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日本天平時代的寺院神社建築


說到寺院神社的建築,就不能不說一下日本建築關於“若草伽藍”到“大伽藍”再到“山中伽藍”的演變:日本在“大化改新”前,首都並不固定,凡有天皇宮殿處,即是京城(亦稱宮所)。自“大化改新”後,日本開始接受中國固定統治中心的思想,公元794年(唐德宗貞元年十年,日本恆武天皇延歷十三年),日本先後在奈良,京都建築了藤板遮簷,與深遠的出簷相得益彰,醞釀出一種輕快的安定感的伽藍。各木質構件上的線腳已不具有飛鳥時代那種質樸,剛健的風格,而是格外的豐盈,柔潤。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特別是在大舉營建平城京之時,日本建築界日益活躍起來,在藥師寺建成前後,陸續建造了興福寺,元興寺,大安寺等規模龐大的大伽藍。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這些寺院中皆設二塔,並皆置於金堂,迴廊之外。像塔那樣具有獨立性的建築物在佈局中對中心部位的脫離促成了用迴廊連接金堂等其他建築物的做法,這種建築形式手法開始重視左右的連續性和調和性,從中可以看出飛鳥時代建築風格向奈良時代建築風格的轉變。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佛寺建設與年俱增,建造古今未曾有過的大伽藍----東大寺的計劃把這種趨勢推向了高潮,也正值此時日本佛教建築的發展達到了巔峰。並藉此建造了趕超中國,印度的大伽藍,大揚國威於天下,這是大化革新之後所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威力的展現,也正是有了集權國家積累下來的天下財富作後盾,才使得完成這項偉大事業成為可能。天皇詔令全國“用一根草,一捧土來助寺像之造成,乃賦朕意”,發全國之壯丁,集各地方敬獻財產之人和自願勞動者。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這樣,經過八次鑄造,耗費了20年歲月,終於建造起高16米的銅質大佛以及面闊88米,進深52米,高47米的大佛殿。大佛殿在彩畫裝飾上極盡精美,前設兩層,面闊五間的中門樓,四周繞以154開間的迴廊,並將講堂,三面僧房,食堂,鐘樓,經藏等櫛比連簷,在中門和南大門之間,兩座高達100米以上的七重木塔分別左右,高聳入雲,把堂堂的平城京置於簷下,這一幕,想必從大唐來日的僧侶們也曾經為之瞠目結舌吧!

日本佛教建築自法興寺創立到東大寺建成的170年間一直前行不綴,至此,大伽藍的竣工達到頂峰。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可惜的是,天平時代創建的東大寺早已損毀無存,僅轉害門,正倉院等附屬建築(729-766年)保留下來。今天,從這些殘存建築從容,舒展的形象中,我們可以想象天平時代創立的大佛殿所應具有的豪邁氣勢。

奈良時代只不過是短短的百年之期,作為當時的建築遺物,目前尚有唐招提寺金堂,講堂,法隆寺夢殿,傳法堂,東大寺法華堂等二十餘座傑作留存至今,堪稱是日本建築史上的黃金時代。

那麼大伽藍的壯麗輝煌是從什麼時候突然拐了彎而另闢蹊徑,開始了所謂的“山中伽藍”的演變與營造呢?由於寺院是建造在山中,不可能再像奈良時代寺院那樣規整,嚴謹的美,而是創造了群山環繞,叢林掩映中的新的建築之美。

奈良時代,七堂伽藍式寺院的周圍可能是完全不載樹木的,建築作為人工建築物和自然相對抗,這要求具有在潔白的沙地上盎然而起的建築美。而密藏於深山老林中的建築物不可能再和自然相對抗,在逶迤起伏的崇山峻嶺之間,建築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點綴而已,這就要求從建築的實材與設計上營造出其不意之美。

在這裡最具代表之作的莫過於日本伊勢神宮,儘管伊勢神宮已進行了數十次更新改造,但它依然完美地保存著日本的傳統形式,這可以說是日本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神社建築的原始自然之美的傑作。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神社中把沒有反翹的懸山式且在正身(脊長方向)設入口的本殿叫做“神明造”。由於其他神社不可以模仿伊勢神宮,因此伊勢神宮是唯一的“神明造”。

伊勢神宮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造屋頂鋪茅草,掘地立柱,室內地板位置高起於地面,搏風板穿出屋頂而盎然高聳,在正脊上承有“勝男木”,完全不用曲線,充分表現了簡潔明快的設計意匠。而且在這裡所用的實材都是極其普通的,自然的,毫不掩飾地直接應用,這是基於對建築材料本性的美學認識而欲充分發揮其特性的結果。卓越的感性造就了洗練的設計意匠,這正是日本建築具有的“清純”特質的表現。

在茂密的杉木林中,神殿沒有任何漆裝的木珠散發出木質的馨香,正因為它毫不粉飾的質樸之狀,忠實地呈現出建築和環境的一致性。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伊勢神宮的神殿的確是質樸的,但是它的美並不是只來源於追求結構的真實性,神殿的“勝男木”就具有明顯的裝飾性設計意匠:它的長度竟然可達2米,顯然是建築設計者最初就有了明確的形式設計方面的考慮才會有如此巨大的尺度。將神宮正殿建築提升到如今所見的精煉程度應是在天武朝(672-685年)的時期,當時的神宮建築是皇室權威的象徵,所以能產生如此的成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至此,我們 從“山中伽藍”的演變以及對伊勢神宮的成就而看,當時的建築家一方面有著對建築本質的深刻理解,對建築之美的敏銳洞察力,另一方面他們還擁有高超的結構技術水平。他們喜歡保持木材的自然原色,對構件多不施色彩或彩繪。從結構本身來看,在他們看來,建築不需要裝飾性的美,而應追求結構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力學之美,結構構件的自身形式也應儘可能簡潔洗練,每一個構件都要追求盡善盡美。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柱頭上的斗拱是為承託深遠的出簷而設,它雖然是中國建築體系特有的結構細部,但在日本建築中,組合成斗拱的一斗一栱都做得十分精美,每一個構件的美都是積年累月反覆琢磨與實踐的結果。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日本建築把每一個結構構件的裝飾性意義與力學特徵統籌考慮,以共同決定建築的結構形式。法隆寺中飽滿又強健有力的曲線形栱木,以及平安時代那種舒緩流暢的栱木等,說明建築家們不僅關注整體佈局和造型,對建築細部,甚至細緻到栱木的曲線形式都給予了仔細斟酌。雖然斗拱,月梁等構件都是從中國傳來的,但在中國現存建築實例中卻很少看到如此洗練的細部曲線。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美麗的屋頂是所有建築體系具有的另一大特徵。同為木結構,西洋建築沒有如此尺度巨大,出簷深遠的屋頂,以及以屋頂美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木構建築。日本建築與中國建築雖然同屬於一個體系,它們的屋頂形式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最引人注目的是簷口的反翹------中國建築的簷口越接近屋面轉角部位反翹越大。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而日本建築則偏於平直,沒有彎曲過大的曲線,反翹很小。另一個差異是出簷-----日本建築的出簷相較中國建築大得多,以上兩點差異使日本建築表現得更加安穩,平和,特別是二者出簷大小的實質在於中日建築結構上的不同。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美麗的阿彌陀堂是所有佛教建築中最濃妝豔抹的另一個建築特徵。日本淨土教最初是國家尊奉的佛教,後來逐漸地演變成貴族階級的宗教。藤原時代貴族們的信仰從密教轉向淨土教。貴族們一方面信奉自己往生後會進入淨土世界,一方面又在現世今生建造華麗的堂,塔,用五彩的繪畫和螺鈿裝飾本堂,在本堂中供奉金光燦爛的阿彌陀如來佛像,還要將本堂與四周櫛比連簷的堂宇一同倒映池中-----那情景簡直就是極樂淨土在現世世界的呈現,貴族們祈望自己身處現世的淨土幻影中,卻能達到佛教極高的“法悅”境界。現存藤原時代後期的寺院幾乎全是阿彌陀堂,其分佈北至奧州,南到九州,足以想見淨土建築當初發展的盛況。

在所有阿彌陀堂中,以法成寺無量壽院和平等院鳳凰堂最負盛名。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雖然藤原道長(966-1027年)傾其所有建造起來的無量壽院的莊嚴瑰麗景象已不復存在,但藤原賴通(990-1074年)將自己在宇治的別墅施捨為寺,於1053年(天喜元年)完工的鳳凰堂今日猶存。

鳳凰堂前開池,歇山式中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四周設副階,左右各聯繫二層步廊,轉角上起方形寶頂式樓閣,並向前折,以平緩的懸山式翼樓作為建築的結束。鳳凰堂完全按照曼荼羅中所描繪的極樂淨土的佛殿樣式而建造,具有極盡變化之妙的人工建築之美,它和朝日山的翠巒,宇治川的清流交相輝映,成為一道優美,典雅的景觀。堂內部的柱,梁,斗拱都施以華麗的五色彩繪,門扇及牆壁上繪有九品淨土壁畫,樑柱間的檻牆栱眼上置有五十餘軀雲中供養菩薩,堂中央安置一丈六尺的金色阿彌陀佛像-----鳳凰堂集藤原時代的美術精華於一身。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精美絕倫的鳳凰堂如同完美無缺的中秋明月一般,達到了日本建築美的巔峰,分寸稍過就會流於纖弱,墜於技巧之玩弄。向左右伸展的翼樓單純應造型之需,在沒有油漆,彩繪和鑲嵌螺鈿進行裝飾之前,未經修飾的真實建築架構就已經達到了至美的境界。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鳳凰堂追求的正是新建築之美,隨著時代的發展,追求新建築之美的運動也就此蓬勃發展起來。從建築藝術方面看,日本建築藝術上特有的優雅之美日益濃厚,最終促成了藤原時代的代表作-----鳳凰堂的誕生。

日本千年建築精華,都在這裡了(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