這個世界正在悄悄懲罰那些曾經太聽話的孩子們

在我童年的時候還住在一個叫“園丁樓”的家屬院,那個家屬院基本都是住著一些老師。我家在一單元的一樓,在我的樓上,住著一個大我幾歲的哥哥,印象中那個哥哥特別文靜,而且非常聽家長的話。聽話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小時候經常一群孩子在院子外面抓蚯蚓,爬樹,互射水槍,反正除了打架什麼都能幹出來那種的。

但他不一樣,永遠是斯斯文文的在遠處看著我們,有時候會搬一張小凳子坐在那裡看我們,我們也曾問他為什麼不一塊玩?他說媽媽說那樣會把衣服弄髒,另外也太危險。

那些年,每當我們一身泥垢回家的捱罵的時候,罵聲中總能夾雜著幾句

“你看人家XXX,多聽話,多懂禮貌......”

一年前,在和以前童年的小夥伴吃飯的時候偶爾得知,那個曾經聽話的乖寶寶如今沒有工作,父親去世後他至今還和拿著低保的母親住在一起,生活的很是清苦。


這個世界正在悄悄懲罰那些曾經太聽話的孩子們


說起來這個話題是比較會引起爭議的,因為每當聊到教育,尤其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經,但今天我們不聊教育方式,聊點現實反饋。

首先,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一部分聽話的孩子如今正循著父輩鋪就的“黃金大道”在繼續健康茁壯的成長著。但其次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們,卻是在歷經了童年的溺愛後,進入成年陷入迷離。

國外一本雜誌早年間對中國的教育做過一番調查,在其調查文章的最後,用了“綁架式的愛”一詞形容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

事實上對於中國的上一代父母而言,總有一種觀念根深蒂固,那就是:我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懂什麼啊,我的選擇肯定是對的。

其實仔細分析,這是一種很自私的觀念。

自私在它的本質其實體現的是父母認為中的“好”,而並不是孩子認為的那個“好”。

有人可能會說,都是為了“好”,區別大嗎?

廢話,當然大。


這個世界正在悄悄懲罰那些曾經太聽話的孩子們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就映射到了這一現象,劇中宋倩是一個單親母親,女兒英子是她的一切,她對英子也是極其嚴格,可以說每天幾乎360無死角的看護著。英子在她面前沒有一絲隱私,就連英子房間的窗戶都是對著客廳的。

最終,成年後的英子抑鬱了。

英子的經歷讓人看完之後感覺非常壓抑,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如今在中國真的太常見了,家長不僅掌握著孩子的現在,甚至還試圖掌控未來。


這個世界正在悄悄懲罰那些曾經太聽話的孩子們


另一個現實的例子。

我另一個認識的女孩,從小認真讀書,雖然學習不是頂尖但也屬於中上游那種。高考結束,她考進了本地最好的一所師範院校,畢業後,在家人的安排下她又去了鄉下的一個學校當老師,父母允諾,兩年之內一定把她調回城,然而三年過去後,一切都依然在“運作”過程中。

不久前,同學聚會,她突然發現,曾經自認為還比較優秀的自己如今成了全班收入最低,混的最差的那個人。於是,她那段時間非常鬱悶。

“我從小一直聽話,為什麼我感覺我現在過得這麼艱辛?”

不久前,在她發的一條微博中,這樣感慨道。

一個可怕的現實是,這個世界正在悄悄懲罰那些太聽話的孩子,太聽話的孩子往往隨著人生變得負責而逐漸迷失,這與社會上的老好人是同一個道理。越往後,活得越憋屈往往是那些太聽話的人,敢怒不敢言,只敢向最親近的人發脾氣,職場和家庭都不順遂。

同時,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孝義”時而也在影響孩子們的選擇和判斷,而此時如果他們再遇見一個“一言堂”的家長,久了累了迫於現實和“孝義”就順從了。

這樣的孩子看著總是一臉平和,臉上毫無生機,能不折騰就不折騰。事實上,這樣的他們已經完全不是真實的那個自己了。


這個世界正在悄悄懲罰那些曾經太聽話的孩子們


我一個開影視公司的朋友曾經跟我聊過,他最不喜歡與太聽話的人合作,更不喜歡用這一類人。

這些人沒有創意,不會發現問題,沒有自己的主見,只適合做簡單的執行,獨立承擔一個項目很吃力。他們在工作中有不滿不知如何表達,不懂得與他人博弈。

換而言之,工作中雖然有一些不怎麼聽話的人,這些人雖然不好管,可他們非常有活力,敢於打破,捅破,有自己的邏輯思考力,遇到不合理的第一時間跳出來,為之爭辯,只要有理我就服你,這就是強者的社會。

“我覺得一個成年人最應該有的就是做事的目標,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 要什麼想幹什麼,那是不行的。”末了,他這般說。

聽父母的話沒錯,但成年後的你必須明白另一個現實的道理

曾經的你是不會走路,需要父母牽著你走,如今,你已經會走了,該怎麼走需要你自己做出選擇。

而且這個選擇是需要你獨立思考後的結果,不管是別人替你鋪就還是你自己選擇,你得清楚一點:這是適合我的,是我需要的。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大部分人渾渾噩噩半生,甚至窮極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到底要什麼。他們最終實現的是父輩的願望,是他人的願望。

有的人或許說,我知道我要什麼,我要地位,我要有錢,我要名譽,我要變美...

很可惜,那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我們一直討論的過程。

所以,想不被這個世界拋棄,你得首先弄清一點:

你想要什麼?

當然,另一方面而言,作為父母也得明白一個道理:

除非你是李嘉誠之類的,能確定給子女規劃的未來式完美至極,至少是他通過個人奮鬥無法企及的。否則,你給孩子的任何“安排”都有可能成為他成長路上的羈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