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导读:李傕的语气有些挑逗意味在,王允听得出来!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没了挽回的余地……

自己非死不可,王允心里很是清楚!既然如此,那就努力地让自己从容不迫!王允回头看了一眼那有些发抖的汉献帝,哀叹一声便缓缓地走下了宣平门楼,也走向了他人生的终点……

贾诩毒计与司徒之死

作为东汉末年最为著名的司徒,王允在联合吕布诛杀了董卓之后,原本有机会匡扶汉室江山,成为挽狂澜于既倒的神仙人物从而登上历史神坛。但是,号称天下第一毒士的贾诩却用他的三言两语粉碎了王允的梦想。

贾诩说的话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于是穷途末路的李傕、郭汜等人聚集了原本要做鸟兽散的部众,收拾家伙事儿向长安进发。

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摘自《资治通鉴》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他们去长安的目的很明确,诛杀始作俑者以解自身依附董卓的杀身之祸。

但是董卓已死,长安城已实际掌控于王允之手。李傕等人想要进攻长安,将王允和吕布斩于马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为了成事,贾诩给李傕等人的谋划是

首先,要师出有名。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李傕等人要率军挺进长安城,就要有拿得出手的理由,否则只会陷自己于不义之师的恶名之中。

而贾诩身为顶尖谋士,自然也深谙不出无名之师的道理,所以他给李傕等人的出师之名就是为董卓报仇。

董卓权倾朝野却一朝身死,不管天下人如何拍手称快,但身为董卓部众的李傕等人如果扯出为董卓报仇的这杆大旗出兵长安,却也有着一些好处处。这好处有

两点:其一,主公身死,手下报仇不但能在名义上说的过去,李傕等人还可以落一个忠心为主的名声;其二,董卓做为西凉势力的旗帜,有着众多的拥趸,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势必会有众多追随者,可以为成事添加几分胜算。

其次,要搞乱局势。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在董卓身死之后,凉州军群龙无首、军心大乱。李傕等人原本就打算解散部众各自逃命,即便他们听从了贾诩的建议要进攻长安,总体来说他们的实力也还是弱于王允。

在这种情况下,李傕等人想要达成他们脱罪的目的就必须将局势搞乱,以求在乱中取胜。而搞乱局势最简单的手段就是制造流言。

也许是上天被董卓肥硕的躯体燃烧后的油脂蒙蔽了眼睛,在这关键时刻竟然从长安城中流传出了王允要杀尽凉州人的风声。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如此好的机会贾诩自然不会放过,于是他推波助澜,将王允要杀尽凉州人的风声弄得人尽皆知。

这下可不得了,凉州人一时之间都是人人自危迫切地想抱团取暖。而当他们听说李傕等人要杀进长安城为董卓报仇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李傕的复仇大军之中。以至于当李傕汇合樊稠带兵包围长安城的时候竟然已经拥有了十几万大军。

最后,要内外夹击。

打败敌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敌人从内部瓦解,李傕所部将长安城团团围住,但一连八天都不能攻克由吕布镇守的长安城。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但在这关键时刻,吕布军中却出了叛徒。《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吕布的军中叟兵私通李傕,趁人不备大开城门将李傕的军队放入长安城,打了吕布一个措手不及。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自然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叛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吕布军中的叛徒是贾诩等人事先收买的。所以才能在攻打长安的光键时刻起到出其不意的巨大作用。

长安城一破,李傕的心里松了一口气。因为,吕布逃走后,糟老头子一个的王允就成为了他砧板上的肉,想要红烧还是清蒸都得看自己喜欢哪一口!

也许是为了报复王允,李傕在控制了长安城之后便放纵手下烧杀抢掠,将长安城变成了一片炼狱。之后李傕才和郭汜、樊稠一起悠哉悠哉地兵临宣平门。

李傕之所以要去宣平门,是因为他知道计杀董卓的幕后之人王允就带着大汉的皇帝躲在上面。

躲吧,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李傕他们早已在心里给王允判了斩立决,于是他们下马、跪拜,将他们对大汉皇帝的礼节做足之后才对王允露出了藏在心中的那柄会要命的匕首。

王司徒何罪?

这是李傕等人向汉献帝痛斥了吕布谋杀董卓的罪行以后质问王允的说辞。

何罪?王允不用想也知道,这所谓的罪不过只是李傕在给他立一个名正言顺杀自己的牌坊而已。只是,王允知道又能如何,现如今主少臣弱而李傕却已然兵临城下,似乎自己除了慷慨赴死之外已别无他法。

于是文章开头王允向汉献帝的告别就是他走向死亡的序曲,宣平门的台阶也变成了通向黄泉的死亡阶梯。

王允被李傕弃市了,而陪王允死的则是他的妻儿及其宗族十几口人。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死,并不可怕。因为王允其实早已做好了以身死社稷的准备,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身死社稷会来得这么迅速。迅速得让他没时间去回味计杀董卓时的惊心动魄,更迅速得让他没机会去反思自己为何会如此快的坠落神坛。

王允没机会,但做为后来人的我们却有机会来回头看一看王允是如何从神坛跌落身死的。

王允坠落神坛的因由

《后汉书》与《三国志》中对于王允的介绍均有“少好大节”的评价,而王允在与董卓斗智斗勇时的表现也完全称得上有勇有谋、大仁大义。然而他在诛杀董卓之后,很快就被诛杀身死,而在这个过程中王允的表现却与之前判若两人,细细想想其中因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骄傲自满。

诛杀了董卓,王允自认为有匡扶社稷之功,于是他一改之前谦逊有礼的作风,开始倨傲起来。《后汉书》记载,王允在和群臣相聚时不再彬彬有礼,而且很少给别人好脸色,总是一副自己天下第一的做派。

没有人喜欢骄傲自满的人,所以这也导致其他人对王允产生了不满,最起码在内心中都不再亲近王允。

第二,寡情苛刻。

王允的寡情苛刻在他对蔡邕一事的处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蔡邕听闻董卓身死后叹息了一声,却被同坐的王允听到。王允认为董卓祸乱天下死有余辜,不值得被人同情,而蔡邕听闻此事竟敢叹息就足以证明蔡邕对董卓身死有所不满。于是王允下令将蔡邕处死,无论蔡邕怎么哀求王允留自己一命以完成史书纂写,王允都不为所动,甚至还将汉武帝让司马迁写史一事痛加鞭挞。可怜蔡邕就因一声叹息枉送了性命,更让著史的梦想化为了泡影。其实,蔡邕做为董卓的旧部,听闻董卓身死难免会有感慨,而王允因此诛杀蔡邕不得不说他的寡情刻薄已无复加。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第三,贪天之功。

诛杀董卓一事其实除了王允之外,吕布、士孙瑞等都有大功。但是事成之后,王允却将几乎所有功劳都算在了自己的身上。手刃董卓的吕布在王允的心里只是一个出苦力的武士而已,而同有谋划之功的士孙瑞更是明白王允想要独占功劳,所以自己明哲保身谢绝了被封侯的奖赏以求自保。王允贪天之功,表面上没人说什么,但其实在背地里已经给自己埋下了众叛亲离的种子。

第四,自大短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惜的是王允在诛杀董卓、大权独揽之后就躺在了自己堆砌的功劳簿上闭目养神了。为了不让董卓手下的凉州军打扰自己,王允想让凉州军解甲归田,这个时候有人劝戒王允说一旦要求凉州军解散,凉州人势必人人自危,可能会出乱子。但王允对此嗤之以鼻,说关东军都是自己的人,如果不解散凉州军会让关东军心里产生芥蒂,从而强势解散凉州军。但正因王允的自大短视导致后来的凉州人果然人人自危,在贾诩的谋划下团结起来反攻王允。

第五,不通世故。

王允的不通世故是很要命的一个毛病,当凉州军在李傕的带领下反攻长安时,王允很生气。于是他想让同为凉州人的胡文才和杨整修去劝李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按说王允有求于人应该和颜悦色地让胡杨二人兴高采烈地去当说客。可是王允自视甚高又不通世故,对胡杨二人说话毫不客气,直接将胡杨二人当成了牛马一般呼来喝去。胡杨二人哪里咽得下这口气,于是他们假借当说客的名义去招呼李傕尽快起兵来揍王允这不长眼的家伙。所以,王允因他的不通世故不但偷鸡不成反倒蚀了一把米。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第六,迂腐之友。

龙寻龙凤寻凤,二流子寻的二不楞。王允自命清高、做事呆板,他的同乡好友也是榆木疙瘩、迂腐至极。当时王允的同乡好友宋翼和王宏均是手握重兵之人,他们俩和王允内外相连可谓是攻守之势固若金汤。李傕想要诛杀王允就要顾忌宋翼和王宏起兵发难,于是李傕假托王命想要征调宋翼和王宏回长安待命。王宏心知李傕的心思,所以去和宋翼商量对策,不料宋翼迂腐至极不听王宏起兵攻打李傕的建议,执意听从王命返回长安。而王宏独木难支,只得与宋翼一道回长安。结果不成想被李傕来了个一锅端,连同王允一起被斩杀殆尽。所以迂腐之友让王允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最后倚仗

第七,有硬无软。

前文所说的因由其实都是些旁枝末节,王允之所以会被凉州军的李傕等人擒杀最主要的因由还是王允在诛杀董卓之后对凉州军所采取的政策有硬无软导致。纵观历史,一般情况下诛杀祸首之后,大多都会对依附者采取赦免的手段以防他们做殊死之搏。而在董卓死后,包括吕布在内的众多有识之士均向王允谏言赦免李傕等凉州军以安天下。但是王允却一意孤行,执意对凉州军众将领严惩不贷,甚至在李傕多番上表寻求赦免之时,王允依然强硬如故不曾松口。这才导致李傕等人上天无门入地无路之下听从贾诩的建议发兵起事,也才有了司徒之死。所以,

有硬无软是王允在诛杀董卓后迅速身死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允的人生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也绝非因一事一物之失所导致。正是由于他在接人待物、行事作风方面都犯下了一些重大错误,日积月累最终众叛亲离被李傕抓住机会弃市剿灭。所以说司徒之死不怪天不怪地,完全是王允自己给自己扣了一口大黑锅。

王允身死产生的影响

名动天下的王允死了,长安的百姓人人洒泪。但王允身死产生的影响却绝不仅仅是赚取了一些平民百姓的眼泪这么简单,在笔者看来,王允的死最起码还有以下影响:

其一,汉献帝成为了真正的傀儡。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王允其人虽然因为自己的众多过错导致他以身死社稷,但总体来说王允是一个忠于大汉的忠贞之臣。有他在,汉献帝还有一丝希望能匡正朝纲实现大汉天下的中兴。但是在王允身死后,李傕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天下四年之久。在这期间汉献帝则沦为了李傕实现自己野心的工具,成了彻彻底底的傀儡。

其二,天下百姓更加水深火热。

野心家的野心永无止境,李傕专权后也是如此。他想要独断朝纲就要和同为西凉军的郭汜、樊稠争权夺利,于是他们三人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歇。只是上层倾轧,遭难的却是平民百姓。《三国志》记载,在马腾、韩遂攻打长安之后,李傕又两年间放纵兵马烧杀抢掠,导致百姓贫苦交加易子而食。后来李傕在杀了樊稠之后又和郭汜争权夺利,两军互相攻击连月不竭,死伤上万人。所以,王允死后让李傕这等野心家有了把持朝政的机会,却导致平民百姓掉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计杀董卓后却直落神坛。司徒之死,是王允自己的锅!

其三,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三国乱世。

王允身死,李傕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李傕自身的能力却不像后来的曹操一般出类拔萃。在他挟天子的时期,群雄并起,各方割据。这些地方势力不再听从大汉天子的命令而是各自为政,由此东汉皇权已经名存实亡,而三国乱世则拉开了序幕。

所以,王允身死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对皇帝、对百姓、对天下局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语:纵观王允身死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只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迟早会功败垂成。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王允在诛杀董卓之后的那种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做派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谨守本心、戒骄戒躁、不忘忧患、持续奋斗才是我们正确地人生态度,共勉!


吾史无终,持续奉献精彩的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