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人從眾”背後是一道社會治理考題

清明小長假多地景區再現“人從眾”。疫情期間,“宅家”已久,一朝“放飛”,出現如此狀況,說明旅遊消費仍是剛需,也表明各地刺激旅遊業復業的舉措起了作用,高速免費對自駕遊也有一定助力。但是景區人擠人,已談不上“社交間隔”,如此大規模、高密度、較長時間聚集的情景下,一旦有無症狀感染者,後果不堪設想。而且,這樣的場景,很可能造成一些人對防控形勢的誤判,降低甚至喪失防範警惕性。

其中,需要注意一個明顯共性問題,就是多地景區都是在遊客“爆滿”後才匆忙宣佈限流,這反映了景區復業準備不足,缺乏周全的設計方案,以至應急處理也慢了半拍。比如,4月5日中國黃山官方微博發佈公告說,鑑於黃山風景區南大門湯口地區停車位已經飽和,遊客車輛無法進入景區,才讓遊客到周邊其它景區。

文旅等聚集性消費是此次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的領域,幫助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有效應對疫情、渡過難關、有序恢復營業,十分重要。旅遊業,出售的是旅遊產品。就消費者而言,追求的是旅遊體驗。其中最基礎和首要的是,要保障遊客在健康安全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旅遊活動。目前,旅遊業處在“防控型復工”新階段,切實防控好疫情,是復工復業的前提。

一方面,要大力引導“線上遊”。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文旅休閒消費提質升級,鼓勵地方運用手機App等方式整合旅遊產品、優化服務環境,提升“智慧景區”服務水平。比如,清明假日期間,故宮博物院選擇在網絡平臺舉辦3場直播。直播過程中主播時不時向網友提問,還加入抽獎贈書環節,增強了互動性。據統計,故宮的直播僅在抖音平臺就吸引了近千萬網友觀看,做法值得其它景區借鑑提高。

但畢竟,線上旅遊不能取代線下體驗,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和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假以時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持續向好,更多遊客終究還要走向線下。因此,另一方面,仍要在管理好“線下游”上發力。比如,可對景區內景點熱度進行研判預估,根據熱度高低程度,提前安排人員對遊客分流導流。再如,停車場車輛達到什麼密度,即提前預警不再安排停車,而不是等到車流排著長隊時再發通告“客滿”。

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門、景區要負起在“防控型復工”中的責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以系統思維進行全流程管理。藉助互聯網、大數據,對遊客從客源地如何抵達、抵達後如何分流、景區內外如何安置,以及應急管理、公共救援救助方面等具體問題全面設計。說到底,旅遊景區的管理也是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考題。

(南方網 茅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