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慢病與病毒,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民眾的飲食消費已不斷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健康方向轉變,關注營養、提升健康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的共識。

  尤其是在2020年初這場突發的疫情之後,營養的重要性、慢病的危害性、免疫力提升的迫切性,都將成為未來生活的重中之重。

  因為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營養、慢病與病毒,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人類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理、生活和勞動需要,必須不斷從外界攝入必要的物質,用以供給能量、構成機體組織、調節生理活動等。

  人體的健康運轉需要數十種營養素的協同配合,任何一種營養的缺乏都會帶來健康損害,沒有人能夠缺少幾種營養還會健康。

  但是,營養素缺乏不像病毒細菌會在短時間內對人體產生影響,而是在比較長的過程中逐步透支機體活力,器官損害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爆發出明顯的問題,但其實身體內的損傷早已開始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慢病與營養失衡密切相關的原因,這些都是從對身體的慢慢損害開始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2018年《全球營養報告》中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有多項健康指標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包括成人肥胖、超重、糖尿病、貧血、兒童消瘦或超重、兒童發育遲緩和純母乳餵養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全球194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因營養性疾病造成的損失高達3.5萬億美元。

  低營養劣質和錯亂的飲食結構是導致健康生命減少的主要原因。

營養、慢病與病毒,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當前全球營養危機主要體現為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流行。

  自1980年以來,全世界肥胖成年人從1億增加到6.71億;T2DM從1.08億增加到4.22億。這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沒有一個國家的肥胖或T2DM下降。

  如果不加以控制,這兩種流行病將“摧毀”全世界的人口健康、經濟生產力和衛生系統。

  肥胖、糖尿病及一些慢性疾病,並非只帶來長期慢性損害,當面臨一些重大流行病時,更是雪上加霜,危如累卵。

  中國疾控中心公佈的中國2019冠狀病毒病病死率(CFR)數據(截止2020年2月11日)表明,在44672例確診病例中有1023例死亡,總體死亡率(CFR)為2.3%,在嚴重病例中,CFR為49.0%,有慢性非傳染性基礎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尤其高。

  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為10.5%,糖尿病患者為7.3%,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為6.3%,高血壓患者為6.0%,癌症患者為5.6%。

營養、慢病與病毒,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2019年中國國務院發佈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國民健康規劃》中指出,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四大類慢性疾病已經在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其導致的死亡人數佔中國總死亡人數的88%。

  而現在,一個有慢性非傳染性基礎疾病的患者還要比其他感染者更有可能死於新冠病毒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在獲知中國疫情好轉特別是武漢首次報告沒有新增病例時表示,中國的勝利給世界帶來了希望和勇氣,在這個困難時期,仍需關注個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並建議人們要攝取健康營養的食物,因為這有助於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同時戒菸限酒,避免飲用含糖飲料,保持均衡的營養。

營養、慢病與病毒,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營養攝入是生命的基礎和保障,科學合理的營養膳食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營養之於免疫力,營養之於慢病,營養之於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俗話說“疾病三分治,七分養”,表明營養飲食和藥物對於治療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提升免疫力的關鍵是營養,提高生命的質量關鍵靠營養。

  歷經2020年這場疫情之後,人們對疾病與健康的看法開始轉變,“被動治療”為時已晚,“主動預防”才是硬道理。人們對慢病的認知領域,已經從單一“治療”領域逐步延伸至“預防”——“醫治”——“醫(學)+(營)養結合”三大階段領域。

  醫療大健康的格局也將從治療疾病為主轉變成保持健康、合理營養和預防疾病為主,“治未病”將成為民眾和醫療從業者的新共識。

營養、慢病與病毒,明天和意外會從哪裡先來?

  營養之於慢病和健康需求,在選擇飲食時,要評估其帶來的健康影響不能單單歸因於某種食物或營養,而是要關注整體飲食模式。

  比如,在輔助減肥和控制血糖的飲食模式中,患有T2DM、胰島素抵抗或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的患者可能從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以及增加膳食纖維、蛋白質和植物油中獲益最多。

  再比如,在複合膳食纖維飲食上通過腸道微生物變化可能有助於預測個性化的血糖和體重對不同食物的反應。

  疫情終將過去,但人類與疾病的鬥爭永遠不會終止,對於每一位民眾,保持健康是一項需要奮鬥終身的任務。

  你可以今天、立即、馬上就行動起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家庭健康的守護人,做整個家族健康的傳承人。

  營養與健康,營養與慢病,最新前沿資訊,最實用營養方案,最權威營養科普,歡迎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2018 Global Nutrition Report Spotlight.

  【2】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body-mass index,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75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2416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in 128.9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Lancet 390, 2017:2627-2642.

  【3】 Schwingshackl, L., Chaimani, A., Hoffmann, G., Schwedhelm, C. & Boeing, H.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n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different dietary approaches on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ur. J. Epidemiol. 2018, 33:157-170.

  【4】W.-j.Guan, Z.-y.Ni, Y. Hu, W.-h. Liang, C.-q.Ou, J.-x.He, L. Liu, H. Shan, C.-l.Lei, D. S. Hui, B. Du, L.-j.Li, G. Zeng, K.-Y. Yuen, R.-c. Chen, C.-l.Tang, T. Wang, P.-y.Chen, J. Xiang, S.-y.Li, J.-l.Wang, Z.-j.Liang, Y.-x.Peng, L. Wei, Y. Liu, Y.-h. Hu, P. Peng, J.-m. Wang, J.-y.Liu, Z. Chen, G. Li, Z.-j.Zheng, S.-q.Qiu, J. Luo, C.-j.Ye, S.-y.Zhu and N.-s. Zhon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5】 Zunyou Wu, Jennifer and M. McGoogan.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 Summaryof a Report of 72?314 Cases From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JAMA. February 24, 2020.

  【6】W.-j.Guan, Z.-y.Ni, Y. Hu, W.-h. Liang, C.-q.Ou, J.-x.He, L. Liu, H. Shan, C.-l.Lei, D. S. Hui, B. Du, L.-j.Li, G. Zeng, K.-Y. Yuen, R.-c. Chen, C.-l.Tang, T. Wang, P.-y.Chen, J. Xiang, S.-y.Li, J.-l.Wang, Z.-j.Liang, Y.-x.Peng, L. Wei, Y. Liu, Y.-h. Hu, P. Peng, J.-m. Wang, J.-y.Liu, Z. Chen, G. Li, Z.-j.Zheng, S.-q.Qiu, J. Luo, C.-j.Ye, S.-y.Zhu and N.-s. Zhon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