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2019年5月23日10时50分,中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标志着中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追风颂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磁悬浮技术起源于德国,最早由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于1922年提出。我国磁悬浮技术起步较晚,首条磁悬浮列车于2002年在上海顺利通车运行,它连接着上海浦东机场和市中心,全长30公里的路程仅需8分钟,时速430km/h;2016年,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长沙磁浮快线”终于成功开通;2017年底,北京也增加了首列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S1线”。

随着中国磁悬浮交通不断发展,不少观众可能会问,磁悬浮作为中国快速交通的未来,速度会不会更快呢?

追风颂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一位“80后”青年科学家带领着团队向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中国 “超级高铁”发起攻关,对于国外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认为这不可能,因为速度已快到极限。这位年轻实干家打破了速度的限制,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邓自刚

追风颂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邓自刚研究员介绍,目前,真空技术已经很成熟,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也有成型的解决方案,两者相结合,时速有望突破1000公里——超过飞机的速度。今后5-10年,将是“超级高铁”载人试验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时期。

“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的中国版超级高铁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在西南交通大学萌芽,2000年12月31日,邓自刚的大学导师王家素和王素玉团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遗憾的是,这辆当时被誉为“世纪号”的实验车仅可载5人,最大悬浮重量700公斤。随后,王家素团队准备给列车造个“壳子”来进一步完善。这个所谓的“壳子”就是真空管道的早期雏形。

2004年12月18日,时任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的中国两院院士沈志云发起了一场“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院士研讨会,对中国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战略定位为600-1000公里/时的超高速地面交通,是目前地面高速交通的延伸和补充。

2011年底,邓自刚获得博士后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继续从事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位青年人开始担起了新时代的大任,发展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事业。在邓自刚看来,“在科学研究里面,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事业一定要成,当时研究所也有一个目标,

世界轨道交通最高速度600km/h

追风颂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2012年,邓自刚在获得实验室提供的100万启动资金后,立即展开了真空管道的搭建,他要和时间赛跑,让中国版的“超级高铁”能够先发制人。为了节约成本,他带着工人和学生把重达30多吨的钢架一块块拼装。经过10个月夜以继日的努力,邓自刚团队终于建成了全球首个真空磁悬浮轨道,它终于验证了“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可行性。

邓自刚事后回忆说:“我印象里面那个时候虽然很累,但是好像人并没有变瘦,因为感觉每顿吃饭都吃得特别多。真的是下苦力,比如说这些钢板全是我们自己抬来装的,每块重几百斤,我觉得就特别的想尽快把它完成。”

追风颂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随后,邓自刚的团队开始研制中国的超级磁悬浮列车“超级高铁”。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预计最快2020年后可能会投入试行。

这个研究成果引起国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但在全球众多科学家的眼里,这是中国人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创造!从此,中国在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邓自刚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们要坚持我们的原创和创新,找准方向努力,中国的轨道交通一定会引领全世界。”

追风颂 |“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80后“高铁侠”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近几十年里,我国有一大批磁悬浮科研工作者为“超级高铁”工程的研究与创新默默付出着,我国也从依靠国外引进的“小白”逐渐走向了自主研发创新发展。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国“超级高铁”载人试验不断取得突破,中国高速磁浮事业也跨进了世界领先行业。

一项项技术领域突破赶超,一个个国之利器横空出世,带动的是科学技术的整体跃升,成就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硬气、底气与豪气。江流入海,长天寥廓,任重道远,中国又一次站上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