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十五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故事】“天干和地支”相傳是黃帝制定的,主要是用來計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從甲子開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我們知道古代的歷法就是天干地支曆法為主的,而天干是“十干”是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星“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

地支則是”十二支“,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運行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鬥、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干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正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就是天文的代表了,在上文時空和系統運行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縮小,進一步的描繪我們身處的地球周邊的天體環境,讓我們從大到小的認知世界,形成階梯狀的知識學習模式。這種模式的養成有利於孩子從大局著手分析到關鍵點的思維培養。

另外天干地支也是術數的推算方法之一,這能更好的讓我們掌握自己的命運,以讓我們更好的昇華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活下去。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十五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十五

每日一學:《三字經》之十五

十二地支是不是與十二星座很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