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王文丽告知大家5个整本书阅读的小秘密😀😀👀🍀

温儒敏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既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又减损了读书的乐趣。”导读课也好,分享课也罢,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名师王文丽告知大家5个整本书阅读的小秘密😀😀👀🍀

怎样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读整本书?王文丽和张晶两位名教师长期研究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她们主编了一套《快乐读书吧·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在书中,王文丽老师告诉了我们关于整本书阅读的五个小秘密,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得到满满的收获!

秘密1:经典的书要慢慢地读

经典的书一定是获奖的书吗?经典的书一定是广为流传的书吗?当然不是。博尔赫斯说:“经典作品并不是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而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是不是经典不是作者当下要考虑的问题,也不是读者当下要考虑的问题,今天不为人所注意的可能一百年后会被称为经典;今天被称为经典的一百年后可能不被人提及。所以,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共同的一点是:实现自己当下的愿望。作者通过写作完成自己的诉求,读者通过阅读达成自己的满足。

语文名师王文丽告知大家5个整本书阅读的小秘密😀😀👀🍀


一本好书,只有慢慢咀嚼,才能与作者心神相通。好的书,需要更好的读者才能够品出其趣味。所以,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亲自把文字当药煎服,使其进入体内,和身心、血液、神经中枢发生奇妙反应,因为没有人能替你进行新陈代谢。文字会说话,但是要明白并能真切感受到这些的人,得有一定功底,一份灵气与聪慧。《昭德新编》中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读书,需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不要赶进度,更不要凑热闹,至于读懂了什么,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所谓“静能生慧”即是如此。

秘密2:别期望记住所有读过的东西

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引用的斯金纳说过的一句:“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在我个人看来,阅读同理——读了什么忘记之后还剩下的东西,那就是读书的意义罢。

语文名师王文丽告知大家5个整本书阅读的小秘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阅读见人生》一文中说道:“期望一个人能记住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恰如要求他把吃过的所有东西都留在肚子里。食物可以滋养一个人的身体,书籍可以充实一个人的精神,这二者使我们成为自己的样子。但正如身体只吸收它能消化的食物,一个人也只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

阅读对儿童长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相信已经被儿童读过的书,在不知不觉地滋养着、改变着他们的人生。

秘密3:始于阅读,终于行动

我们面对儿童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就是要用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在阅读中体悟生命的力量,感受流传的人间情怀,更或者在阅读中要了解一个一辈子都可能无法亲历的世界,我们在看别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所以,与其说是在阅读书籍,不如说是在阅读生活;与其说是在体悟和感受书中的人物与情节,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对生活的参与和创造。每一个读者都不知不觉地受阅读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语文名师王文丽告知大家5个整本书阅读的小秘密😀😀👀🍀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中国著名作家杨绛先生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其实,当我们真正为自己的阅读生活做总结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读过的很多书已经不甚了了,甚至连名字都无缘再记起,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庆幸在那么多的书中变得成熟起来。

秘密4:阅读,让人生的答卷更完美

阅读的效果从来都不应该是立竿见影的,它应该是一种滋养,一种熏陶,一种浸润。因为有了阅读这个“童子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会比较准确,语言表达清晰、遣词造句得体;因为阅读,对生活、对世界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语文名师王文丽告知大家5个整本书阅读的小秘密😀😀👀🍀


在阅读这件事上,语文老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任何急功近利都是对阅读的亵渎。我总想告诉老师们,别着急啊,慢慢来,要相信,所有的阅读都会留下印记,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回响。阅读的回响,也如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今天孩子们的阅读或许要在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真的,阅读无法速成。它不是汉堡包,两片面包夹上肉和菜两分钟就可以做成;它更像煲汤,需要时间,需要慢火煨,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有味道飘出来,喝一口味道醇厚,令人回味……

秘密5:百学不如一练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策略吗?”如果从师生共读这个层面来说,当然是有一些策略的。例如:预测、抓重点、比较、联结、统整、表演等。但是这些策略不是光看书或者光听别人讲就能够学会的,需要你切实去做,也就是在共读中去实践。上一节课、三节课,显然是很难摸到门道的,但是若你坚持上了十节、三十节,那个时候你就已然无师自通。”

我们也可以拿做菜打个比方,人家给了你一份菜谱,你只看别人描述一道菜的过程,是尝不到滋味的。若是只做几次,也难免搞不懂什么叫“油烧到八分热”,什么叫“放生抽少许”,只有不断操练,不断琢磨,才能掌握要义;做了十几二十遍后就熟练起来,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拿手菜。倘若再多一些上乘的心法,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造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