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农村俗语是古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话都是世人通过长时间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这些俗语对于古代生活在广大农村的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指导价值。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如果一旦要违背了的话,有可能会被人家训或者挨骂的现象;如果在生活当中不注意这些细节,有可能会被人家说家教不好,或者不懂得人礼待道。

下面就说一说这句农村俗语:“三不问、四不摸”,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确实有道理。


三不问


1.不问年龄,现在我们都知道,尤其是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问的,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在国外。而道教对生死看得很淡,他们追求的是长生,能成为神仙,因此对年龄很是忌讳。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2.不问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个人的事情,好与不好是不愿意和别人说的,所以和别人交往最好不要问夫妻感情,如果别人不愿意说会显得很尴尬。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3.不问出处,自古便加上句古话,叫做“英雄不问出处”,道士更准确,他们云游四海,无牵无挂,实际上这依旧是他们的痛处,如果你突然注意到他的家人,只怕会引起不愉快了。


四不摸


木匠的斧子、厨子的刀:

木工靠着斧头劈树,厨师靠着自己的刀做饭,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挣钱活下去,那么倘若你动了别人吃饭的家伙,就相当于你动了人家的命,是十分忌讳的,同样也是对于别人行业的不尊重。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光棍的行李、姑娘的腰:

相信大家都知道光棍说的是没有老婆的人,俗话说得好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光棍这是家都没成何来的业呢?

所以,这光棍的行李就是他全部的家当了。而且,行李本来就属于私人物品,就算现在我们出门,有个人随便碰了一下你的行李箱,你心里都会感到不舒服,更何况光棍,他的这一包行李有可能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如果被人随意碰触的话,自然是心里非常不爽快的。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在古代对于女性的限制是比较多的,女性的清白是死都不可以玷污的,后来史书中的列女传还有贞节牌坊的出现,都是在宣扬这种带有一丝畸形的观念。所以在古代社会,谁要是摸女孩子的腰就基本等于谋杀这个女性的命,长久下来,就有了这么一句谚语。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俗语有着其独特的亲和力。为了方便人理解,祖辈们传下来的俗语都是一些容易理解的顺口溜。

世代流传的有些俗语,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古人的做人处事智慧,比如“惜气有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丰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化都休问,任我逍遥度百春。”这首诗也是告诫后人延年益寿的秘诀。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都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智慧,学习好的摒弃坏的。如果没有前人的智慧,就相当于“瞎子过河,前途未卜”,所以无论到何时何地,对待古人的俗语,都要根据当前的情况,运用到自己的身上,拥有更好的人生。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读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提到的“增广”就是明朝冯梦龙写的《增广贤文》,里面记载了大量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就连现在网络上盛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被囊括于此。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增广贤文》里的俗语,没有废话,句句都是经典,比如前面的“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虎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以及“人情似纸张张薄”等处世天规。

无论是初涉社会的青年人,还是混迹江湖的老朋友,每次打开这本明代人的智慧典籍,都会有所收获。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通俗易懂的俗语中寻求帮助,在遭遇坎坷时捧起一本书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硬道理,因为老人的经历就是智慧,看的人多了就知道怎么更好地生活了。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如果你正身处于坎坷逆境中,亦或是生活平淡无起色,都可以在闲下来的时候打开它,透过冯老先生的笔触,聆听古人的智慧。结合案例为你讲解为人的谨记,处世的天规,以及如何游走于世间好好说话的本领,教你平平淡淡的看穿世态炎凉,通俗易懂,犹如醍醐灌顶。

古人告诫“三不问、四不摸”,到了40岁更要遵守,否则好运躲着你

在众多的范本当中,我常读的是下面的这套赠送《道德经》的版本,囊括了原版的文言文,搭配着现代化的译文,装锁线的包装手艺,外观看起来也比较打起,适合收藏。

多见多闻,借古鉴今。想要阅读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