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戏剧史》

提起中国的戏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莫生的,能说的起来的也无非就是京剧、昆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但对于这些剧种的起源、发展却是没有什么认知。余秋雨教授的《中国戏剧史》这本书,将中国戏剧的发展从远古到近代做了一个梳理,并将戏剧文化与国人的心理结构相结合,通过对戏剧发展的梳理和对族群集体心理的探索,来解读中国戏剧的发展和戏剧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剧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人歌舞,这不是说原始人的歌舞就是戏剧,而是说原始人歌舞这种仪式的内部已具备了戏剧的一些因素。比如原始歌舞表演的大多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而这种表演也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因此就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

同时,这种表演又与原始图腾崇拜相结合而有了一定的仪式性,又在这种仪式表演中有了一定的程序和场面,而承担这样一个流程的表演者大多是古代的巫师,在巫师的表演过程中又伴随着装扮和歌舞。那么,这些象征、拟态、程序、场面、装扮、歌舞等因素也就具备了戏剧表演的一般因素,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些因素而已,这时的表演还不能称之为戏剧。

因为,中国古代的祭祀、巫术仪式因为本身目的性、功利性,让祭祀、巫术走向了神秘的方向,而这种故做神秘的邪崇力量也让这种仪式的内涵远离了戏剧艺术的本身,反而进一步向着祝祈迷信的方向发展。

之后,孔子又将巫术礼仪发展成了儒家的“周礼”,儒家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确立,让儒家的“礼”得到了最广泛的宣传,在这种宣传中,礼仪渗透到整个生活之中,这一些礼仪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就是繁文缛节,如婚、丧、朝觐、节庆、聘问等一些生活事件,在当时都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序,这一套程序的完成,从一定角度来看更像是演戏。

所以,从最早的原始歌舞、祭祀仪式、巫术仪式、儒家礼仪,我们都能看到戏剧的象征、拟态、程序、装扮、歌舞的因素或这些因素的变形,由此,我们也就找到了中国戏剧的最早起源。

二、中国戏剧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中国戏剧真正产生于元朝,但在元朝之前,戏剧除了之前了原始歌舞、祭祀巫术、儒家礼仪外,又出现了哪些形式呢?首先在先秦时代,出现了一种叫“优”的人,优是从巫演化而来,巫以娱神为主,优以娱人为主,优的任务是歌、舞、说笑话,但优往往是通过这种表演形式来达到讽谏的目的,比如“衣冠优孟”的故事中,优孟借助表演对楚庄王进行劝谏。

到了汉代统治者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出现了一种“百戏杂陈”的状态,但这个“戏”的范围很宽泛,包括音乐、演唱、舞蹈、杂技、武术、滑稽表演等多种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包含戏剧成分较多的是“角抵戏”,这是一种竞技表演,这种表演可能源于古时祭祀战神蚩尤的蚩尤戏。后来角抵戏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在竞技的表演中加入了情节的假定性,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东海黄公》这个节目看出来。

余秋雨认为“《东海黄公》的演出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界碑性的意义。是角抵,却沿着预先设定的假定性情节线进行;是扮演,却不再有巫觋式的盲目衍伸成分。这里有了一种自由的设定,或者说,有了一种被设定的自由。”这一种情节的假定性,让角抵戏又具有了戏剧的一大因素。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歌舞小戏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有简单的情节,演员在戏台上表演,这种表演有一定的寓言性;旁边有人应和伴唱,这种应和将台上台下的情绪粘合到了一起;观众在台下观看,在观看过程中观众的情绪得到宣泄,这可以从当时的节目《跳摇娘》的表演看出来。

在歌舞小戏的同时,还有一种叫参军戏的艺术形式,参军戏继承了古优的讽谏传统,以歌舞、说白为主,用滑稽的形式来表演预先设定的情节,而这些情节又带有讽谏的作用。

到了宋代戏剧的形态是宋杂剧,宋杂剧是唐代参军戏的传承,都是以讥讽嘲笑为主,但宋杂剧的讥讽程度更远远超出了唐代的参军戏,同时宋杂剧的结构也逐渐丰裕,出现了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而后代中国戏曲的“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类型,已能从宋杂剧的这些角色中找到雏形。

与宋杂剧几乎处于同时的是“温州杂剧”,这也就是所谓的南戏,南戏“源于里巷歌谣,大体是村坊小曲、讲唱艺术,加上宋杂剧的影响,铸合成了一种演剧方式,最早在乡间的社火活动中出现,后蔓延至都城。”

后来宋廷南渡以后,留在北方的艺人继续延用宋杂剧的脚本,但同时又加强了故事性、连贯性,所以,在金朝定都燕山(北京)之后,元杂剧在北方落脚。

元杂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剧真正的到来。整个元代杂剧,可分前后两个时期。14世纪初年(更严格地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为分界线。我们所说的元杂剧的黄金时代,是指前期。统观这一时期的元杂剧,在精神上有两大主调:第一主调是倾吐整体性的郁闷和愤怒,大多表现恶势力对善的侵凌,以悲剧和正剧为多;第二主调是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大多表现善对于恶势力的战胜,以喜剧为多。这期间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一大批剧作家,也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

到了明朝初期杂剧因为皇族的参与杂剧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繁荣,但也正因为皇族的参与,让明初的杂剧在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已比不上元朝,所以,杂剧的地位又被由南戏发展而来的传奇所取代。

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慢慢积累调整,并开启了明、清两代的传奇创作。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整整一百年中,传奇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时又出现了汤显祖、孔尚任、沈璟、洪昇、李玉、高濂、周朝俊等剧作家,经由他们也留下了传世之作,如《牡丹亭》、《桃花扇》、《清忠谱》、《长生殿》、《玉簪记》、《红梅记》。

在传奇之后又产生了许多地方戏曲,清乾隆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声腔系统,并一直发展到近代,具体就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梆子腔、秦腔、弦索腔、皮簧腔和已作为一种普通的地方戏出现的昆腔,而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京剧也在皮簧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三、中国戏剧诞生于元代的原因

从前面我们得知,中国戏剧真正的诞生是在元代,那么,中国戏剧起源的早与其真正诞生的迟之间构成了矛盾,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一是因为原始歌舞、祭祀巫术、儒家礼仪这些仪式本身虽然也具备了歌舞、装扮这些戏剧的基本因素,但其本身的产生的原始意义也只是用来祝祷祭祀,而这最本质的意义就与戏剧艺术相背离,而其后它的发展方向也是朝着迷信或政治而去的,当然,这也是这些仪式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二是因为儒家观念本身提倡情感的调和与中庸,这又与戏剧本身所追求的剧烈冲突形成了矛盾。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来说,平和的中庸之道最终表现为温柔敦厚,儒家也把这种思想做为最理想的状态,但这种儒家的最理想状态却恰恰与戏剧艺术的撕心裂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特点相悖。

其三是因为中华文化中最特殊的诗歌,使得人们的内心有了赖以表达、抒发的形式,而让戏剧这种文艺形式在中华大地上姗姗来迟。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与抒发,在中国古代,中国的诗词以其特有的形式成为国人吟咏、表达、抒发的最好、最常见的工具,而这种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戏剧的产生。

其四是在元代时,由于外族对汉族的统治,当时的元代统治者中止了汉族的科举制度,这样元代的知识份子阶层的出路被阻断,所以这些汉族的文人们只有到从宋代就有的瓦舍勾栏里去消磨时间。“瓦舍”是出现于宋代商市中的一种固定的游艺场所,而每个瓦舍里还会拦出一个提供演出的圈子,叫做“勾栏”。一方面是知识份子没有出路,一方面是社会本身提供了一个可以抒发郁闷情愫的场所,这样,文人与戏剧相遇,文人的才华在戏剧里得到展现,文人的内心在戏剧里得到抒发,而中国戏剧也在元朝诞生并走向辉煌。

所以,中国戏剧诞生于元朝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人为选择的因素也有客观限制的因素,但元代之前,那些个仪式、表演里所具备的戏剧因素一路走来,既是时间的铺垫也是经验的累积,既是各种戏剧形式的杂糅选择也是戏剧艺术本身的取舍发展,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累积和杂糅取舍,才会有元代戏剧的诞生和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