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看到言外之意?

把刷臉支付搬到線下能帶來多大價值?

在於你對線下場景的理解有多深——支付寶誓要投入30億補貼合作伙伴,微信則提前喊出免費口號,刷臉支付「線下戰」一觸即發,零售行業變革的號角也愈發急促。

未來十年,交易場景的閉環,或由「刷臉」構建。

2018年12月,支付寶推出首個刷臉支付機具產品“蜻蜓”,官方售價2688元,正式開啟「刷臉支付」線下商業應用時代。目前已經在全國300多個城市落地。

三個月後,微信不甘示弱,推出對標「蜻蜓」的刷臉支付產品「青蛙」,售價也與支付寶看齊,並表示在全國幾百家商戶落地。據網付渠道商透露,只要商家筆單能達到微信要求便可免費鋪設。

支付寶的「蜻蜓」和微信的「青蛙」,連取名上都透著一股濃濃的火藥味。

就在昨天,支付寶的第二代刷臉支付機具馬不停蹄在北京亮相,經過 4 個月迭代,「蜻蜓」在產品性能、搭載小程序、小指令等軟件功能方面進行了明顯提升。支付寶還宣佈將投入 30 億元設立「蜻蜓」運營獎勵與補貼。

左為支付寶「蜻蜓」刷臉支付機,右為微信「青蛙」刷臉支付機

不同於「掃碼時代」的聚合支付,一個「碼」可以同時兼容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聯等多種支付渠道。針對刷臉支付的同一張「臉」,機器暫不能辨別使用哪種支付方式。目前微信和支付寶推出的刷臉支付設備在功能層面主要支持自家支付渠道。

「碼」可以做聚合,但「臉」還不行。

考慮到一家商戶大概率只會安裝一臺刷臉支付設備。目前,支付寶、微信針對自家刷臉支付機在線下的竭力推廣,基本可視為「掃碼支付」戰役的進階版,「刷臉支付」才標誌著線下支付圈地運動真正打響。

而更顯意味深長的是,在「刷臉」背後還隱藏著更宏偉的「零售藍圖」。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刷臉」不過只是一個入口。但基於人臉與用戶身份的一一對應的特性,從「刷臉」切入線下,將線上線下的商家與用戶數據對齊,勢必為零售行業變革注入一針猛劑。

「刷臉支付機」如何定義?

用戶對於具體產品的體驗,很大程度來自於產品經理對於使用場景理解得是否足夠深入。

在微信支付,根據「青蛙」的公佈的規格來看,刷臉機最為顯著的兩個特性在於:

一是即插即用,無需過多冗餘安裝設置,直接連接上 POS 機後即可「刷臉」工作,並替代原有的掃碼槍或掃碼盒子進行掃碼支付。  

二是 3D 結構光的攝像頭模組,能夠針對假體攻擊等手段進行防禦的有效面部掃描技術,容錯率提升到萬分之一。

再來看支付寶,即插即用連接 POS 機、針對活體檢測 3D 結構光攝像頭模組在「蜻蜓」一代已有體現,而二代「蜻蜓」則在機體厚度、重量、顯示器尺寸上進一步瘦身。

但在機身和攝像頭關鍵部件設計方面,支付寶和微信的方案成熟度有所差異。

image.png

「蜻蜓」攝像頭模組提供方「螞里奧」首席產品官張謙向機器之心表示,產品設計之初由於對刷臉場景理解和背後訴求理解不夠深入,在產品設計方面走了一些彎路。比如,針對標準櫃檯高度,如何設計適用大多數消費者的支架高度,以及針對自助貨櫃等室外場景的強光照射、高溫低溫耐受性等方面的適應等。

於是,當「蜻蜓」完成第二次迭代後可以看到,在機身設計,採用支架模式(支架可拆),商家可根據店面情況放於桌面或是直接掛立,顯示器提供 180 度上下旋轉。針對臺式收銀機空間有限等問題,「螞里奧」則提出了近距離 30-100cm 檢測、易集成的 3D 攝像頭方案。

此外,針對自助售貨機攝像頭位置相對固定、無法自調節等特點,「螞里奧」則特別設計大垂直視角的攝像頭。

對比來看,微信的刷臉支付機則主要採用桌面模式,機身採用 40 度傾斜角。桌面式設計可讓用戶在操作過程中更私密更安全,不必擔心被他人窺見。但與此同時,傾斜設計的攝像頭在檢測時容易受直射與側邊光束影響,直接影響識別效果。

產品背後的變數

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至今,3D 人臉識別被業界一致認為是目前安全係數最高的方案,細分下來,3D 結構光、TOF 飛行時間、雙目立體視覺識別是三類主流方案,其中以 3D 結構光安全性與適用性最廣。

而與此同時,由於 3D 結構光所涉及到的光學器件供貨資源有限,甚至可以說是稀缺,此外光學設計要求精密度高,從而導致其成本在三類方案位列最高,難度最大。

2017 年,iPhone X 驗證了 3D 人臉識別技術在移動終端市場的落地可能性,但在隨後安卓陣營跟進的兩年時間裡,卻阻力重重最終也未能普及,最為核心的原因就在於 3D 結構光的技術難度與成本門檻。

如今,刷臉支付機市場方興未艾,微信與支付寶均選擇了 3D 結構光方案,其魄力與決心可見一斑。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存在諸多變數,最為關鍵的壓力源在於成本和量產能力。

在 3D 攝像頭的供貨與量產方面,螞蟻金服採取成立合資公司模式來確保穩定性。2018 年 4 月,螞蟻金服與與攝像頭模組廠商奧比中光成立合資公司「螞里奧」,奧比中光此前曾為 OPPO Find X 提供 3D 攝像頭模組,具備較豐富的移動端產品經驗。

據機器之心瞭解,目前「螞里奧」專為支付寶刷臉機提供 3D 攝像頭模組。

專供模式還能確保方支付寶方案的技術領先性與快速迭代。在二代「蜻蜓」中,「螞里奧」提供的方案更為安全和完整,包括 3D 結構光攝像頭、RGB 攝像頭和紅外攝像頭,可通過不同方位和角度還原人的真實身份。採用芯片與模組的分離式設計,進一步優化模組體積。

在方案完成度方面,螞里奧提供 3D 模組、3D 感知模塊(MTK/高通)、整機解決方案三類服務。從而衍生出支付寶刷臉機三種供貨模式:由移動支付硬件開發商「商米」進行組裝,並藉助其廣泛的線下支付渠道資源推廣;由支付寶生產,搭載支付寶品牌效應和支付資源推廣;由螞里奧生產並推廣。

此外,支付寶還有意將「蜻蜓」從自營品牌發展為合作伙伴授權模式。鍾繇表示,新的「蜻蜓」技術將向全行業開放,無論廠商之前是造手機還是造電腦的,只要達到標準都可以參與到「蜻蜓」相關產品技術的生產、銷售與推廣中來。

未來,「蜻蜓」不是隻有一隻,而是一群。

據支付寶生物識別技術負責人留召向機器之心表示,目前支付寶已經建立一套產品設計安全標準,定製完成之後,還會有安全評審,從軟件硬件技術鏈路到數據多個維度進行規範審查。

微信方面,據機器之心瞭解,其 3D 結構光攝像頭模組採用「華捷艾米」方案。這是一家北京 3D 視覺與 MR 光方案提供商,成立於 2015 年 9 月,在 2018 年完成由光大控股、君度投資、漢富資本等 5 億元 B 融資。不過去年來,華捷艾米有意轉向 MR 軟件與應用方向。有產業人士評價,其在硬件端的模組供貨能力一般。

在成本方面,加入 3D 結構光方案的刷臉機將大幅提升其硬件成本。據知情人士表示,二代「蜻蜓」1999 元的原價才勉強覆蓋住成本。

image.png

但目前正是刷臉支付推廣的「窗口期」,「補貼」與「免費」才是王道。

支付寶在昨天宣佈,在前期的 5 個月補貼計劃中,設備預售價降至 1199 元,同時按照 0.7 元/個累計有效刷臉用戶數(去重)向商戶補貼,單月封頂獎勵 400 元,單設備封頂獎勵 1200 元。如果達標,相當於商戶的刷臉設備免費。這需要商戶每個月新增有效刷臉用戶超過 572 人。

支付寶行業支付事業部總經理鍾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支付寶投入的 30 億元將包括用於激勵商戶使用刷臉支付進行數字化運營,以及鼓勵商米、螞里奧等刷臉設備製造運營商等。

而微信線下支付合作方「網付」方面則透露,「青蛙」刷臉支付設備面向全國的合作伙伴提供免費鋪設政策,前提是隻要商家達到支付筆單要求。

在此之前,曠視、商湯等 AI 算法公司曾推出過類似的「刷臉廣告機」等產品。但就支付寶與微信的戰略來看,借「刷臉」推廣線下支付渠道,不惜砸下重本,搶佔線下零售入口,將是隻屬於「大財主」的遊戲。

而在硬件方案和成本之外,支付寶生物識別技術負責人留召還談道,「刷臉支付技術需要與自己的服務商、ID 系統、支付鏈路做打通,這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

「刷臉」之外的算盤

邁過成本和量產的兩道坎,則意味著刷臉支付機進入到大面積推廣階段。此時,刷臉支付機所承載的遠遠不止「支付」的使命。

在收銀臺前,顧客的留存時間通常不過兩三分鐘。但這卻是「離錢最近」的兩三分鐘。誰能將這寶貴的兩三分鐘從單一的「結賬」玩轉成多維度的「數字化營銷」,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入口」。

在二代「蜻蜓」中,支付寶強調「刷臉即會員」功能,即首次刷臉綁定手機註冊會員,該認證體系將在同一品牌的店鋪內打通,二次消費時刷臉即可消費。

這一模式效果顯著,支付寶方面稱,前期刷臉註冊會員轉化率比傳統模式提升 6 倍以上。談道會員制,留召認為,會員的本身是商家跟顧客之間建立的忠誠度計劃,線下打通的會員制將為大商戶管理與運營用戶提供有效幫助。

此外,為進一步幫助商家通過會員完成與顧客的連接,通過支付寶小程序完成識人、領券、核銷等一攬子操作,比如禮券模式則更適合小商販模式。

這些操作依託於支付寶近期開放的「蜻蜓小程序」和「小指令」實現。

image.png

蜻蜓小程序可複製支付寶小程序所有開發組件,將支付寶小程序內開發的應用移植到蜻蜓小程序上,還可進一步針對攝像頭、語音交互開發定製化功能。小指令則主要幫助商家與已有小程序或原生態 App 疊加,減少重複開發。

「例如,如果蜻蜓某個界面需要顯示商家支付和優惠的金額,我們就可以通過定義小指令將這個金額傳遞到蜻蜓界面上。」

據介紹,目前簡單的功能可以在三天內通過蜻蜓小程序和小指令完成開發,從而大幅節約生態開發成本和產品運營效率。

由於目前微信刷臉支付機「青蛙」還處於一代產品,微信尚未對刷臉支付機在「支付」以外的功能進行定義和介紹。但依託於微信小程序已經建立起的線下店鋪生態,手機端與支付機端的微信「小程序」的打通也將很快跟進。

在全面開放與權限的同時,數據隱私與用戶安全也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支付寶表示,將繼續延續「你敢付,我敢賠」的保底政策。加強對數據傳輸的加密處理。此外,目前監管機構針對「刷臉支付」的限額要求與靜態二維碼支付看齊。

全面爆發只待時機

就整個商業體系來看,支付只是其中的一個節點,但人臉識別的技術賦能卻讓其成為線下消費服務體驗的重要「入口」。

如何讓商家把更多的線下生意、讓消費者把更多的交易環節搬到「線上」去,從而實現線下線上的全渠道運營,將成為互聯網廠商和技術廠商共同推動線下零售行業變革的關鍵。

相關數據顯示,自從去年支付寶宣佈刷臉支付大規模商業化後,與刷臉支付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催生的研發、生產、安裝調試人員就已經達到 50 萬人。

刷臉支付迎來全面爆發將是大勢所趨,面對潛力巨大的刷臉支付市場,微信與支付寶都在蓄勢發力,而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和落地將為兩者的支付市場格局注入更多變數。

未來十年,交易場景的閉環,或將由「刷臉」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