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2019年內地暑期檔首個救市之作,當之無愧屬6天破6億的《掃毒2》;其後《烈火英雄》從頭號贏家《哪吒》手中勁奪近17億票房,再造黑馬。

“香港電影已死”慨嘆言猶在耳,但回顧近兩年,從《紅海行動》到《無雙》,從《追龍》到《反貪風暴》系列,這些由香港團隊主控的港產片屢成國產片市場中的一劑強心針。十一檔三部主旋律大片,就有兩部(《中國機長》《攀登者》)是香港導演掌鏡,市場反響也都相當不俗。

巧合的是,從今朝往回推40年,恰是香港電影最銳氣風發的新浪潮時期。不如藉此良機擇40年來40部港片佳作,既是回顧,亦為期許。榜單或許有些個人,或許掛一漏萬,但仍可表明,愛上香港電影,永遠都不嫌遲,永遠都不後悔。

注:因篇幅有限,以下僅選取在中國香港地區製作發行、主創為香港居民的“純港片”。

“新浪潮”一詞源自法國電影新浪潮。香港電影新浪潮指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批新電影人革新香港電影的潮流。他們多有留學海外專業培訓的背景,經電視臺修煉而在影壇鋒芒漸露,關心現實且有著銳意創新的強烈企圖,代表人物包括徐克、許鞍華、方育平、譚家明、嚴浩、餘允抗等。他們的作品雖拍攝理念與風格大膽前衛,卻能較好地將藝術性和商業性相結合,且每位電影人都頗富個人色彩,創作類型甚為多樣。

這股令人雀躍的新電影運動持續時間不長,但一方面拓展了香港電影的風貌和氣象,另一方面更為黃金時期奠定基礎。不但這批導演叱吒影壇至今,而且當時的編劇、副導演如關錦鵬、王家衛等“新浪潮第二波”影人,後來亦成為重要的電影作者。

影評人羅卡指出:

“在香港電影史上,如此大量熱愛電影又受過電影教育的青年人在兩三年間投入電影圈,為香港本地電影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這現象是從未有過的。”

他們與內地的第五代及臺灣新電影人不約而同引領了華語電影的新時代。


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1、省港旗兵(1984)

1979年,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及翁維銓的《行規》陸續在香港上映,揭新浪潮風起雲湧之勢。80年代從類型片入手的新浪潮好片頻出,暴力宣洩是當時主要風格的縮影,收官大成之作即為麥當雄導演的《省港旗兵》系列(後三部他退居幕後為監製,導筒移交弟弟麥當傑)。

電影運用了諸如肩扛手提實景街拍等大量寫實手法,以半紀錄片風格講述五個大圈仔打算去香港打劫珠寶店而最後整個事件失控的故事。結尾困鬥九龍城寨一幕,精密場景調度結合火爆逼真的影像,令觀者瞠目結舌,將傳統奇案片拔至新高度。

此外,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也是這一階段社會犯罪類型片典範。


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2、半邊人(1983)

同一時期,以方育平為代表的新浪潮電影人走的則是寫實文藝片路線。整個80年代,慢工出細活的方育平僅執導過三部影片,卻三次為其奪得金像獎最佳導演殊榮,可謂傳奇。

方育平首部半自傳電影處女作《父子情》,延續其在香港電臺《獅子山下》單元劇的底層關照,全片溫馨質樸中不乏會心幽默,是沁人心脾的一股清流。取材自真人真事的《半邊人》,更運用“半實錄半戲劇”的罕見拍攝手法,許素瑩飾演的主人公阿瑩乾脆就是以真實身份出鏡。於香港大時代下小人物平淡瑣碎的日常裡,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的“半邊人”因夢想與愛情迸發出動人光亮。

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嚴浩的《似水流年》同樣是新浪潮人文佳作。

都說香港是商業電影之都,乃至有評論者用“盡皆過火,盡是癲狂”形容其“語不驚人死不休”態勢。但事實上,任何一個成熟健康的電影市場都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遠如中聯近如電懋(國泰),都是生產劇情片的佼佼者,新浪潮電影更帶領其後的香港文藝片綻放出明媚春光。


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3、癲佬正傳(1986)

演而優則導至今活躍影壇的香港導演,不得不提爾冬升。

憑《三少爺的劍》一躍成邵氏當家小生的他,處女作《癲佬正傳》頗為不俗地將視線聚焦垃圾佬、癲仔等底層特殊人群,攝影節奏皆具震撼力。他謹記師傅楚原拍片必收集數據做功課的教誨,《人民英雄》、《門徒》等片細節均十分豐富寫實。至於抵押房子拍攝的都市愛情電影《新不了情》,於婉轉粵曲唱唸中勾勒出鮮活廟街追夢男女,票房超3000萬港幣,斬獲金像獎多項大獎。

爾冬升另有部三兄弟首度齊聚的《貓頭鷹》值得一書:姜大衛自導自演,爾冬升編劇,秦沛演男配,被不少人視為香港無厘頭電影鼻祖。


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4、籠民(1992)

寸土寸金的香港,有些連公屋、劏房都住不上的人,只能選擇各自以鐵絲網圍住危樓屋床位,密密麻麻困住在“籠屋”,這就是俗稱的“籠民”。

看到銀都副總經理張鑫炎提供的籠民生活狀態素材後,饒有興趣的張之亮與編劇多次探訪籠屋,破天荒地以“全男班”演員將其搬上了銀幕。

兩個多小時的篇幅,苦中作樂的底層畫卷編排得妙趣橫生。中秋節天井聚會四分鐘長鏡頭及結尾強搬籠民的電視直播,均是令觀者叫絕的妙筆,嫻熟技法更甚《飛越黃昏》。然而,這部格局厚重情感細膩的扛鼎之作,卻因有33處對白夾雜粵語粗口,在映前被電檢處劃為“三級片”。


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5、女人,四十(1995)

新浪潮寵兒許鞍華在80年代中後期曾經過近十年低潮,期間除半自傳性質的《客途秋恨》其他作品皆平平,直到《女人,四十》方重尋回創作入口,且令女主角蕭芳芳摘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許鞍華注重內心體驗,“既有知識分子的敏銳、犀利,又有女性導演的細膩、含蓄”。表現在該片裡,在敘說當今中年女性在事業與家庭雙重夾縫奔波辛勞間,散發出濃濃港味,具有市井生存智慧解構家庭道德倫常的普適性。

片中一眾主創均發揮出色,比如開場蕭芳芳市場買魚貪便宜拍死魚一段,便是演員現場即興發揮。結尾蕭芳芳與公公喬宏在一樹落英繽紛如雪中駐足,恰應英文片名SummerSnow,於平淡殘酷人生中拾獲美好。


假日看片計劃:40年40部經典港片回望,漫漫長夜佳片讓你不再孤單

6、虎度門(1996)

粵劇在香港曾盛極一時,粵劇電影《莊周蝴蝶夢》拉開香港電影歷史序幕,其深遠影響催生出神怪片、武俠片、黃飛鴻系列乃至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在全然沒落的年代,有心人仍可從《人嚇鬼》、《七小福》、《花月佳期》等片中一窺其風貌。

若論粵劇在香港電影中的最佳重現,當屬編劇杜國威牽頭的《虎度門》與《南海十三郎》。虎度門指粵劇演員出場的臺口,跨過虎度門,意味著全身心交予戲臺。《虎度門》裡蕭芳芳飾演的文武生名伶,戲假淚真,戲謔與深情自如切換間詮釋人生冷暖。《南海十三郎》中謝君豪則再展粵劇戲痴編劇唐滌生的癲狂一生,映後在港掀起一股粵劇風潮。

7、細路祥(1999)

50萬成本、8萬尺廢舊膠片、全業餘演員、總計五人的劇組,1996年《香港製造》誕生,李燦森飾演的不良少年中秋盡顯青春殘酷物語,開陳果“前九七三部曲”(又名“迴歸三部曲”)先河。

之後《去年煙花特別多》將鏡頭轉向香港迴歸慶典燦爛煙花背後港英政府所遺留下的五個華裔英兵,《細路祥》溫馨暖色較多,從兩個不同身份小孩的視角勾勒出底層社會在迴歸浪潮中的變遷,亦有對粵劇伶王新馬師曾的紀念。《細路祥》裡偷渡女孩阿芬跟著家人被遣返內地,開啟陳果以迴歸後香港為背景的“後九七三部曲”(也稱“妓女三部曲”):《榴蓮飄飄》、《香港有個荷里活》及《三夫》。

陳果的系列電影,深刻而真實地呈現出港人哀愁與美麗交織隱現的歷史感覺。

8、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

從處女作《瘋劫》到《第一爐香》,男性主導的社會如何定義及支配女性,是許鞍華窮大半生精力要搜捕的白鯨。

有人蓋棺定論,說她勾勒的皆是“失敗的女性群像”,可細剝下來,其底調終究是溫暖的。許導自認“天真的樂觀者”,就像生活在天水圍裡的貴姐,眉目齊整為人和善,炒個雞蛋都蘊含窮人生活技巧,會笑嘻嘻地回應“有多難呀?”影片沖淡平和卻韻味深長,是導演所謂學了臺灣電影新浪潮20載,終於領悟到如何掌握情緒輕重漲落後的喜人結果。

細細碎碎直面生老病死的《桃姐》亦然,桃姐為參加Roger電影首映禮精心塗抹快用到底的口紅,寫實細膩手法說盡香港老人的世故家常與人情冷暖。

銀幕上光影流轉的都市愛戀,記錄著港男港女的愛恨情愁,把我們這些看客淹沒在湧動的情緒世界中。擅長商業計算與類型片混搭的香港創作者,將愛情片植入喜劇、動作、奇幻、犯罪等類型變種,看盡愛情的模樣。

9、秋天的童話(1987)

張婉婷和羅啟銳是香港影壇聞名的夫妻最佳拍檔。從“移民三部曲”首部曲《非法移民》開始,二人分別在對方導演的影片中任編劇或監製,以專業態度互相扶持著拍出《八兩金》、《宋家皇朝》、《玻璃之城》、《歲月神偷》等佳作。

《非法移民》口碑票房均不俗,張婉婷才有機會力薦周潤發出演和鐘楚紅搭檔的《秋天的童話》。電影借角色之口向伍迪·艾倫致敬,兩個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異鄉人,在紐約譜寫出流暢自然的愛情戀曲。發哥一改風流倜儻形象,落魄船頭尺一角搭配紅姑含蓄細膩的表演風格,別有韻味,打破當年港產文藝片最高票房紀錄,令發哥在金像獎頒獎臺上慨嘆“沒想到船頭尺會敗給高秋”。

10、胭脂扣(1987)

香港文壇才女李碧華有“天下言情第一人”之稱。擅寫奇情詭戀且故事不落他人窠臼的她,文字影像感極強,屢被改編成《霸王別姬》、《秦俑》、《餃子》、《誘僧》、《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等影視作品,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港片莫過於《胭脂扣》及《青蛇》。

前者打著鬼片幌子拷問愛情與時代,是從第一部電影《女人心》開始,導演關錦鵬就樂此不疲的女性題材。梅豔芳全情投入悽怨痴情的女鬼如花,張國榮演活讓人既怨且憐的十二少,已成絕唱的表演記載下二人最好的時光。

後者在導演徐克及強大幕後團隊那裡,通過王祖賢、張曼玉傾倒眾生的表演,具象化出原著裡妖冶酥媚的俗世風情,更在神話新說中加入“妖有情而人無義”的微言大義。

11、阿郎的故事(1989)

《城市特警》失利一年後,黃百鳴相中杜琪峰駕馭不同類型電影的能力,放手讓他自主執導《阿郎的故事》。影片充滿戲劇張力又不過分煽情,把愛情與父子情演繹得絲絲入扣,結尾周潤發行走在羅大佑《你的樣子》滄桑歌聲中的背影,催人淚下。電影收穫近3100萬票房,讓他在入行17年後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個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提名。

10年後,當杜琪峰重拾阿郎這一名字時,不少人認為它會是《阿郎的故事》續集。然而,攝製《再見阿郎》前,導演便確定了“完全反英雄”的製作方向。同是落魄浪子迷途知返,後者外弛內張的戲劇衝突尤其片尾劉青雲遞煙一笑泯恩仇的收尾,更顯餘韻無窮,這亦是場務林雪第一部有正式角色的電影。

12、阿飛正傳(1990)

王家衛首作《旺角卡門》在臺灣賣座理想,有幸可開拍《阿飛正傳》。

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五星助陣,外加片尾著名的梁朝偉三分鐘時間,卻因過於風格化釀成票房災難。然而,該片勇奪五項金像獎大獎,不但開啟王家衛X杜可風X張叔平三角合作,更確立作者神話的個人印記。“無腳鳥”張國榮承載的愛與身份母題,畫外獨白、大量罐頭音樂與碎片敘事,懷舊氛圍、變幻的時間與不滅的記憶,手持、廣角、變焦鏡頭加魅惑光線隨意捕捉到的迷人場景……均成王氏電影標籤。

此後《重慶森林》、《墮落天使》等片都頗受業內乃至海外讚譽,重塑了香港電影視與聽的面貌,反而技術上更臻圓熟的《花樣年華》失去了早期作品的輕靈神采。

13、阮玲玉(1991)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給電影實驗騰出了生存空間,最為知名的例子之一便是《阮玲玉》。

這是關錦鵬最為成功的創新之作,他以講述30年代老上海影人傳奇為敘事主體,利用交叉剪接把阮玲玉訪談及舊片片段、張曼玉等幕後主創訪談包括記錄演員私生活連接在一起。利用顏色區隔時空界限同時,有時色彩又會隨性穿插,產生時空交錯、虛實莫辨的疏離感。因梅豔芳辭演,張曼玉剔去眉毛推掉所有片約演出,拍攝期間遭遇與阮玲玉相似的情感背叛,體味到人言可畏的宿命認同,被賈樟柯評為“好像靈魂附體”,成為中國影壇首位在歐洲三大電影節摘冠的女演員。類似的傳記電影大膽探索,後來唯有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可與之相提。

14、金枝玉葉(1994)

它是陳可辛為張國榮量身定製的電影,利用五光十色的流行樂壇來包裝性別倒錯主題,從獨特角度譜寫出具雅痞精神的中產階級愛曲,創下其時UFO最高票房紀錄。

這部愛情喜劇是劇本精心為觀眾設計考量的精品,如女扮男裝的袁詠儀拿出檔下螢光棒照亮漆黑的電梯引人發笑,高潮部分她穿著白裙伴著張國榮名曲《追》在街頭狂奔,極具情緒帶入感。

陳可辛曾說過:“我認為自己一直在社會的邊緣,所以對遷徙漂泊、社會邊緣人的題材非常有帶入感。”融入這個主題幾乎貫穿了他所有作品。三年後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洩》,在同性題材上來得更加坦蕩,何寶榮(張國榮飾)對黎耀輝(梁朝偉飾)所說的“不如我們由頭來過”,也是對港人身份認知上的隱喻。

15、甜蜜蜜(1996)

《甜蜜蜜》故事發生在1986到1996十年間的內地、香港地區和美國三地,個人境遇和整個大環境、大氣候密不可分,大時代對個人的衝擊讓電影具有更宏大的格局,也即導演陳可辛所謂的“深入淺出”。籠罩在城市空間的鄧麗君歌曲,成為填補國人心理空虛的符號。

港漂的黎小軍(黎明飾)和李翹(張曼玉飾)在困境中滋生愛意再到分離,細節鋪墊得細密動人,演員個人氣質和角色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張曼玉看到豹哥(曾志偉飾)紋在後背的米老鼠圖案,先笑後哭的教科書級別表演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此外,《風塵三俠》、《新難兄難弟》、《記得……香蕉成熟時》、《不夜城》等片同樣是這一階段UFO講究格調的高質素愛情佳作。

16、孤男寡女(2000)

作為“一百年”頭炮的《孤男寡女》,開啟銀河映像改編劇本先例。杜琪峰率領鄭秀文,打造出男女皆受用的灰姑娘明星範本。此片不但令鄭秀文由此以神經刀風格闖蕩影壇,更打造出劉德華+鄭秀文經典情侶檔,其後《瘦身男女》《龍鳳鬥》亦大賣,掀港產OL愛情輕喜劇之風。

“有很多人看童話,有很多人覺得愛情永遠是美滿的,結局一定是佳偶天成,但很多兩個人背後的、愛情到極點後的故事,大家都不會去說。”杜琪峰對《龍鳳鬥》的評價可為銀河映像包括《我左眼見到鬼》、《甜言蜜語》、《鍾無豔》等愛情小品文定性。它們通過配合默契的製作班底、圓熟開放的劇本架構、饒有趣味的主題鋪陳,及對觀眾和市場的尊重,實現形式和內容互相提煉的實驗,玩出了個人觀點。

17、朱麗葉與梁山伯(2000)

這是導演葉偉信最鐘意的作品。多年副導演熬上位的他,在世紀之交奉獻出兩部職業生涯代表作。

愛將吳鎮宇搭檔古天樂的《爆裂刑警》,一群毫無血緣關係的小人物組成了奇特家庭,點滴溫暖敵不過命運無常。一年後的《朱麗葉與梁山伯》,則是古惑仔片衍生出的次類型愛情片,小混混吳鎮宇遭遇女招待吳君如,兩個生命苦澀的人對彼此敞開了心門,卻仍逃不過苦澀的尾聲。總是說著“無所謂”的吳鎮宇,手裡緊拽著笑臉鑰匙躺在血泊裡;在那之前,他對吳君如說:“等我回家吃飯”。該片淡而有味、張力十足,是女諧星吳君如真正意義上的轉型作品。

18、志明與春嬌(2010)

香港,一紙戒菸令讓無數菸民不得不躲進狹窄的後巷,邊吞雲吐霧邊插科打諢。來自廣告公司的志明(余文樂飾)和在化妝品專櫃工作的春嬌(楊千嬅飾)就此相識……

經《買兇拍人》、《青春夢工場》、《伊莎貝拉》等片後,怪咖導演彭浩翔稱《志明與春嬌》為他從影以來最純情的作品,卻因大量粗口被定為三級。

這部充滿港味的電影集中體現了彭浩翔的才情,五個星期15個拍攝日便完成拍攝,寓荒謬有趣於體察入微,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贊為“結構貌似自由散漫,卻充滿伏筆、側筆,甚至神來之筆”。自然合拍的男女主演又聯手了兩部續作,成為新時代港片戀愛男女的代表。

在《香港電影的秘密》作者看來,口味新鮮、生動刺激的港片“堪稱70年代以來全球最富於生氣與想象力的大眾電影”。而自《方世玉與苗翠花》(1948)中袁小田位列武指以來,武指(或稱動作指導)便是香港電影為全世界貢獻的一大電影專業,令得香港乃至華語電影的動作片風行全球。這裡的動作片是一籠統範疇,包括但不限於犯罪片、警匪片、黑幫片等,下文會另把功夫武俠片單列說明。

19、警察故事(1985)

香港電影的警察片(英雄片/警匪片變種之一)隨警察正/邪的身份轉移,多年間見證著社會變遷與人心浮沉。

成龍的《警察故事》是好萊塢動作片本土化的成功嘗試,外表的諧趣打鬥與內裡的沉鬱悲涼形成頗有意味的對位,將搏命警察陳家駒串聯成符號推向全世界,甚至警察公關部的電視節目在播出工作人員名單時也會放電影主題曲。

而進入90年代,陳木勝的《衝鋒隊之怒火街頭》、杜琪峰的《十萬火急》與《無味神探》等片則都肯定了警察的內心正義感與自我犧牲的英雄主義。

20、英雄本色(1986)

1985年,徐克向“票房毒藥”吳宇森投出橄欖枝,二人聯手翻拍龍剛舊作,催生出《英雄本色》。

它首次將英雄情結注入時裝題材,劇情火爆,情感赤誠,風格悲壯,賣座空前,成功開創英雄片的類型潮流。有外媒將其喻為香港的《星球大戰》,各地青年爭相仿效小馬哥風衣墨鏡口銜火柴枝的打扮,角色口頭禪尤其面對維多利亞港夜景的真情對話成為日常用語,過氣明星狄龍因此再度當紅,更造就80年代的“三億財神”周潤發。

此後《喋血雙雄》、《喋血街頭》、《辣手神探》等片,吳宇森繼續將承襲自恩師張徹的暴力美學與兄弟情誼發揮得酣暢淋漓。

21、監獄風雲(1987)

《英雄本色》的橫空出世引來麥嘉投資林嶺東,讓其根據自己意願拍一部類似的電影,於是《龍虎風雲》誕生。

該片也由周潤發主演,但蒼涼悲情的故事底色實則帶強烈自我思考與社會批判意味,寫實風格與吳宇森的寫意之風截然不同,開灰色臥底片先河。篇末十分鐘發哥與張耀揚對比懸殊的人物命運關係,乾脆被昆汀《落水狗》借用。

“風雲系列”後兩部《監獄風雲》及《學校風雲》依舊殘酷、冷暗、邊緣,觀之驚心動魄,前者高踞當年票房榜亞軍並引來如《女子監獄》等翻拍無數,後者慘被刪減三分之一篇幅且在多地被禁映,導致林嶺東一怒之下宣佈放棄社會批判題材。

22、縱橫四海(1991)

香港動作片既有慘烈暴戾之作,亦有情懷濃烈浪漫的小品文。比如周潤發、張國榮與鐘楚紅三人行的盜寶片《縱橫四海》,在效仿《祖與佔》之際,滿布懶散又瀟灑的港式趣味。

這是非典型性吳宇森後期作品,其灑然氣韻直可追溯自早期武俠片《豪俠》,毫不造作的情感關係與意趣盎然的場面設計(如紅姑與坐在輪椅的發哥起舞),將演員個人魅力完全點燃。

至於杜琪峰致敬黑澤明的《柔道龍虎榜》(傳說中杜琪峰最鍾愛的個人作品)與“寫給香港的情書”《文雀》,也是後期作品中難尋的浪漫輕靈之造夢佳作。

23、跛豪(1991)

《跛豪》雖掛潘文傑之名,實屬編劇麥當雄和蕭若元作品。

影片跨度長達十餘年,以大毒梟吳錫豪(片中為呂良偉飾演的吳國豪)從偷渡客發跡成大毒梟的生平事蹟為原型,凌厲摹寫黑白道共生潛規則,生動刻畫出其時香港社會百態,觀之快感叢生蕩氣迴腸。令人過目不忘的還有各具其貌的出場人物,鄭則仕、葉童、吳啟華、李子雄、曾江、吳孟達等人表演均相當出彩。

氣勢雄渾的《跛豪》開梟雄片風氣之先,引領《五億探長雷洛傳》、《上海皇帝》等片。這類梟雄片多以黑幫大佬、警界探長為主,不強調貼合真實,喜用誇張暴烈甚至情色的場面招攬噱頭,觀眾厭倦套路後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古惑仔》系列熱潮,近年直到《追龍》等梟雄電影方現回魂。

24、一個字頭的誕生(1997)

1997年,兩個小混混阿狗(劉青雲飾)阿貓(吳鎮宇飾)站在分叉口,一個夠呆一個夠狠。二人兵行險著殺人越貨——要麼死光光,要麼獨霸一方,人生無常。電視臺出身的杜琪峰和韋家輝、遊達志、司徒錦源等人以此為創業作,聯手創立了銀河映像。

電影宿命與荒誕的超現實主義基調、岔道風格與實驗性的影像(開場浴室裡大段搖鏡甚至180度顛倒拍攝),定下早期公司不羈的調子,確立了以杜、韋為代表的天馬行空拍戲風格。二人通過彼此間的張力,豐富了電影內涵,其後又捧出《大塊頭有大智慧》、《神探》等好戲。

此外,林超賢的《江湖告急》、柯受良的《亞飛與亞基》皆是此類具邪典氣質的犯罪喜劇佳片。

25、暗花(1998)

後九七對港片而言是妖異頹廢的時代,《暗花》與《野獸刑警》(陳嘉上、林超賢合導)是其時港產警匪片佼佼者。

前者在編劇司徒錦源、游乃海共同操刀下(韋家輝負責了部分劇本改寫但未署名),劍走偏鋒的末世氣息籠罩全片。整部影片建立在身份的混淆之上,警察淪為命運的棋子,梁朝偉與劉青雲鏡子迷宮槍戰戲高潮一幕彰顯分身母題。因想法有一定距離,遊達志《暗花》拍到一半就由監製杜琪峰接手,該片創下近千萬港元票房成績,成為銀河映像“黑色創作班底”低成本、高質量、風格化的絕佳範本,《非常突然》、《PTU》延續其冷峻的黑色哲學。

26、槍火(1999)

“這是我的習作,綜合了以往的經驗,是一部比較中心點的電影……它形式上有點像日本片,或者是老式的黑幫片,這是我刻意做的,因為我覺得最近的黑幫片已經沒有義氣,或者他們所謂的盜亦有道的世界”。

杜琪峰的《槍火》正式宣告其風格已然成熟:多條線索相互交織,以靜制動的考究站位,點到為止的暗示與隱喻……諸如最早拍攝的商場槍戰一幕戲,精準調度與節奏掌控下舉重若輕的儀式感令人拍案叫絕。五個演員於寫字間互玩踢紙球遊戲的即興發揮,是杜氏電影相對固定班底男人情誼的迷人小趣味體現。

之後杜琪峰個人作品裡,《放·逐》《復仇》因風格相似被影迷歸類為三部曲,但論新鮮度和純度還是《槍火》更勝一籌。

27、無間道(2002)

2002年,出生在警察世家的麥兆輝把聽父親和哥哥講來的真實故事具化成影像,救市之作《無間道》“大膽地將鏡頭直探入警隊內部達至高潮,成為香港電影將警匪類型電影伸延開來的又一片種”。

集結梁朝偉、劉德華等巨星的《無間道》是寰亞及主創一場押對了的豪賭,該系列體現了劉偉強在鏡頭及節奏上的造詣,麥兆輝的人性刻畫與莊文強打磨劇情的強項。後被美國華納公司花170 萬美元買下劇本改編權,加之《終極無間》作為“第一批合拍片”在內地攬獲3000多萬票房,讓萎靡不振的香港電影重新看到了希望。

此後《導火線》、《門徒》等臥底題材層出,部部大賣的《頭文字D》、《傷城》、《竊聽風雲》系列等使得劉、麥、莊成後港片時代的中堅力量。

28、黑社會(2005)

《黑社會》系列是杜琪峰最具野心的港人黑幫史詩列傳。這是他在天命之年帶文學性的回顧與探索,主要拍攝動機就是為展現有別於《教父》或《好傢伙》的“十分地方性的幫派文化”。

電影由一張洪門腰牌開始,對香港黑社會進行全景描述,推翻了以往港片對其的神奇話和浪漫化,將它拉近日常。同時又具有和黑色電影共通的暗色美學和情感張力,靜態暴力常通過反差而非此前標誌性的站位構圖實現。挾帶著政治批判與人性深度描摹的《黑社會》系列問世後,把《無間道》系列裡隱約的批判現實力度推向高峰,新老演員集體演技大爆發亦難能可貴。

武俠片和功夫片統稱武俠功夫片,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獨特標誌。武俠片多為古裝偏重於俠義精神和江湖人性;功夫片背景多設定在近現代,偏重於表現功夫動作場面及表達武術理念。第一部在歐美取得商業放映並獲成功的功夫片,是邵氏出品的《天下第一拳》。其後李小龍將“功夫”一詞寫進英語詞典,代表著諧趣打鬥風格的成龍是好萊塢首位進入兩千萬俱樂部的華人,黃金年代武俠功夫片翹楚當屬徐克主導的電影工作室,開創新武俠電影浪潮。

29、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1992)

“要有自己的風格;要言之有物,即使功夫片,也要有話說;要‘走群眾路線’,娛樂觀眾。”

這是徐克成立電影工作室之初提出的創作宗旨。在他看來,“俠”是排除世俗的價值觀,是對正義的堅持,是浪漫主義在行為上的體現。中國的俠義,就是人間有正氣,《笑傲江湖》系列無疑是他對“俠義”精神的極佳詮釋。

無論是最具遊俠氣質的令狐沖,還是最淡泊功名的東方不敗,都有著對俗世嘻皮笑臉的無謂姿態。大膽顛覆原著將東方不敗濃墨重彩,則盡情體現“老頑童”對女性角色及性別意識的偏愛。“港片亮麗的外觀、通俗與自由奔放的想像力,經徐克之手鞏固起來”,此外自《蜀山奇俠傳》凸顯的炫技派奇觀展示也是其電影標籤。

30、黃飛鴻(1991)

“黃飛鴻所處的是面對時代轉變的國家,他的政治觀和世界觀是怎樣的,他可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承擔?我拿他來拍中國武術電影,就是想對如此龐大的世界觀做一番討論。”

當愛故事新編且關注現實的徐克碰撞上黃飛鴻,註定這必將是有別於老版的嶄新經典。在長期資料收集兼美術指導熹仲文建議下,系列故事背景前挪至晚清,遂具有了國難時對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自省與反思,英文片名也定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中國往事》)。片末梯打及續集狹巷棍鬥等動作場面,與黃霑改編自古樂《將軍令》的名曲《男兒當自強》,都是不可錯過的經典。

李連杰塑造出的諧趣少年英雄影響深遠,衍生出《方世玉》、《精武英雄》、《葉問》等在內不計其數的宗師電影。

31、東邪西毒(1994)

它是對金庸原著乃至華語武俠電影的最大顛覆,進一步確定了澤東的基本班底:導演王家衛,美術張叔平,攝影杜可風,演員梁朝偉、張曼玉、張國榮,剪輯譚家明等,音樂則請來了王家衛在永佳時的老闆陳勳奇。大批人馬遠赴榆林大漠,3000多工作人員磨了三年,用掉45萬呎的底片始成片。

王家衛希望用《半生緣》來解讀武俠片的文藝闡述,上映後引來幾乎一面倒的惡評,“看不懂”聲不絕於耳。有幾分古龍風骨的《東邪西毒》,其粗糙凝重的油畫顆粒感,零碎傳意的剪接蒙太奇,各有不同音樂作為點綴的男女糾葛,實則回味悠長,令王家衛知道他自己能走多遠。

有位資深的香港電影人曾說過,每逢電影業蕭條低迷之際,三級片和恐怖片便會大行其道。香港恐怖片大多與鬼怪沾邊,從早期的土法營造特效,到後來另闢蹊徑開拓出多個次類型片種。殭屍片、幽靈片、喜劇鬼片、功夫鬼片、愛情鬼片……真叫人歎服香港電影人天馬行空的創造力。

32、鬼打鬼(1980)

許鞍華《撞到正》上映後叫座叫好,啟發“雜家小子”洪金寶沿襲鬼上身、戲班見聞等情節元素,又進一步挖掘茅山術師傳說拍出《鬼打鬼》。尤為特別的是,洪家班將驚悚元素與諧趣功夫相結合,開拓出靈幻功夫喜劇新篇章,橋段堆疊機巧卻不突兀。結尾摺疊法壇上孫悟空紅孩兒等神話人物大斗法,演員角色轉換惟妙惟肖,邪得妙趣盎然。

道長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功夫殭屍片在此基礎上一脈相承,劉鎮偉導演的《猛鬼》系列、新藝城的都市鬼怪喜劇《開心鬼》系列等與之交相輝映,共同搭建出肆無忌憚的大眾娛樂驚悚片。

33、倩女幽魂(1987)

同為取材自《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李翰祥版和徐克版《倩女幽魂》風貌迥異,但都是不容錯過的精品。據說徐克翻拍前特意跑到邵氏公司,把李翰祥版借出來看了好幾遍。

87版完全是用現代拍攝手法來處理這個女鬼與書生相戀的故事,營造了人鬼莫辨的兩個並存世界。武指出身的導演程小東將停格動畫、吊鋼絲、膠片繪製等土法特效結合動作,輔以張叔平的造型、熹仲文的美術、黃霑的音樂,呈現出瑰麗飄逸的神鬼異世界。諸如寧採臣(張國榮飾)為躲避姥姥藏身浴缸,小倩(王祖賢飾)脫衣與其親吻的畫面處理,將浪漫揮灑到極致。風情萬種的王祖賢女鬼成一時風潮,迄今仍難超越。

有不少人認為,如果說武俠動作片是香港電影最大特色的話,喜劇片則是其歷來的一個強項。香港電影主要是追求娛樂的藝術,乃至為激烈的感官刺激與照顧觀眾情緒可以犧牲掉部分邏輯合理性,捧出許冠文和周星馳為代表的巨星笑匠。

34、賭神(1989)

《賭神》靈感來自粵語片《非夢奇緣》,是王晶與劉德華首部票房冠軍之作。

電影只拍了20多天,卻深諳港片快靚正的精妙,一波三折的敘事技法設局精巧。賭局決勝負的高潮戲拍得好比功夫大戰,節奏緊湊中又夾雜笑料增添觀眾觀影興奮點,周潤發拿捏賭神高進失憶前後的對比尺度也十分精準。

35、92黑玫瑰對黑玫瑰(1995)

周星馳之外,導演劉鎮偉最為觀眾熟悉且熱愛的喜劇片應是《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爆肚瘋玩《東邪西毒》一眾明星救場,據傳讓王家衛免於被臺灣黑幫砍死的命運。但劉鎮偉說他其實拍攝得極為痛苦且最不喜歡它,反而連買油漆錢都沒有的《92黑玫瑰對黑玫瑰》,最讓他感到快樂。

他拍攝此片的初衷是向當初攜手興起粵語片黃金期的前輩們致敬,片中大量惡搞片段都來自小時看粵語長片的感想,與《精裝難兄難弟》有異曲同工之趣。前後兩部分結構斷層鮮明體現劉鎮偉時空穿越風格,演員集體“曬冷”頻頻出醜及盧冠廷操刀的原聲,均值得稱道。

36、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1995)

從《武狀元蘇乞兒》開始,喜歡研究劇本的周星馳就參與度橋,據說《九品芝麻官》更一手包辦燈光美術,被大家叫做“太上導演”。

1994年,周星馳與永盛約滿,自己出頭創立彩星電影公司,頭炮便是和劉鎮偉合作的《大話西遊》。

周星馳自小便有《西遊記》情意結,其自由奔放吸納到電影裡就是無窮變的孫悟空。《大話西遊》系列裡的情聖至尊寶極大顛覆了原著概念,看似揮灑自如、漫不經心的笑料其實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在《一生所愛》音樂聲中,朱茵飾演的痴情仙子紫霞成為幾代人難忘的白月光。當時野心甚大的電影票房並不理想,數年後卻奇蹟般藉由網絡,在內地發酵成無厘頭後現代主義經典符號。

37、喜劇之王(1999)

“努力,奮鬥!”《喜劇之王》片頭,死跑龍套的尹天仇衝著大海大喊,簡單四個字道出周星馳及其電影中諸多小人物心聲。星爺年輕時的演藝經歷被點滴化在了影片中,這是他最具作者化的精神自傳,也是他從招牌無厘頭喜劇向現實主義荒謬喜劇的邁進。

“做人如果沒理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周星馳借尹天仇之口的夫子自道,體現著笑中帶淚的人生奮鬥哲學;但在慘烈現實面前理想屢屢撞壁的孱弱可笑,又以滑稽甚至痛楚的方式讓人心有惻惻然。片中柳飄飄與尹天仇的愛情同樣拍得細膩可感,一句“我養你啊”被不少後人戲仿。

該片令周星馳獲得“華人世界卓別林”的讚譽,五年後致敬李小龍的《功夫》成其職業生涯的集大成傑作。

38、麥兜故事(2001)

由謝立文、麥家碧夫婦創作,袁建滔執導的《麥兜故事》,把香港漫畫界傳奇角色搬上大銀幕,創造一大票房奇蹟,成為香港動畫電影歷上最成功的先行者。

“死蠢”的麥兜長得不帥,家庭一般,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朋友。可從帶著媽媽麥太太期望來到世界的那一刻開始,他始終懷抱夢想。他不斷經歷希望與失望的成長過程,真實反映了很多香港草根階層的奮鬥經歷和生存狀態,簡單有趣的故事中蘊含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以獨具一格的“稚愈系”風格令觀者在其中看到自己。

聚焦大角咀、長洲搶包山等港景及地道香港文化的《麥兜》系列,被評論家贊為“土法炮製而不妥協於主流的街坊動畫,點出新生代港人成長的抑鬱,創造出百百本土精神。”

39、金雞(2002)

生活窘迫的老“金雞”(吳君如飾)在自助銀行裡遇到小偷(曾志偉飾)打劫,因停電兩人被鎖,阿金開始向其講述自15歲入行到40歲以來的歷年辛酸史……

香港一向鍾情性工作者題材,《星星太陽月亮》、陳果“妓女三部曲”、邱禮濤《性工作者十日談》、陳安琪《花街時代》等均是其中翹楚之作。陳可辛與趙良駿合作的《金雞》,一改把此職業當“特例”審視的拍攝慣例,用風趣語調道出香港20餘年變遷史,雅俗共賞,笑中有淚。金雞自力更生、放開胸懷真心投入、“努力搵到食”(努力賺錢)的樂觀人生價值觀,給其時經濟危機下的港人帶來幾許慰藉和鼓勵。

除吳君如外,劉德華、陳奕迅、梁家輝等人的賣力噴飯演出,亦是一大可觀笑點。

前不久在京落幕的第八屆香港主題電影展,將策展思路轉自薪火相傳的工業關係,提出香港電影經久不衰的魅力,源於環環相扣產業鏈上有著前輩後生關係的影人們,將創作才情代代傳遞的精神。從最早戲曲武行裡的“學師仔”,到大製片廠體系下的片場師徒關係,再到如今香港電影發展局的融資計劃及“首部劇情電影發展計劃”比賽,杜琪峰主辦的鮮浪潮,古天樂天下一公司大量扶持香港本土電影……只要新人仍有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只要這些熱愛電影的人仍齊心致力,香港電影又怎會亡。

40、一念無明(2017)

儘管香港電影近年來整體低迷,不少新人的湧現卻讓我們驚喜地看到了新希望。

比如88年生的導演黃進,首次執導舍易行難,以低成本寫實路向關注精神病康復者阿東(余文樂飾)危機重重的康復掙扎歷程,融合年輕人時代視野進而推及香港精神面貌。該片被業內嘉許“鏡頭簡潔有力,聲音細膩運用,視角冷靜,帶出豐富敘事層次,狹窄空間與廣闊天空對照,遊走狂躁與鬱結之間,追蹤角色的不歸命運”。穩中求新,初出茅蘆即見鋒芒。

除外,黃修平的《狂舞派》、羅耀輝的《幸運是我》、陳小娟的《淪落人》、陳詠燊的《逆流大叔》等,均譜寫出香港草根小人物動人追夢心曲。且借用陳志發《點五步》語勵之:“輸贏都在半步間,看你如何選擇踏出這半步。”

40年光陰,說長不長,說短卻也已是大半個甲子。錯過以上佳片不要緊,大可以在十一長假期間好好補上一補。畢竟,涼爽的金秋和爽到爆的港片超配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