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為什麼有“心誠則靈”這一說法?

在道教廟觀中禮神,咱們中國人都常常唸叨一句不知道傳了多少輩的老臺詞:

心誠則靈


道教為什麼有“心誠則靈”這一說法?

心誠則靈,指用心專一,恭敬於事,則能獲得靈驗。如今多用在宗教語境中,表示虔心誠意禮神,就能產生感應和靈驗。在生活中,也比喻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正確的心態,加上持之以恆的努力,那麼願望就會實現。

道教也提倡“心誠則靈”,並且從教義出發,將其納入“天人感應”的範疇。


道教為什麼有“心誠則靈”這一說法?


“天人感應”指的是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道教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天地與人體相類

《雲笈七籖》引《真文經》之說:“人之生也,頭圓像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江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人體所有的部位,不僅與天地相對應,還和“四時”、“五行”相聯繫。

第二,神仙與世人相通

《神仙可說論》說:“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屬,各有主守”。比如,《黃庭內景真經》雲:口神為丹朱,舌神為正倫,齒神為羅千,喉神為虎賁,炁神導引津液,心神固守丹元。所以,人的內丹修煉可以與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華。

第三,人的言行受到上天神靈的審查

心誠行善,必得福報;心不誠行不善,則厄運不遠。


《太上感應篇》中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所以,我們常說的“心誠則靈”,實質上屬於“天人感應”的一個方面。

道教為什麼有“心誠則靈”這一說法?


今天,隨著科技發展,道教“天人感應”這一說法還被賦予了新解釋,那便是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指以某種方式相互關聯的兩粒子態,不論相隔多遙,只要其中一粒子態有所改變,另一粒子的狀態亦會“瞬時”響應,而顯出有如“超越時空限制”(在狹義相對論所規定的時空觀下,任何訊息皆不可以超光速傳播)的關聯性,或“糾纏效應”來。

如果將人和天看為兩點,這樣想來,也確實有幾分道理。


量子糾纏理論能啟發我們思考以道教為主的玄學和科學間更為廣泛聯繫的某種可能性。


畢竟,當萊特兄弟沒發明飛機以前,人類以為能飛上天的只有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