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夸父有可能並沒有死,他居然曾在這裡植下了片片桃林


原來夸父有可能並沒有死,他居然曾在這裡植下了片片桃林

悠悠岷江水,浩浩東山風。成都這座城市,有著數千年的人文歷史,不管是古籍中的“西南海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還是黃帝的“昌意降居若水”,都多多少少的與這座城市有關係,許多上古人物,出現在傳說故事中,讓後世不勝唏噓。

關於成都的來源,《史記》裡的“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基本上成為後世學者對成都名字起源的定論。但是,比《史記》更早的典籍中,還有更為神秘的說法。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名曰夸父。”這裡就已經出現了“成都”,而“成都載天”,說的是處於成都地區的載天山,有學者以為,這裡的載天山,就是現在的成都東山,即龍泉山。

原來夸父有可能並沒有死,他居然曾在這裡植下了片片桃林

《山海經·海內西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共工生后土。”如此代代延續,也就是說后土曾經是炎帝部落的首領。而《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后土生下信,信生下夸父。”那麼,居住在載天山上的夸父,也極有可能曾經是炎帝部落的首領。

從《山海經》的說法中,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夸父的部落就曾經居住在載天山上,這裡極有可能曾經是夸父成長的地方。當然,上古時期,人們往往逐水而居,到底什麼時候夸父部落遷徙到了載天山附近,並未可知。

那個時期,人們都是在平原的地方建立王城,載天山如果真的是成都東山,雖然河流密佈,森林密集,卻也不太可能是夸父的王城。更可能的是,三星堆和金沙等地,才是夸父部落的政權中心所在。

由於成都東山是距離成都平原最近的高山,其最高點就成為祭壇,如今龍泉山最高點所在的蠶叢廟,即是這種可能性的最有力證據。

原始時代的部落,守護祭廟的絕非普通王族,考慮到炎帝部落掌管火焰,夸父即便不是炎帝族群的實際統治者,至少也是巫族的一支,他們在這支部落裡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受人們敬仰。

那麼,這個夸父,最為有名的故事是什麼呢?當然就是逐日的傳說。在《山海經》中的兩段記載,卻為夸父的故事,憑添了許多矛盾的地方。

《山海經·海內西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兇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原來夸父有可能並沒有死,他居然曾在這裡植下了片片桃林

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數千年來始終困惑著學者們,雖然大家對夸父的死因充滿懷疑,由於《山海經》文字記載的支離破碎,大家基本統一的意見,就是夸父可能作為炎帝部落的首領,必然擔負著部落的興旺與人民的生存,而在上古時期又有不少的自然災害發生,尤其是洪水、乾旱等,傳說故事中夸父的死亡,又跟水有關係,那麼夸父所追逐的,並非是太陽,而是水源。

有趣的是,《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應龍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這個應龍正好就是掌管水源的官員。因此,前面的猜測,在邏輯上是說的過去的,我們甚至可以暢想如此的場景:

烈日炎炎,地面乾旱,夸父部落的人們,過著民不聊生的生活,作為酋長的夸父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就出外去尋找水源,沿著太陽落下的方向奔跑,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水源所在地,並帶著族人來到這裡,繁衍生息。人們為了紀念夸父,為他編造了英雄般的故事。

當然,還有一種猜測,就是夸父從載天山出發,到北方的涇渭之間,找到了水源,但是這裡的水源卻歸屬於黃帝部落的應龍,由他進行掌管。於是夸父部落與應龍部落展開多年戰爭,雖然最終夸父部落失敗告終,可是部落裡的人們卻因為歸降後,也獲得了水源。

至於第三種猜測,就是夸父沒有找到水源,但是他還是回到了載天山上,因為這裡是他居住的地方,這裡有他的妻兒,這裡有他生生世世的歸宿。

也許,本身桃花故里就有許多未解的謎題,北緯30度正好橫貫此地。北緯30度,這裡有世界上最恐怖的魔鬼區域和死亡之地,有地球上最驚人的巧合和無法解釋的宇宙魔力。這裡有埃及的金字塔,這裡有巴比倫“空中花園”,這裡有瑪雅文明,這裡有百慕大。當然,這裡還有桃花故里。

有人說,北緯30度的姑娘是世界上最美的姑娘,那麼在夸父時代,家鄉有此窈窕淑女,清山綠水,夸父又怎能捨得遠離家鄉。就算離開了家鄉,也總會思念著迴歸故里。

所以,我們更願意相信,傳說故事中,夸父的柺杖並非只是他行進的助力,那柺杖更像是夸父帶回載天山的桃種,在這巴蜀的山中,夸父為部落帶回的不僅是希望,更是數千年來成都的大美東山,遍山的桃緣。

在如今的成都東山上,有一處地方,處於山腰的平坦處,遠可觀龍泉群山,近可賞眼前湖水,灌木叢生,亭臺傲立,一顆心形的雕塑豎立於清水湖邊,迎著山風陣陣,似乎正述說著數千年前,炎帝部落的夸父,與他相愛的妻子,在此撫弄琴絃,低吟淺唱,看著滿山開遍的桃花朵朵,笑語盈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