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话题是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为什么要从这里说起呢?是因为阅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对文本阅读不准确,考试时学生难免丢分。大家知道因为阅读题在考试中占的分值比较高,历来大家都很重视阅读,除了常见的多读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直接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试着谈一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知识表征是怎样影响了阅读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表征?表征一词具有代表、表现、表达等等很广泛的含义。例如“闹钟”一词,我们的大脑中就以名词的功能去表征“闹钟”这一客观事物本身。在认知心理学界,一般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表征。也就是说知识表征是记载或表达知识的方式。“同一事物,例如“鸟”,在人的长时记忆系统中可能以不同形式,如鸟的表象,或关于鸟的定义的命题等形式表征。这些不同表征形式所具有的共同的信息称为表征的内容,而不同表征形式称为编码。”(皮连生《智育心理学》1996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表征的难点在于,每个人对同一知识点在大脑中的表征也是不同的。有时表面上看两个人对同一概念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是相同的,而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以一个语文阅读题为例来进行说明,学生的知识表征不同是如何影响阅读结果的。

九年级语文课文《隆中对》学习结束了,语文练习册上有个阅读题,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我们先看看课文的相关选段:

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再看看题目:

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第一个小题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第二个小题却出了大问题。全班人50几人,只有4个人做对。这个填空题有那么难吗?

我认为一定不难的!发生了什么?请孩子们描述自己做题的思考过程。

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自己回忆做题时的思考过程,并且写下来。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不一定完全准确。为什么呢?这个我们可以以后再探讨。

有说:“先决,先天的条件,‘也许’(用笔划掉了)是自然的条件,所以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这是对“先决条件”无法表征,用猜测来回答的问题。

有说:“只想到条件,没有想到先决条件是什么,也不知道先决条件是什么意思。”这是直接回答不知道“先决条件”是什么。

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题目中出现了孩子们理解不了的词语,因而无法表征题目,最后丢分了。这是一种情况。学生无法表征的词语变成了一种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更影响了回答。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表征这个概念。直接的空白更有利于新的学习,如果学生有自己的错误理解,在教学中来纠正反而要麻烦一些。

如下面例子,学生在表征课文内容时理解错误。

我看到“诸葛亮认为刘备占有荆州益州的先决条件”后,想到了文中关于荆州益州的那一段(寻找的目标和思路是正确的),而先决条件也应该在这段,我在文中找了一番,只找到了“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这句不是写刘备的,这是说荆州的主人刘表。学生错误的把它放到了刘备那里,自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再如:

看到这个题目,我看到“先决条件”四个字,我就想到答案要么在“占据”之前,或是“占据”之后,然后再根据句子翻译的意思再得出答案“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这个学生的回答就很奇怪。他没有在“先决条件”那里纠结,直接往“占据”前后去思考问题,可是这个“占据”的人是谁呢?他没有说。根据什么句子得出答案,也没有说。(他对文本的理解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准确的地方)

给出的错误答案仍然说明他在对课文知识的表征是错误的。

另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们对做题的程序性知识掌握不清晰,在反思自己做题的过程里,并不能说清楚自己做题的思路。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

奇怪的是,有个孩子能说明白自己做题的思路,然而结论却是错误的:

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我追问她做错的原因。她写到:我读题的时候,我一直认为是荆州益州有什么有利条件才让刘备去占领,并没有想到刘备有什么条件去占领荆州益州。这是学生对题目产生了误解,导致答案错误。

实际上,我们的课上得是很扎实的。我们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注释和补充的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再根据出示课文译文来说说原文。整个过程都是抱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去的,学生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一到需要用课文去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各种状况。这时就暴露出了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一些不足。

我们不要认为自己的课讲过了,讲得多了,学生就应该能正确回答问题。这二者之间是不对等的。很有可能的是,老师讲了N多遍,学生依然糊里糊涂。所以,真正的学习其实是要在学生的大脑里发生的。用语言传达的形式太古老,也收效甚微。无论在哪个环节出错误,学生做题可能还是会出错,除非真能蒙对。

(未完待续)

学生的知识表征对阅读的影响(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