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城市养老难的“南京样板”(续)

养老机构办医疗 医疗机构办养老

鼓楼区瀚瑞颐养中心最近刚刚完成扩容,院长梁飞告诉记者:“我们是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医疗床位常年处于满员状态,有100个医疗床位,近200个养老床位。已经能实现了小病就地治,大病就近治。下半年,我们准备继续增加医疗床位,以满足更多老人的需求。”

大城市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改变养老机构“只养不医”,医疗机构“只医不养”的传统局面,南京成立医养融合领导小组,整合民政、卫健等10个部门协同推进,出台6项医养结合政策举措,覆盖机构、社区、居家不同层面,推动“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实现双方资源的合理流动。

在南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打造成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雨花台区和怡老年照护中心,就是由赛虹桥的卫生服务中心转型而来的。2016年底,该中心将80张使用率不高的床位划设为养老区域,成立养老机构,主要收治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实现“楼下看病,楼上养老”,医疗和养老互联互通。

除社区养老机构外,一些民营养老院也发展起来医养结合的模式。在九如城康养中心记者看到,中心内设有不少治疗室和专业的医疗器械,为老人提供不同的医疗康复服务。据了解,该中心专注“大养老、强康复”的特色,邀请了2位康复博士长期入驻,为有医疗需求的半失能、失能、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康养护服务。与此同时,九如城还推行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将医康养护服务从机构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目前,南京市已形成“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两类机构签协议”医养结合模式,并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养老院医疗护理医保支付全覆盖。近两年,全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从105家增加到198家,新增医养结合型床位5227张。

“喘息服务”给家属放个假

“家里很乱,爸爸刚走,有好多事都要处理。”见到张女士时,她一脸倦容,神色黯淡。她告诉记者,妈妈今年82岁,瘫痪6年,目前已经重度失能。原本一直由她的父亲照顾,可不久前,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于是,照顾母亲的担子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每天她照顾着瘫痪在床、无法正常进食、大小便失禁的母亲,常感身心疲惫。张女士对记者说:“我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曾两次晕倒在大街上,家里有时也需要照应,经常分身无术,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和压抑,也希望能有时间做点自己的事。”日前,张女士与悦园老年公寓签订了为期10天的“喘息服务”协议。“在养老机构里母亲可以得到专业的护理和照料,我非常放心,自己也可以借机喘口气,调整一下。”张女士说。

悦园老年公寓的樊院长介绍,“喘息服务”是由长期居家照护的失能老人本人或监护人申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安排老年人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或专业养老组织居家上门照护,使其家庭照护者得到“喘息”的服务。老人(或家庭)可以与全市范围内的3A级以上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双向选择,签订服务协议。

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主任科员陈永告诉记者,重度失能不仅给老人本人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也给家庭照顾者带来长期繁重的照顾负担,使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2018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养老喘息服务和老年人购买紧急呼叫服务补贴办法(试行)》,决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居家重度失能老人免费提供一定时间照护服务,为每位老人每年购买15天的服务,每天150元,市区财政各承担50%。让长期照料老人的家属得以喘息,疏解压力,减轻照顾负担。据了解,“喘息服务”在南京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家庭的欢迎。截至目前,已有1697位老人(家庭)享受到了这一服务。

银发顾问 在供需间架起一座“桥梁”

5月13日中午,建邺区社会福利院院长易婕放下手头的工作,起身前往位于后宰门东村88号的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走进一层大厅,她在左侧的“银发顾问区”坐了下来。身后的大屏幕上随即显示出:“特聘顾问——易婕,顾问方向——入住养老院指导”几个醒目的大字,边上还配有她的照片和简介。 记者注意到,易婕身兼数职,她还是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会长、南京市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牵头人、南京养老评估创始人。显然,她是养老领域的一位资深专家。

“‘银发顾问’究竟是做什么的?”面对记者的提问,易婕答道:“我们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养老政策、获取养老资源、获得优质服务、量身定制养老方案、为家庭养老提供技术支持等。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在面临需求时不清楚政府的惠老政策,也不知道该怎样获取服务,导致养老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服务主要是进养老机构,但事实上,在社区有很多居家养老服务的类型,例如失能老人的家庭养老床位、提供日托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缓解家庭养老压力的‘喘息服务’,以及助餐、助浴、助急等助老服务。‘银发顾问’的作用就是在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有效的对接,畅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采访中,一位老人前来咨询。“我的婆婆今年89岁了,身体越来越差,现在有些失能了,一直是我在照顾她。我今年63岁了,最近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想把婆婆送到养老院去,想来问一问有没有合适的养老院,最好离家近一点,价格也不要太贵,每个月不要超过5千元。”老人说。易婕耐心地听她讲完,又询问了一下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她的家庭经济状况,然后建议她不要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因为像她婆婆这种情况在养老院每月要花费六七千元。建议她申请在家中设立家庭养老床位,每天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每个月的护理费用大约1500元左右。这样,既可以让老人享受到和养老机构一样的专业服务,又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同时,还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智慧养老和家居适老化改造的补贴。老人听到这番话后喜出望外地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办法,解决了我的大问题,真是一举多得啊!”易婕又向她详细介绍了家庭养老床位的申请程序和方法,老人握着易婕连声道谢:“‘银发顾问’太贴心了,帮了我的大忙,谢谢!”

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戴安娜告诉记者,今年5月,南京市建立了“银发顾问”制度,并为首批41位养老领域专家和一线养老负责人颁发了聘书。“银发顾问”是志愿服务,他们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将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起到双向沟通的作用。今年年底前,“银发顾问”将实现街镇、社区(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全覆盖,让更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项服务。

拴心留人 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5月11日上午,雨花台区和怡照护中心护理员姜平刚为一位失智老人换下了尿湿的裤子。作为管床护工,他要帮老人清理身体,换洗衣裤。姜平告诉记者,他今年28岁,老家在浙江,学校毕业后就在这里工作,至今已经5年了,目前月薪为5千多元。“虽然收入不算高,但护理院包吃住,工作也很稳定,我觉得挺满足的。”姜平笑着说。

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更多的专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年来,南京出台一系列“拴心留人”的创新举措。针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5万元“入职补贴”,对所有工作满1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市属高校还开设了养老行业经营管理、老人照护等方面专业班次,民政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专业学历教育,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储备。同时,建立养老服务褒奖机制,常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可获市级劳模、“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目前已有10人获得了全国、省级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的奖项。

现在,南京市养老专业人才达9600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较2012年增长2.4倍,同时还有2.6万名志愿者直接服务26.6万名老人。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5月12日11点左右,位于郑和公园内的秦淮区悦华洪武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助餐点内人头攒动,社区老人们正在这里吃着美味的午餐。“南京很多养老机构一般只能解决午饭,但我们这早中晚三餐都有。”该中心负责人鲍二行告诉记者,2018年秦淮区政府将年租金可达200万元的1500平方米原区图书馆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并通过招投标交由悦华养老服务中心运营。

为了给老人们打造助餐“中央厨房”,服务中心还邀请了扬州的厨师团队来给老人做淮扬菜。记者在助餐点的墙上看到,一日三餐的价格和配餐都明确的标注了出来。鲍二行介绍说,按照南京市民政养老要求,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办助老卡,可以在市场价的基础上享受一定优惠,“比如午餐,市场价15元,我们这60岁以上老人11元就可以购买,对于75岁以上老人民政部门还会补贴1元,就是10元,五类老人则只需要9元。”鲍二行表示,服务中心后期还计划开设单点餐,老人可以单点饭菜,菜品也将进一步丰富。

据悉,目前南京市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有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到2020年,将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个,老年人助餐点700个,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将占老年人总数的1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