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宋史》十七个字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是病亡还是意外?医生有没有救治,医者的结论是什么?一概略去。

开国帝王之死竟如此语焉不详,没有人在场、没有传位遗诏、没有顾命大臣,难怪当时的人们就对皇帝的死因存疑,《辽史》中说:"其弟赵炅自立!",也间接证明继任者赵光义得位不正,难脱弑兄篡位之嫌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不同史籍赵匡胤死亡记录表

证据一点点浮现,似是而非的"斧声烛影"、天外飞仙的"金匮之盟",以及王继恩报信晋王、程德玄半夜相待,一系列蛛丝马迹都指向了唯一获利者。在人们怀疑、审视赵光义的目光之外,宋太祖赵匡胤给人感觉就像只任人宰割的小白羊!

其实恰恰相反,赵匡胤雄才大略,他一直掌握着全局,只是用阳谋者不屑于阴谋,以致阴沟翻船。

一、赵光义的势力扩张,开始威胁到了君权

赵匡胤登基之初,有意以赵光义为备胎,刻意加以扶持。这是因为宋脱胎于五代,五代十国时期,父子、兄弟相残、武将犯上作乱,平均每代国祚不超过二十年。在这种情况下立太子,传位给年幼的储君,难以满足维持政权的需要。因此,不立幼子是普遍的选择。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赵匡胤一手扶植了赵光义

1、"亲王尹京",准储君的地位

不立太子,不意味着不需要储君防备意外。亲王+京尹成为大家公认的准皇储,这是五代、宋初的标配。

赵光义之前,五代中朱友文、李从荣、李从厚、石重贵、刘承训、柴荣获得过此地位,其中后晋石重贵为齐王、广晋尹;后周柴荣为晋王、开封府尹,二人顺利继位。

赵匡胤黄袍加身时的情况,弟弟赵光义21岁,弟弟赵廷美13岁,儿子赵德昭9岁,儿子赵德芳1岁。从年龄结构看,为意外准备的储君只能是赵光义。因此,赵匡胤刻意扶持赵光义,从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领泰宁军节度使,一步步升迁。

960年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获得了首都的管理权。973年被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至此,

隐形储君之位已成

2、赵光义扩充势力,广植党羽

做了开封府尹,尤其是成为晋王后,赵光义培植自己的势力,前途一片光明。但危机总是相伴而生,赵普等老臣试图恢复嫡长子继承制,并因此与赵光义矛盾不断,直到赵普因受贿被逐出京城。

明面上的反对力量消失了,但赵光义内心仍然惶恐。开国的将领都团结在赵匡胤的旗下,他在军中的影响力明显不足,不能取得这些人的支持,即便登基,地位也是不稳。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晋王的朋友遍布三教九流

符彦卿是赵光义的岳丈,五代时的名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阀们的武装,但部队总得有人带,赵光义推荐了符彦卿。然而,时任宰相的赵普坚决反对,"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

赵匡胤自认与符彦卿关系不错,他的女儿嫁给了弟弟赵光义,还是姻亲关系,因此决定授予其兵权,任命的诏书在下发的时候被赵普拦下,拿着去劝皇帝,赵匡胤急了:"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

赵普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赵光义第一次染指军权的努力没有引起赵匡胤的重视,符彦卿也逐渐退到了幕后。但赵光义搜罗人才的努力却一刻都没有停止,他求贤若渴,安忠、王超、戴兴、王汉忠等人武艺高强,投入晋王的麾下,成为日后军中的骨干。文人魏震、张平、陈从信等人汇聚到南衙,成为赵光义得力的助手。他还将一些人推荐做官,在朝廷上成为自己的党羽。

除了王公大臣,三教九流中赵光义也结交奇人异士,晋王府中藏有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道士、巫师、医士之属。这些人的豢养,为某些见不得光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赵光义甚至把触角伸到了大内,宫中的宦官也是他笼络的对象,大太监王继恩就被其收买。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王继恩在日后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改弦易辙,赵匡胤态度转变

私交禁军将领、拉拢朝中大臣、包庇不法之徒、网罗各色人才,晋王赵光义的举动引起了赵匡胤的不满,尤其是赵光义办公的"南衙"几乎成了第二个权力中心

虽然赵光义是自己扶持的,虽然母亲要求兄死弟及,但对君权的威胁是不能容忍的。赵光义虽然有"亲王尹京"的地位,但皇帝毕竟没有明确他就是皇位的继承人,如果赵光义德不配位,赵匡胤也有权力更改之前的决定,将其拿下。

976年,赵匡胤在皇位上已经待了16个年头,国力日隆,除北汉外,割据势力都已剿灭、臣服,当初9岁的儿子赵德昭已经成长为25岁的青年,之前,赵匡胤一直压制着他的职务,将其放在不起眼的位置上。

现在,该让赵德昭出来见见世面了。晋王之外,是否可以让自己儿子即位,赵匡胤一定动过这样的心思。吴越国王入朝,赵匡胤将接待任务交给了儿子赵德昭,晋王赵光义没说什么,但心里一定七上八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接待的级别非常高,一直由他这个亲王负责。现在交给了还未封王的侄子,

难道皇帝起了易储之心么?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赵光义心思缜密

三、洛阳是试金石

976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颁下诏书,将于四月巡幸洛阳,祭拜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以往,赵匡胤离开汴梁,都会命赵光义留守,这一次则是要求其随行。

按理,扫墓这种活动,不会有人反对,但一个

官位不高的起居郎李符(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言行)上书反对,他提出了八大理由: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续资治通鉴·卷十七》

赵匡胤没有理睬,按期前往洛阳祭祖。

这里也是赵匡胤出生的地方,故地重游,又春暖花开,不由得心情大好,抛出了震惊朝臣的议题:迁都。

1、赵匡胤的迁都理由

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东移,汴梁取代西部的长安、洛阳,经济日趋繁荣、境内河渠密布,商贸发达。汴京后梁时成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定都于此。经过历代的经营,成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中心

但赵匡胤除了考虑经济利益,还要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汴梁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长期来看,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燕云之地在辽国手中,游牧骑兵一旦大举入侵,只有黄河能够稍加阻止,而黄河冬天还会封冻,

敌军可以踏冰一直杀到汴梁城下

如果迁都洛阳,只要少量的兵丁把守四方关隘,就能保证首都的安全。洛阳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熊耳山、北有邙山,东有嵩山等山脉作为屏障,北临黄河天险,黄河以北又是王屋山、太行山等险阻,四方关隘有虎牢关、孟津关、函谷关、伊阙关、蒲津关,这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在军事上强于汴梁百倍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洛阳有地理优势,易守难攻

2、赵匡胤抛出议题,静看表演

文武官员包括禁军官兵的家廷,大多落户汴梁,迁都触及了大家的利益,但皇帝意志坚定,想必搬家也必会有补偿,众人也不敢多说什么。

晋王赵光义是最着急的,如果迁都,他在汴梁十三年的经营就都泡汤了。开封尹的含金量同时大打折扣,汴梁不在是首都,没有了"尹京",隐性储君的地位也就自然消失了,这可是个大危机,他与幕僚们昼夜商议。

赵匡胤等来的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谏:"依靠汴河的漕运,国家在东京养兵数十万,从南方调运粮食,若迁都洛阳,供给怎么办?官兵的家都在汴梁,迁都实在没什么好处。"

对于人们的劝说,赵匡胤就是不理,晋王赵光义只得亲自出场,老调重弹了运输、驻军等原因后,得出结论:"迁都未便"。

赵匡胤反而说出了让赵光义更加瞠目结舌的规划:"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

开封到洛阳三、四百里,而到长安则不远千里。迁都洛阳只是地位下降,人事安排还可争取。若是迁都长安,基本上就没自己什么事了。赵光义叩头切谏,赵匡胤回答道:"之所以要西迁,是因为洛阳有山河之险,长安更是形胜之地,这样就可以裁军,像周朝、汉朝那样长治久安。"

晋王沉默良久,憋出了一句:"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出自吴起,意指没有国君的仁政,在险要的地形也守不住。

晋王在谈国都选址时谈道德,赵匡胤不再说什么,只要晋王心中还有德,家国和睦就还有希望。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赵匡胤支持晋王朝的朝臣暴露出来 成竹在胸

3、赵匡胤并非真心迁都

一句"在德不在险"就能打消皇帝的迁都念头么?实质上赵匡胤并没有迁都的打算,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赵匡胤当然知道西部已经衰落,国家的重心在东部,即使迁都洛阳,敌军照样会直插汴梁,切断洛阳本来就运力有限的漕运粮道。洛阳纵有形胜,也是枉然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顺坡下驴,好像屈服了呢?

①、赵匡胤借迁都让支持赵光义的文臣武将暴露了出来。《续编资治通鉴》中给出了两个人,一个是起居郎李符,这是皇帝的近臣,另一个是武将都指挥使李怀忠。以两个人是代表,拥护赵光义的大臣成了明牌

反过来,重要的文臣武将,如曹彬、潘美、卢多逊等都没有表态反对,说明赵匡胤在朝廷、军队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军权在握,赵光义所谓的势力,在政权、军权面前不值一提。

②、最终传位给谁,赵匡胤此时并没有定论,他还要斟酌、比较,即使传位给儿子,也有个培养的过程,赵光义最后讲德,这让赵匡胤欣慰,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

赵匡胤的阳谋,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

结语:

立国之初,子女年幼,赵光义作为储君是个合理的存在

。但随着政权的稳定,赵光义的所作所为对君权构成了威胁,还有没有必要保留这个隐储?或者恢复封建王朝的正常秩序,重立太子,赵匡胤都要重新考虑。

不要认为赵匡胤没有手段,比如重新起与赵光义作对的赵普等,他可用的选项很多。但赵光义多年的经营,在汴梁的势力盘根错节,赵匡胤虽然不怕,但一一甄别也是费时费力。因此,他用了个打草惊蛇的办法,迁都洛阳,使赵光义在朝中的隐藏势力露出马脚

赵光义如果当时不明白,事后也很快会洞若观火,自己苦心经营了十三年,不仅没渗透到最高层,现有的势力也失去了作用。

是听从命运的安排,等着皇帝的裁决呢,还是奋力一搏?朝中的力量已经暴露在阳光之下,皇帝将以政权、军权光明正大的决定他的未来,赵光义貌似除了等待,没有太多的选择。但在汴梁赵光义还有三教九流的势力,这里面有内廷的眼线、有杂学的医生......

回到汴梁,宋太祖布置攻打北汉,但不久赵匡胤就猝死了,"

你又阳谋,我有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