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國思想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語言學家、作曲家,主要代表作有《權力意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等,24歲成為語言學教授,對拉丁文、希臘文十分精通,他和叔本華一樣,批判現代理性,批判傳統道德,肯定“生命意志”,其“超人哲學”“錘子哲學”廣為世人所知。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叔本華


尼采的哲學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積極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對人生進行了重新定位,從而促使許多人對人生的問題尤其是對人身的價值進行了更多的思考。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在對傳統道德進行批評的過程中,尼采對“同情”進行了批判。無疑,“同情”在傳統道德中是居於重要地位的,甚至不少人根據一個人是否具有相應的“同情心”來評判一個人是否具有“善良”秉性。但尼采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同情”進行了徹底的否定和猛烈的批判。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在《權力意志》中,尼采對“同情”進行了批判,他說:“同情是一種情感揮霍,一條危害道德健康的寄生蟲,增加世上的禍害,這不可能成為義務。”在此,尼采肯定了“同情”作為一種“情感”的屬性,而“情感”是一種稀缺資源,一個人的情感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在這方面釋放了太多的情感,在其他方面需要情感資源的時候也就沒有情感了,就像一個人把自己的“愛”給了一個異性,那麼對其他異性的“愛”相應地會減少。當然,在特殊情況下,一些特殊的人確實是“博愛”的,據說法國拿破崙皇帝就可以同時“深愛”諸多女性,和許多女性同時保持親密聯繫和每日寫情書。但是人家拿破崙皇帝是特殊的人,我們凡夫俗子的“愛”肯定是有限的,給了這個人許多,那麼就會影響給另外一個人,給了這方面過多,那就必定影響給另外一方面。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拿破崙行軍圖


根據尼采的理解,因為“同情”是一種“情感”,並且“同情”還是一種“情感揮霍”,這是情感浪費。因為“同情”是稀缺的“情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揮霍“情感”自然是不正確的,所以尼采反對“同情”,反對同情弱者,也反對弱者祈求他人的憐憫,對馬路上的乞丐一律呵斥。影視劇中經常會有受苦受難的、堅強的主人公說:“我不需要你的同情。”這樣的主人公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更多的人卻祈求他人的同情。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世人普遍認為“同情”是一種很好的道德情感,認為一個具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善良”的人,但尼采卻進行了竭力的反對。尼采認為,“同情”不僅對道德健康沒有好處,而且同情還“危害道德健康”,“是一條危害道德健康的寄生蟲”,這裡並不是說具有同情心的人會成為“寄生蟲”,而是說那些被同情的對象會成為“寄生蟲”。其實關於這點,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我們對窮人,給予了同情,給了許多資金、財物,三天兩頭給他一筆錢,因為我們同情他,所以通過給錢給物的方式試圖改善這個窮人的生活狀況。但是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即便給了再多的錢物,那個窮人還是窮人,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給他錢物了,他甚至會認為是你把他應該得到的東西給“貪汙”了,他甚至會來找你理論。在此,這個窮人作為“同情”的對象,他就成為了一個“寄生蟲”。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世人都認為“同情”有益於自己,同時有益於被同情的人。但是尼采卻說:“如果人們只是出於同情而行善,那麼人們就不會對自己有益,也不會對他人有益。”例如,在上述例子當中,給錢給物的同情者,他不會得到什麼好處,甚至那個窮人還會找你理論你給少了。同時,對於那個窮人也是沒有好處的,他反而成為了“寄生蟲”,本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是你那麼一給錢給物,他改變命運的動力完全消失掉了。這個例子不是絕對的,我是說有時候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尼采一語中的,他說:“同情並不基於準則,而是基於情緒;它是病態的;別人的苦難感染了我們,同情是一種傳染。”


尼采:同情是一種傳染病、一種浪費,對自己、對他人都只有壞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