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双十一,汗与泪灌浇出来的6000亿

观察 | 天猫双十一,汗与泪灌浇出来的6000亿

双十一刚刚结束,各大平台纷纷晒出了最终交易额以表示“狂欢节”的大获成功。

天猫全球狂欢节最终交易额高达2684亿元,京东也达到了2044亿元,此外苏宁1分钟家电3C破10亿,公布了全渠道订单增长率达到76%。

拼多多虽然没有公布具体交易额,但根据整场活动优惠力度与社群传播频率来看,今年的双十一,各电商平台总体交易额基本可以达到6000亿以上。

网络与现实全都充斥着狂欢与“喜庆”,无论是真心买爽的人,还是自嘲的人,都全身心的在投入这场盛大的消费盛典。

快节奏牵动每一位消费者神经,转化率却牢牢锁定着商家的心脏。6000亿的体量下,巨大的消费泡沫在等待吞噬无数商家。

投入20万,只带回3万销售额

双十一第二天,行业内就有消息流出,某商家在直通车上投了20万,最终整店成交额仅3万,老板吐血、损失惨重。

观察 | 天猫双十一,汗与泪灌浇出来的6000亿

而这样的例子随便打听一下,比比皆是,无外乎都是被消费者巨大的购买能力蒙蔽双眼的中小型企业或商家。

这些商家一边交着大把大把的营销、广告、引流、信息流等费用,一边幻想着能够看到双十一期间飞速增长的交易曲线和抢购一空的自家产品。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你投20万,我投30万,更有超一线品牌直接请当红KOL带货,明星直播,甚至还有某品牌赠品送一袋子的勇气。

你掏出了自己最多的筹码,自以为胸有成竹,但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与各种新型营销手段下,无疑是以卵击石。

这与前段时间的“微博大V刷数据”事件不得不说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

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的苦果

双十一原本是“单身狗”的节日,但随着“狂欢节”的火热,单身被搜索的指数越来越低,全民都沉浸在买买买的魔咒里。

预热期间,人们的手机经常一天出现四五条甚至十几条来自商家的优惠短信,但在不堪其扰的同时,只要眼睛能够扫过,信息就会或多或少地进入记忆。

再加上躁动的刺激氛围,双十一的消费者逐渐变成了只是为了买而买的的“购买机器”。

大部分人反映,在这短短的几天内,花呗、借呗、微粒贷、京东白条等超前消费的工具都不同程度提升了额度,为购物提供坚实的基础。

能否还上这些欠款,统统被抛之脑后,可谓是提前透支了未来几个月的正常经济状态。

用花呗固然对商家毫无害处,甚至可以说是刺激消费,但这就引申出了冲动消费的问题。

“欠一百也得还,欠一千也得还,后面一两个月咬咬牙能还上,这次优惠错过了就得明年了,买到就是赚到”这也成了大部分人的真实心理写照。

超前消费带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恐慌,也是一种“恶性循环”,但当它成为一种消费行为时,冲动消费则成为趋势。

交易额在双十一当天突破的2600多亿,但当午夜钟声敲响,12点以后退款的人又会有多少呢?

即便是在有定金、预售等情况下,大量的促销单仍然是占有庞大比例的部分。

当冲动过去,面对无责任退货时,冷静下来的消费者最终会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更不要提有些做虚假宣传的商家,质量差的产品终究不会有人买单。

但千说万说,许多店家仍是无奈也无力的担心着这一波退货狂潮。

卖的时候要下单打包盯数据,钱还没捂热乎,又得担负着退货倒贴运费的压力。

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的苦果最终还是由商家承担。

找到位置才能在泡沫中存活

能说所有商家都是亏的吗?不能。

不如说大部分商家不亏或是有赚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定理,买东西的永远算不过卖东西的,不然这样的购物节一年比一年如火如荼就不合常理了。

但能说消费泡沫不存在吗?更不行,因为真实的例子就发生在身边。

这种泡沫在每一年都会被提起,并且在未来的每一年,都有覆盖范围越来越大趋势。

因为想要在购物狂欢里拿到彩头与红利,商家将要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在做前期的投入时,需要精准的对自己的产品与品牌进行定位,更要关注竞争对手的营销手段,反复衡量后再行动。

如同开头那个“某商家”,亏损17万,多半是把鸡蛋只放在了一个篮子里,只依赖于直通车带来的流量是不合理也不理智的行为。

对自己的产品要了解,对消费者定位更要摸清楚,只有掌握好这两方面,才能够在合适的渠道进行产品的推广。

希望各位商家警惕消费泡沫,不要在没掌握好市场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大量资金进入渠道推广。

投哪里,怎么投,投多少,能否产生效果,都应该由专业的团队或部门进行分析与诊断,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赚的是平台,哭的是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