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兰舟,初升的满月,南飞的大雁,孤独的玉人过中秋

昨晚老伴转来一首广场舞典,名叫《月满西楼》。该曲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甚是好听。听那歌词,似曾相识,查百度,原来是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箪秋》。原词如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宋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接着,她又转来网上对这首词的解释,全文如下:“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读罢这个解释,立即味同嚼腊,把原词传达的意境情调弄得十份不剩一份。因此试对原词的情景意趣做一番探讨,共同好者批评。

理解一首作品,离不开作者创作时的背景。那么李清照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写作这首词的呢?因为旅居在外,手头资料不足,没法查找,只好就词论词。此词通篇都是独、秋、愁,满满的相思,自然是写于南迁与丈夫赵明诚失散之时。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的是秋天,但是早秋,仲秋还是晚秋呢?从词上看,应该在中秋节前后的仲秋。你看,红藕香残,说的是红藕花(一种开红花的睡莲,也称红莲)或者红色的荷花谢了,为什么不说红荷香残呢,因为这句的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字,而“荷”、“莲”等都是平声,只好用“藕”字。只是花谢了,莲叶尚未全败,自是中秋时节。玉簟(竹席)凉了,中秋时节的竹席还是很有些冰人的,我小时候睡过,接触肌肤的瞬间,感觉很有些刻骨铭心。作者说竹席凉只是进一步说明是秋天,天气相当凉了。说到竹席就想到床,其实不然,竹席也可以铺在地上、船上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古人将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解罗裳不一定是脱罗裳,可能是为了上船方便,要把裙子下摆的扣子解开罢,于是便“独上兰舟”了。通观此句,交待的是时间(中秋),地点(荷塘),人物(李清照),场景(上了小船)。上船后,她看到什么?一群大雁南飞。大雁南飞正是仲秋节气

残荷,兰舟,初升的满月,南飞的大雁,孤独的玉人过中秋

白露的三候之一,进一步说明是中秋时节。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看到雁,自然想到书信,所以有“云中谁寄锦书来”之问,之想,之思念。“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雁飞行时排成的字,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月满西楼”,月亮从东边升起,西边的楼全部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之中。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月圆之夜,很可能就是中秋节。闭上眼睛想一想,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的清辉撒满西边的小楼,天上一群大雁飞过,地上荷塘边上系着一只小船,一位玉人提着裙摆上船,是不是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

中秋月圆之夜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作者只是孤身一人独自驾一叶扁舟漫无目标地游荡在荷花香残的荷塘之上,此情此景,怎能不钩起对丈夫的思念!?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声无可奈何的感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思是一样的,李清照思念赵明诚,她坚定地相信赵明诚也思念她。这是对丈夫的信任,也是自信。现代的小夫妻们真要好好学一学。动不动就怀疑自己的丈夫会被小狐狸精迷走,从而生出许多事端来,既是对丈夫的不信任,也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之情推到极致,任何人读之都会动容,甚至会在心里呼唤,赵明诚快回来吧,李清照想你都快想死了!

我这样理解这首词,不知道对是不对,且凭朋友们评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