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的资历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相关任务要求,深入研究、稳步推进我国国家资历框架研制工作,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总体思路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施方案。在教育部职成司的指导下,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和联系工作,邀请国内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组建项目组专家团队,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研讨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总结、梳理项目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按照项目组工作安排,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在重庆主办了“基于职业教育的国家资历框架研究与实践”第二次研讨会,教育部职成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相关领导、专家到会指导,来自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广东开放大学、广东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项目组成员的专家学者,从理论研究、国际比较、实践研究、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做了主旨发言,并围绕概念界定、框架画像、推进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聚焦实施路径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本文以主题分析为主要方法,分析参会学者、专家、领导在会议上提交的研究报告、发言观点,梳理国家资历框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成果、经验及实施路径策略,以期为形成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总体思路及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一、理论研究


知识经济社会是资历框架出现的社会基础,增强经济竞争力和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资历框架兴起的主要动力。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是一项长期、复杂、可预见的任务,其实践过程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理论研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张伟远教授系统梳理了资历框架的概念界定、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实施的关键制度、中国资历框架理论模型设计等基本理论问题。

资历框架是由政府教育部门联合相应机构和各行各业共同制定、反映各类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包括人们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获得各类学习成果,旨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认证制度的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建立资历框架的主体是政府教育部门联合相应机构和各行各业。深入探讨了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从学习权理论、终身学习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成效为本理论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阐释了资历框架为所有人提供灵活弹性和不断上升的终身学习阶梯、为每个人提供一生的优质和灵活的学习机会的基本准则、衔接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保证各类学习成果公平对接的理论依据,进而指出了资历框架在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的立交桥,满足更加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需求,畅通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通道,打破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壁垒,国际间人才标准对接,实现人才的国际交流,推动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积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级别学分转换互认;到2019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践经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是实施资历框架的关键。


学习成果认证是将人们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各类学习成果按照一定的等级和标准进行评价,对学习成就进行对等、透明、公平、公正的认证,把各类学习成果统一到一个框架中,并授予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国家资历框架标准和制度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基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能够减少人们的重复学习,降低社会的平均教育成本,有利于人们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努力。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核心是成效为本,通过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和外部质量评审体系保证成果认证质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关键是如何对过往学习经历的认证和认可。学分银行的含义、范围和内容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中已经明确。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是资历框架的等级和标准,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和转换。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学习银行制度在保障学习者学习权,促进教育公平,鼓励人们学习,推动社会组织如企业等的新的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理论研究组提出了中国资历框架理论模型,包括中国资历框架的基本结构、制度模型、基本特征。中国资历框架的基本结构按照资历等级和等级标准划分,包括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各类业绩等五个门类。其中,资历等级以普通教育为参照,由低到高包括1~7个等级,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等级标准主要以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为主,可根据不同职业、专业特征,增加相应维度。中国资历框架由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三大部分构成,三个部分各成系统且互相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资历框架的基本制度模型。中国资历框架的基本结构和制度模型决定了中国资历框架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协调性、动态性四个特征,表明中国资历框架作为完整的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标准和体制机制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随着新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和业绩类型迭代出现,体系和内容也随之变化、发展和更新。依托质量保证机制,确保资历和学分互认的对等性、可比性、公平性、透明性,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之间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国际比较


资历框架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新西兰、南非、苏格兰等国家是最早推行资历框架的国家和地区。2000年左右,资历框架在世界范围兴起,特别是在爱尔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迅速发展。纵观世界各国的资历框架,主要包括国家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单一类型资历框架、地方资历框架和区域资历框架四种类型。张伟远教授系统梳理了国际资历框架的发展和现状,对比分析了161个主权国家采用的资历框架,发掘跨国资历框架中资历和学分互认的标准和实施机制的典型案例,特别是欧盟、东盟等区域资历框架,分析了在落实职业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中,为了保证资历和学分的对等性、透明性、公平性,在处理关键技术问题如协调机制、等级设定、标准制定、质量保证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立法是落实资历框架协调机制中重要一环,是实施资历框架的保障。新西兰在1989年、1992年分别通过的《教育法》《行业培训法》,为成立资历管理机构、推出首个国家资历框架提供了法律基础;法国于2002年通过《社会现代化法案》,开始了全面的职业培训系统改革,推出了“经验获得认证”制度;爱尔兰分别在1999年、2012年颁布《资历法》《资历和质量保证法》促进了爱尔兰资历框架建设,并逐步与欧盟资历框架对接;南非1995年通过《南非资历当局法》,2009年颁布《国家资历框架法》,明确了资历框架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国家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马来西亚2007年颁布《马来西亚资历认证法令》,成立了马来西亚资历局,通过了马来西亚国家资历框架;中国香港地区2008年颁布《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条例》,推进了资历框架的设计与运行。

资历等级和资历标准是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西兰以知识、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三个资历标准,形成了分别为第一级证书、第二级证书、第三级证书、第四级证书、第五级文凭、第六级文凭、学士学位、荣誉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博士等十多个资历等级;


法国以技能、知识、能力三个资历标准,确立了分别为第一级资历(博士、硕士)、第二级资历(学士学位)、第三级资历、第四级资历、第五级资历五个资历等级;


爱尔兰以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三个资历标准,推出了第一级证书、第二级证书、第三级证书、第四级证书、第五级证书、高级证书、学士学位、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十个资历等级;


南非以知识范围、知识素养、方法和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准则和专业实践、访问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产生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操作环境和系统、管理学习、问责性十个资历标准,确定了九年级证书、十年级证书、十一年级证书、高中毕业证书、高等证书、文凭和高级证书、学士学位和高级文凭、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十级资历等级;


马来西亚以知识的深度,复杂性和全面性,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决策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和创造性,交流技能,实践的广度和复杂程度六个资历标准,建立了一级技能证书、二级技能证书、三级技能证书、文凭、高级文凭、学士、硕士、博士八个资历等级;


中国香港地区以知识和智力技能,过程,应用能力、自主性和问责性,沟通能力、运用信息科技及运算能力四个资历标准,形成了基础证书、证书、文凭、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七个资历等级。


此外,比较各国资历框架建设历程,成效为本的课程建设是国家资历框架核心内容,强调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校的投入,在资历框架中要求课程建设采用成效为本的原理,才能够将学习者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和资历。


成效为本的课程建设是资历框架对接、转换的基础。学分积累和转换是资历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基于统一的学习成效标准,才能够实现学分的认可、积累和转换。


国家资历框架形成的统一能力标准和学分要求,为过往学习的认可提供了评审认定依据。质量保证和质量保证机制是资历框架有效推行的关键,缺乏严格质量保证和评审机制,资历框架将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工具,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推行。


三、实践研究


我国资历框架的实践开展较早,为总结我国开展资历框架的地方经验,挖掘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对国家资历框架的需求,根据前期实践情况和区域特色,选择国家开放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地区等两个地区和一所院校系统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国家资历框架下如何实现国际接轨、中国创新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之间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的资历框架。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实践研究

国家开放大学基于我国现实需求和国际经验,提出了以资历框架为引领,以“框架+标准”为主要路径的“学分银行”模式,以实现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模式。


1.制度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以资历框架引领的学分银行模式实践,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资历框架为基础的标准体系;二是基于标准形成的各级各类成果之间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与规则。主要实现以下目标:顺利实现与各类资历的对接;便于各领域依据资历框架制定相应标准;通过标准设计证书体系、搭建课程体系、指导资源建设、规范教育培训;依据标准进行比对,推动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转换。

以资历框架为基础的标准体系的原则是立足需求、结果导向、动态调整、实质等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资历框架、单元和学分。其中,资历框架是基准,是各级各类资历之间融通与衔接的参考标尺;单元是标准的最小单元,以课程、甚至是课程单元或者能力单元为最小单位,可以增加资历的灵活性,实现资历中部分内容的替代;学分是指单位的学分,是学习内容的一种计量手段,为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提供便利。国家开放大学参照国际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和资历标准,依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实践,建设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成果框架。国家开放大学以认证单元方式拆分资历项目,将认证单元作为学习成果认证的最小单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法等不同方法将知识、技能和能力在具体场景中表述出来,将资历框架中的资历项目拆分为更细小的单元,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历项目的认证提供了一种转换方式。学分是学习量的一种表示方式,学分制度增强了学习的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得到劳动力市场认同。

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包括对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资历的认定与授予。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框架明确了学历教育课程和非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计算标准和方式,特别是职业教育学历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学分转换(即1+X证书)的计算标准和方式。国家开放大学围绕学习成果框架和认证单元标准,设计了一套包含学习成果认证业务链的学分银行制度,该业务链包括基于制度内核的机构学习成果认证和基于机构成果认证基础上的个人成果的积累与转换。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的基础工作,个人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是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目前,积累与转换是学分银行的主要业务。


2.实践建议

2016—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按照以学习成果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根据邮政行业发展、企业岗位需要及员工自我能力提升需求,以市场营销为方向,基于认证单元构建了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初级)和邮政营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中级),完成了邮政行业的非学历证书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课程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实现了邮政集团非学历培训证书与国家开放大学邮政学院学历课程的融通。有效地打通了邮政企业员工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渠道,赋予了行业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更大的话语权。基于营销策划岗位认证单位增设的邮政特色课程,进一步突出了岗位需求,使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相对接。

标准体系是国家开放大学在邮政行业的非学历证书与国家开放大学邮政学院学历课程融通的核心,即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应以资历框架为基准。同时,学分转换的实现需要建立一系列引导、支撑、保障政策和配套利益机制,以减少学分转换的困难。此外,认证单元的开发过程中,行业、标杆企业、多元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才能确保认证单位开发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推广应用效果。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研究

广东省于2017年3月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标准化特征的地方资历框架——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研究主要从广东地方资历框架的实践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合作研究、基于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试点实践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广东地方资历框架在资历框架的运行机制,资历框架的管理和统筹机构,资历框架的发布形式,资历框架的资历级别和等级标准,基于行业能力的职业标准,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技术支撑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资历框架的发布形式方面,采取地方标准形式发布,回避了立法周期长、难度大的问题,奠定了广东省资历框架建设的先行先试的创新地位及标准化特色。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广东省教育厅主办了“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研讨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探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广东省教育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签署了《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探讨粤港合作模式,在资历框架下的质量保障制度、资历框架下行业标准共建和调适、资历框架下的资历名册建设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争取实现与香港资历框架对接。

广东省围绕1+X制度试点、中高本衔接协同育人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等方面,开展了基于资历框架的职业教育若干试点实践研究。基于行业能力的职业标准启动了汽车业(后市场)资历等级标准、机械制造业资历等级标准研制试点工作,这两项标准研制试点工作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标准化特色。


(三)西部地区的实践研究

虽然国际上有资历框架的通用标准可以参照,然而这些通用标准仅仅是对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在知识、技能和能力范畴的通用要求描述,难以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落地。着眼于此,西部地区实践组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实践探索为基础,以问题导向为出发,以资历框架设计为主线,分阶段开展实践应用。

1.问题导向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在西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要求与任务,西部地区实践组从以下问题出发,着力建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1)以资历框架标准来撬动,致力于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保证机制的问题,为实施面向终身职业发展的学习者的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建设制定通用标准。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解决职业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与社会要求脱节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人才要求的动态衔接。

(3)以西部人才需求为任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的有机结合,解决职教毕业生和行业企业岗位要求脱节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以国际合作发展为视野,解决职业院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资历对接和学分互认的问题,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2.阶段成果

项目组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面向终身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两校一体三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实践,以人才培养为基点,在建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资历框架的基础上,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围绕需求匹配、岗位分析、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学分认证、对接国际等不断扩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支撑要素,丰富理论内涵和外延,夯实操作逻辑和基础。

(1)建立了职业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的等级和标准。参照国际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资历框架标准、国内的广东资历框架和国开资历框架标准,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了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为远程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各种业绩,提供统一、协调和可比较的资历等级和标准体系。

(2)开发了专业建设方案和社会需求匹配大数据平台。基于职业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体系,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和开发专业课程建设和职业岗位要求匹配度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的通用标准下,通过收集、分类、清洗和存储全国和本地所有招聘信息中的各类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要求的数据,对照职业教育院校中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自动形成差异性大数据报告,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训方案,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大数据分析报告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设计和实施举措提供了动态的最新解决方案,保证职业教育对企业行业最新的岗位要求的敏感度和反应力。

(3)建立了职教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人职匹配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的另一个功能是为职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的推送和查询,应用场景和服务范围是服务学生,通过对全国和本地数据采集、清洗和去重,进行自动匹配,多渠道信息推送,职业信息更全面,来源更真实,职位更匹配。同时,通过海量的招聘数据真实反映各行业就业形势,包括各城市经济趋势、就业行业情况及区域分布、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等,形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趋势的大数据报告。

(4)建立了资历框架中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机制。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和培训学习成果之间认证与转换的透明、公平和公正,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形成“高质量办学、高品质学习”的现代质量文化和开放办学格局。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开展内部质量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办学主体的质量主体地位,强调自我的持续改进与人才培养质量螺旋上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建立“成效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管理模式,重在评价专业和教学实施的目标达成,学习者所获取的资历(学历、证书等)是否达到相应资历级别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要求,以保证资历框架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5)开展了资历框架中成效为本课程建设的试点。为保证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遵循资历框架的要求,采用了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根据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级别和通用标准,对课程模块进行重新整体设计,以确定和考核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将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和资历,为课程与资历级别对接,与其他类型教育资历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6)建立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银行系统。基于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完成了学分银行制度架构、技术路径、组织架构模型、业务概要模型、业务流程模型的设计。学分银行已经完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体系建设,依托电大系统,分4个批次完成18个认证分部建设;依托软件技术专业、轨道交通专业,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合作,完成了软件行业、轨道交通行业的子资历框架建设及其课程建设。建设完成学习成果认证标准67个,涵盖2个学历层次、3种学历教育类型,涉及12个专业、27门课程及23个职业证书。建立终身学习档案约40万个,登记、认证各类学习成果170余万个;完成中职与成人专科课程衔接试点,成果认证与转换150个,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试点,认证、转换成果300余个。

(7)与泰国职教资历框架对接和学分互认达成共识。基于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建设理念,以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人才的流动。泰国的高职院校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合作机构,学校每年承接百余名泰国留学生,为其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促进重庆和泰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共同发展,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能够获得跨国的认可,双方研究和探讨了职业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的可对接性,在资历框架对接和学分互认方面达到了初步的共识。

3.研究创新

依托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西部地区的实践研究,有以下创新点:

第一,构建了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系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建立了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级别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四个维度的通用标准,建立了成效为本的课程建设和评价的模式,建立了资历和学分的计算和转换的标准,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纵向衔接和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的互认机制。第二,研发了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下专业课程建设和社会人才要求匹配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开发了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收集、清洗、分类、存储各行各业各类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动态要求,建立职业岗位要求和各课程体系匹配度的自动的和动态的大数据分析模型。第三,为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历对接和学分互认打下了基础,并开展了先行性研究。


四、讨论和结论


项目组在职业教育的国家资历框架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国际比较、地区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回答资历框架“是什么”“为什么”“别人怎做”和“我们怎么做”等问题方面达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对形成国际接轨、中国创新、本土特征的中国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实施方案,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结合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现有研究与实践在资历框架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资历标准、资历等级等方面取得突破,对职业教育资历在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中的定位达成了共识。结合中国资历框架的实践特点、国际经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画像。该画像包括政策与管理、资历等级与标准、行业资历通用标准、资历和学分评价标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外部质量评审机制、资历框架应用本土化、国家学分银行、资历框架对接情况9个方面38个具体内容,涵盖了国家开放大学、广东省、重庆市3个地区实践过程的创新经验,应在此基础上,围绕国际标准、本土需要、中国创新构建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

第二,成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资历框架建设。构建资历框架是一项国家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方能实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指出,资历框架是对各类资格和资历(或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并使之沟通衔接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必须在各类资历管理机构之间达成共识,建设资历框架的基本前提是各相关部门形成统一的认识。成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助于国家资历框架的法规条例、管理监督、资历标准等的顶层设计。

第三,围绕资历框架的概念、意义,促进理论通俗化、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是政策宣传的重要着力点。资历框架建设涉及每一位公民切身利益,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任务之一,将国家资历框架特别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历框架的概念含义、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建设意义、建设路径等“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复杂问题以通俗的、大众的、精练的语言讲清楚、说明白,有助于排除疑惑、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6期


引用本文请标注:张岩,谢青松.基于职业教育的资历框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国家资历框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2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