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做好“淨水、安水、活水”文章

长沙做好“净水、安水、活水”文章

整治後的長沙後湖碧波盪漾。 嶽麓軒攝(中經視覺)

長沙市位於湘江下游、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佈。近年來,長沙市堅持把治水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位置,將水生態建設融入城市轉型創新的高品質發展中,走出了一條活水、安水、淨水、美水、親水的南方丘陵地區水生態建設新路子,讓高顏值的水生態在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產業項目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帶來經濟、社會良性互動,推動長沙城市高質量發展。

春日的午後,走在長沙圭塘河邊,一幅人水相宜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飄逸舒展的“綠帶”、繁花似錦的親水棧道相映成趣,暖陽高照,微風輕拂,市民們悠閒漫步,孩童們結伴嬉戲,歡聲笑語撲面而來……

“淨”水:

昔日“龍鬚溝”變成風景線

圭塘河全長28.3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是瀏陽河匯入湘江前的最後一條支流,也是長沙市中心城區最長的城市內河。在許多老長沙的印象中,兒時的圭塘河,不僅清澈宜人,還是捕魚捉蝦的好去處。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沿岸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等直排入河,圭塘河成了“龍鬚溝”,多處水質長期為劣V類。

“治理圭塘河,截汙是關鍵。”雨花區河長辦副主任徐偉介紹,除了減少周邊市場、禽畜養殖等對河道的環境汙染外,還實現了截汙網管全覆蓋。“河兩岸地下建有截汙幹管40公里,河岸邊地面上200多萬平方米違章建築被拆除並恢復自然生態,全線119個排口通過採取截汙井、截流坎等措施,實現了全截汙確保晴天無汙水入河。”

在內源治理方面,雨花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河道實行常態化清淤疏浚,同時引進“食藻蟲+沉水植物”“微納米曝氣技術”等微生物治理技術改善圭塘河水質。為進一步提升水環境,2016年長沙實施圭塘河生態引水工程建設,促進水體自淨、水質修復。“作為城市內河,除了治理,還要恢復生態建設。”圭塘河流域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陸文欽告訴記者,以圭塘河為軸心的圭塘河生態景觀區全長約3公里、公園內部面積達67.09公頃。“自圭塘河生態景觀區建成以來,到圭塘河邊的棧道走走就成了我每天的‘功課’,在這裡不僅能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還能欣賞沿河公園美景和五彩斑斕的燈光。”正在河邊散步的市民李女士說。

截汙治汙、清淤疏浚、拆違控違、引水工程、生態景觀建設等“組合拳”讓圭塘河流域水質穩定達到IV類。圭塘河治理實現了提升水質和改善濱水環境的有機結合,昔日“龍鬚溝”變為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風景線”。

圭塘河是長沙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也是長沙市堅持治理與保護相結合,提升水質量,改善人居水環境的縮影。為作好“淨水”文章,長沙市堅持保水從增綠抓起,完成江河水岸灘地綠化769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2萬公頃,並對主要支流源頭封山育林,每年增加500萬立方米涵養水源。同時,開展高汙企業退出專項整治,先後否決涉水汙染項目460個,退出各類汙染隱患企業398家,從源頭控制高汙染高耗水項目進入。

“安”水:

水患頻發地變城市“綠肺”

陽光下,鳶尾花、美人蕉、菖蒲、千屈菜連綿成片,色彩明豔,枝葉繁茂,鋪展開數百畝的美麗風景。走到這裡,你絕不會想到這是一個城市汙水處理池。

在長沙洋湖大道以南、靳江河以東的洋湖溼地科教區,這座再生水廠掩映在綠色植物中,佔地85畝的廠區四周是240畝人工溼地,蜿蜒的道路在景觀河道、水上棧道、中心橋之間穿梭。“烏黑渾濁的城市汙水,進到洋湖再生水廠,經過物理、生物處理,再順著種有菖蒲、蘆葦、美人蕉等各種植物的圍池、水塘流出來,就變成了清澈透亮的清水。”洋湖垸堤委會工作人員指著眼前的大片水域說,作為洋湖溼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洋湖城市汙水再生項目是湖南省首次採用“MSBR+人工溼地+自然溼地”生態治汙工藝處理城市生活汙水,其出水水質達一級A標準和中水回用標準,與膜深度處理技術相比,運行成本可降低60%。

“原來這裡還只是一片零星分佈著幾處水窪地的‘洋湖垸’,曾是水患頻發地,還承接著四面八方排過來的生活汙水。隨著洋湖溼地公園開工建設,這裡已成為長沙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洋湖垸堤委會副主任周文傑說,佔地6000多畝的洋湖溼地公園,整體綠化率達40%以上,植物種類多達3000種、鳥類多達200種、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負氧離子含量比中心市區高6倍以上,猶如城市中心的一片“綠肺”。

記者瞭解到,長沙市始終將解決水安全問題作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開展防洪排澇、供水保障體系建設,提高防災能力,保障用水安全。曾是“水患”頻發地的洋湖垸防洪大堤按百年一遇標準完成建設,湘江長沙城區段兩岸防洪大堤按100年至200年一遇標準完成建設,基本建成了主城區防洪圈和排澇水系網。

加強汙水處理能力建設是長沙推進水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河長制”實施以來,長沙市共投入近200億元用於河湖綜合治理,新建擴建城鄉汙水處理廠29座,新增汙水處理規模80餘萬噸/天,新建或改造汙水收集管網585公里,完成排口整治401個,360個河湖“四亂”問題完成整改,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入河排汙口全部取締,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實現全覆蓋。2018年,長沙市23個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由2015年的71.4%提高至95.7%,2019年1月份至10月份達到100%。

“活”水:

高顏值推動高品質發展

“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長沙市水利局局長曹彪說。2017年5月份和2018年8月份,長沙市分別出臺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的實施意見,全面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責任體系。河長制推行近三年來,長沙市堅持以市管河湖和小微水體為重點,突出山水洲城特色,制定《長沙市規劃區林地、綠地、溼地、水域生態資源保護辦法》《長沙市溼地保護條例》,修編《長沙市水資源保護規劃》,專門增加城市規劃區現有水域保護章節,加強水體保護的頂層設計。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中心位置,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新建或擴建了梅溪湖、松雅湖、後湖等湖泊12個,新建山塘、池塘、人造水面等小微水體7259處,擴展水域面積近2000公頃,增加蓄水總量9000多萬立方米,後湖國際藝術園、梅溪湖國際新城、洋湖生態新城、嶽麓山大學科技城等一批濱水產業帶和價值高地迅速伴水崛起,形成“水帶地升值,地生金帶水”的新模式,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嶽麓山下,湘江之濱,一片近600畝的水域環繞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三所高校,被稱作後湖。這裡曾是長沙市湘江以西最大的城中村,臭氣熏天、汙水橫流、垃圾成堆。後湖的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劣V類水平。2015年,長沙市嶽麓區啟動後湖景區綜合整治工程,精準施策高效有序推進清淤、截汙、建箱涵、河湖連通、水循環、水生態修復、駁岸景觀七大水環境治理工程,2018年6月份,後湖完成全面注水,一湖碧水呈現在人們眼前。

後湖整治帶給當地百姓的不只是“水天一色、長治久清”的碧水,更有看得見的真金白銀。嶽麓區城投公司統一將當地民居打包回租,平均每月給每戶居民帶來1萬元以上的固定收入。在保留建築物原格局基礎上有機改造,340畝基礎設施、348棟民居外牆煥然一新,人文藝術氣息凸顯,依託著名高校環湖而立的區位優勢,吸引了不少省內外藝術家、設計師、教育工作者陸續尋到這裡開辦工作室。“改造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後湖指揮部負責人介紹,後湖的產業定位是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致力於成為長沙市中心城區宜居宜業的生態治理示範區,集原創藝術創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藝術休閒娛樂、傳統文化傳承於一體的無邊界藝術園區。截至目前,隨著省美術館、58眾創、中非企業合作中心等近80家企業相繼入駐和48位知名藝術家簽約入駐,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創意中心在後湖正加速崛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麟 謝 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