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大家好,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除夕是新年的前奏,除夕是祝福的開端,在此給大家拜個早年,祝各位朋友們除夕好運來,鼠年更吉祥,喜迎春節到,生活福滿堂。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由於值班小編們都回家過年去了,今天只好老闆親自上場來寫文章了。

小編這個公眾號運營一個月左右了,在百度、騰訊、頭條三個公眾平臺都開通了號,使用B端作者後臺的過程中,發現三家各有特色,也各有bug,今天就來吐槽一下。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個人簡介

每個平臺在開通之後,都要填寫個人簡介,都是限制30個字。

然後小編就發現,百家與頭條在填寫個人簡介的時候,30個字的限制,其實只能輸入15箇中文漢字。如果是輸入英文或者數字的話,倒是能輸入30個。可能這兩家平臺的代碼是從國外抄來的。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正版圖庫

三家平臺都有自己的正版圖庫,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要輸入關鍵詞去圖庫裡面搜索圖片,然後小編就發現,百度的圖庫搜索速度最慢,經常是處於白屏狀態,要過十幾秒,才能搜到圖片出來 。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話說在三家平臺裡面,論起搜索技術,百度如果說第二,那麼沒人敢稱第一;但是在這個正版圖片搜索的時候,百度卻是表現最差的,讓人感覺匪夷所思。小編猜測可能是臨時工乾的。

審核、推薦與瀏覽

根據小編的理解,這三家平臺的內容分發應該都是基於推薦系統的。一篇文章審核通過之後,首先會進推薦系統,被推薦系統再次分發之後,C端用戶才會看到文章,這樣才會產生瀏覽量。由此可以得知,文章要想有比較高的瀏覽量,那麼首先一定要有推薦量才行。

於是“推薦量”就成為小編們較為關注的一個數據了。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在頭條號、百家號的B端後臺,都可以看到每篇文章的推薦量,但是企鵝號就不展示這個數據出來。小編猜測了一下,應該不是技術問題,也就是說在推薦系統裡面,肯定是記錄了每篇文章的推薦量的,B端不展示這個數據,可能是為了讓作者們更多的關注文章本身,要把推薦系統當作一個黑盒來看,甚至作者們都不需要知道有推薦系統這事,只要專心寫好文章就可以了。

至於推薦量這個數據本身,同一篇文章,頭條號的推薦量比百家號要多幾倍,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頭條號的C端用戶活躍量要遠遠超出百家號的C端用戶。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看完了推薦量的數據,再來看看同一篇文章在三家平臺的瀏覽量數據對比:企鵝號最多,百家號其次,頭條號最少。由於小編髮的文章總量並不多,這個對比的結果可能並不完全準確。

小編自己也體驗了三個平臺的C端,頭條最有意思,小編在基本無意識的狀態下一不小心就沉浸在頭條app裡面刷了十幾分鍾時間,卻只是看看標題,沒有點擊進去看文章內容的慾望,可能是由於頭條的文章標題信息量太大。

在這裡,騰訊平臺還有一個奇葩的操作: 審核通過的文章,在C端可能展示不出來。問了客服,說是內容不適,但是具體哪段內容不適,沒有任何提示,客服也查詢不到,只能靠作者自己來猜測。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評論

三家平臺的B端評論數據都有延遲,而且都會丟評論。

也就是說,C端用戶發了評論之後,B端作者可能延遲幾個小時才能看到,也有可能永遠看不到。

對於一個作者來說,可能每天面對編輯器的時間比面對女朋友的時間都要長。

三家平臺的編輯器界面出奇的相似,也不知道是誰參考了誰。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不同之處的。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就添加圖片備註的功能來說,百家號與企鵝號是完全相同的,頭條號別具一格,體驗上要超過另外兩個平臺。

從編輯器裡面上傳本地圖片,企鵝號的處理速度最慢,百度的雖然快,但是圖片處理之後是最模糊的。本地圖片上傳之後插入瀏覽器的時候,百度和企鵝都有一定的概率插不進去,讓人感覺很煩躁。

百度與頭條的編輯器可以插入引用,企鵝號就沒有這個功能了,但它有一個獨特的功能是可以插入摘要和結語。

預覽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從左往右,上圖裡面分別是百度、騰訊、頭條的文章預覽界面。從中可以看到,頭條的預覽界面最像是一個手機~但是字體最難看。

微頭條

在B端作者後臺,小編除了可以發佈文章之外,還可以發佈微頭條(頭條平臺)或者動態(百度平臺), 類似於微博的功能。可惜的是,騰訊平臺就沒有這個功能了。


百家號、企鵝號、頭條號B端作者後臺用戶體驗大比拼

就微頭條的瀏覽量來看,百度平臺的動態瀏覽量接近於0,相當的雞肋;頭條平臺的微頭條閱讀量比文章的閱讀量要多幾十倍,也是一個奇觀了。

總結

通過對三家平臺B端作者後臺的體驗,小編大膽得出了一個結論:

B端後臺的開發人員,自己從來不用這個後臺,所以他們永遠發現不了bu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