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精神贫困”论

何为贫困?凡物资或精神之匮乏窘困者,皆谓之贫困。

古之贫困者,家徒四壁、食不裹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一贫如洗也。而今之贫困者,温饱已无大碍,物资匮乏相对暂时,美其名曰:人均收入末达国之标。

当今贫困之患,不患贫困之人物资匮乏,而患贫困之人精神委糜不振;不患其不为,而患其不知所以为,更患其志智不立,不思为也。

夫贫困之状,人人想去之。头冠贫困之帽,脸上毫无光彩,有之则贫而穷,去之则富而荣。然今之社会有人不欲去之,还欲争之,何也?究其因有三焉。有自身不贫者,却患眼疾,想争之。若没争上,不达其意,动则指责、怒则辱骂,此一弊也;有弄虚作假者,假借贫困之名可得政府援助,不劳而获、无功受禄,得之有补何乐不为,此二弊也;又或以谓吾之本身贫困,而无进取之心,终身无脱贫之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等靠要”盼政府施舍,而其利将无不趋我,则亦深陷贫困而不自拨,此三弊也。以上三弊者,其为患则相同。然而其用心非不善,皆可冠以“精神贫困”之帽盖棺定论,如不破解,则终为贫困矣。

夫贫困者,有志有智有心者去之则易,扶不起阿斗之类者去之则难。真贫者,类似天灾人祸,病老孤残致贫者,政府兜底可助其度难关;类似有心无力缺乏资源致贫者,可“精准施策”助其脱贫;类似无进取之心,“等靠要”者,须破解其“精神贫困”顽疾,激发“内生动力”促使其脱贫。

“精神贫困”之疾,可用“五破五立”之药引,激发其“内生动力”,对症下药,则此顽疾可除也。一破消极思想,立进取意识。“人穷暂时,志短一生”“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二破依赖心态,立自力观念。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功受禄之“依赖”心态,思想之“懒病”必根除;三破漫灌之输,立滴灌之准。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须有的放矢;四破授人以鱼、立技能利器。“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五破安乐之状,立忧患之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建全面小康社会,必破贫困之难题。消贫困之现状,首破“精神贫困”之顽疾。打好脱贫攻坚之役,人人有责,须党群同心,齐心协力。葆干群之情、系国民之愿,脱真贫;会领袖之情怀、圆中华之伟梦,真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