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高危患者人均86岁,漯河市中心医院“拨乱反正”助“心”安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谷运岭

心脏永久起搏器为根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就是人为的管理心脏跳动的“总司令部”,能替代生病的心脏起搏点,使心脏正常地跳动起来。近日,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漯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副院长刘东亮教授的带领下,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3位高龄高危患者置入永久起搏器,助患者转危为安。

3位高危患者人均86岁,漯河市中心医院“拨乱反正”助“心”安

【患者人均86岁,手术随时会失败】

3月22至27日,胸痛中心陆续收治三名老太太,人均年龄86岁,均是因为心律失常入院。“心律失常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跳紊乱。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的确是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刘东亮说,这三位患者年龄又相对较大,属于高危人群,对手术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一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随时可能出现心搏骤停导致猝死。

3位高危患者人均86岁,漯河市中心医院“拨乱反正”助“心”安

刘东亮迅速带领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对患者病例进行讨论,最终为三名高龄高危患者制定了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计划,3月31日,经过前期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三位老太太完善了相关手术检查,等到了手术时机。

当天上午8点,刘东亮教授带领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来到了介入手术室完善术前准备。9点整,手术准时开始。

由于病人病情复杂,心脏结构、电生理情况变异很大,给手术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在刘东亮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全体手术医师、技师、护士全力配合,在中午11点顺利完成全部3台手术,为患者安装了永久起搏器,跳的慢的经过起搏器的帮助提升了上去;跳的乱的经过手术治疗,心跳也变得规律了,三名患者全部转危为安。

【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护理是关键】

在心内科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和指导下,三名老太太进行了起搏器术后运动康复操锻炼,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对于患者而言,植入起搏器后治疗才刚刚开始。”心内科主任兼一病区主任胡新荣说,除了做好患者术后运动康复护理之外,更要对心脏起搏器进行定期程控和随访,了解、设置和调整起搏参数。

3位高危患者人均86岁,漯河市中心医院“拨乱反正”助“心”安

“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之初,由于机器和人体需要一定的‘磨合’,很多参数还不稳定,需要在短期内回院随访。”刘东亮说,出院1个月后要到医院进行复诊,随身携带起搏器随访卡,以后每3、6个月及每年复诊1次,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除了定期随访,患者还要自数脉搏,应每天清晨醒来或静坐15min自数脉搏,低于设定的起搏频率的误差超过5次/分,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对于起搏器携带者的日常生活,刘东亮指出,如果没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可正常工作。可以开车、游泳,乘坐汽车、火车、飞机或轮船等旅游。“起搏器本身不受饮食的影响。可以外出旅行,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在乘坐飞机时,请向机场安检人员出示该卡,证明装有心脏起搏器。”

【专业团队,每月定期指导】

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已成熟开展了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在全省地市级医院中率先引进了CARTO三维标测系统,是全省较早开展三维射频消融复杂心律失常的单位之一。

3位高危患者人均86岁,漯河市中心医院“拨乱反正”助“心”安

常规开展了房早,房速,房颤,室早,室速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单腔,双腔,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包括ICD植入术)等多种心脏疾病介入治疗,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漯河市中心医院将每个月的第一周周五设为起搏器随访日,节假日自动延后一周,为大家优化起搏器参数,延长起搏器寿命,提高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