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我卡丁車開得好,我就以為開車跟開卡丁車差不多。”這是一名15歲的男孩出事後說的一句話。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7月23日,那天是他朋友的生日,在媽媽睡覺間隙,他偷偷開走了家裡的奔馳車,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

沒曾想,晚上23:00左右,開車在路上的男孩,撞倒一位女孩,傷勢嚴重,女孩當場死亡。男孩在撞人後逃逸,因害怕一宿未歸,當警察根據現場的一些證據找到他媽媽的時候,媽媽才發現兒子和家裡的車都不在,這才意識到出事了。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找到孩子,第二天一早媽媽帶著孩子去到派出所投案自首了,孩子說出了上邊那句話。

執法人員初步判斷:因孩子未滿18週歲,不能夠判定為刑事案件,孩子可能不會受到刑事處罰,但是會面臨高額的民事賠償。

看到這個說法,網友們不淡定了: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紛紛替死去的女孩覺得惋惜,一條命,一個家庭,就這麼被毀了,其中有一個評論說“都是因為孩子沒教育好”,是呀,一個沒教育好的孩子,毀了別人未完的人生,不管法律怎樣評判,最後都將得到社會輿論的口誅筆伐。

再看看事件始末,我們不難發現,這個15歲的少年,家庭教育是有問題的,最起碼少了吃苦教育和責任感教育。

1、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社會行為

TDE演講上有一位媽媽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題目叫《我的兒子是校園搶手》。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她的兒子多年前在校園裡槍殺了十二名學生外加一名老師,其餘受傷二十餘人,槍殺發生以後飲彈自盡。

這場演講可以說是媽媽闊別多年以後的一次自我救贖,在那場悲劇過後,有很多人都問她“你作為孩子的媽媽,難道事先就沒有一點點感覺嗎?沒發現孩子的異常嗎?”

那位媽媽說,為了那句話她深深自責,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她害怕見死者家屬,害怕被媒體圍攻,害怕被憤慨的民眾責罵,害怕看新聞,最害怕的是別人罵她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

是的,事後她有深刻的反省,她認為在孩子那麼多年的教養中,她對孩子不夠了解:孩子有心事不會跟她敞開心扉地聊,他不知道孩子在學校遭受欺辱,不知道孩子有抑鬱的傾向,不知道孩子早有自殺的念頭,不知道孩子在自殺前跟一個同樣內心扭曲的孩子在密謀一場謀殺。

一直以來她都以為孩子只是性格如此,就連孩子準備實施槍殺的那個早上,出門前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跟自己說了個“拜”,沒曾想,波瀾不驚的外表下,暗藏著一顆隨時爆發的心。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不能說這個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媽媽導致,但最起碼他極端個性的形成跟這樣冷漠的家庭氛圍是有一定關係的。

最早研究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社會化影響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茲(p.m.symonds) ,他在研究中發現: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現出社會所需要的行為,如情緒穩定、興趣廣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絕的孩子大都情緒不穩定、冷漠、倔強並具有逆反心理。

2、好的教養方式,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懂得在精神上“富養”孩子,這個精神上的“富養”一是要孩子學會吃苦,二是要孩子學會獨立。

一則非常感人的泰國短視頻,講的是一位媽媽帶著女兒賣菠蘿,因為家裡條件不好,他們靠賣菠蘿為生。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一開始小女孩不會削菠蘿,媽媽並沒有用言語告訴她應該怎樣怎樣,而是故意放慢手上的速度,讓孩子跟著學,看了幾次之後,女孩就學會了。

看到其他小孩都在買冰棍吃,女孩渴望的眼神媽媽看在眼裡。隨後用菠蘿做成了雪糕的樣子,插上竹籤,放在冷凍箱,自制“冰棍”就做成了。其他小朋友看見了,都想買他她的冰棍,媽媽跟她喜出望外。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第二天她們就做了很多,到最後有很多沒有賣出去,她很疑惑地問媽媽“為什麼別人家的生意都那麼好”,媽媽並沒有直接告訴她,而是讓她去隔壁攤位觀察,最後她發現:原來需要叫賣。

最後,在媽媽的鼓勵下,女孩發出了第一聲叫賣聲:“誰買菠蘿冰棍了,好吃的菠蘿冰棍”,就在她的一次次嘗試下,吸引來了很多顧客,她的菠蘿冰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賣完了。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這位媽媽的做法令人敬佩,她知道沒有傘的孩子,只有學會自己奔跑。就在她的一次次鼓勵下,孩子在實踐中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自信,這才是媽媽給女兒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真正的“富養”並不是你要給孩子多麼豐厚的物質條件,開著父母的奔馳在同學面前尋找優越感。真正的“富養”是讓孩子擁有生活的能力,一個人最牛的炫耀資本,應該是自己。

就像安德魯在《人生七年》裡說的:金錢等沒有實質性的東西,都不能長久地留下,而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們終身受用。

3、兒童期是孩子人生的奠基期

兒童期是人生的奠基期,是對孩子善良人格和優秀品質進行培養和造就的關鍵時期 。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通過“響應程度”和“要求程度”兩個維度把家庭教育模式分為四類——權威性、獨裁性、溺愛性、不作為性。

  • “響應程度”指的就是父母給孩子的愛。
  • “要求程度”指父母是否給孩子的行為制定一些規則。

兒童良好的發展,不僅需要關愛,還需要適當地限制。這四種模式中,權威性和溺愛性剛好在“響應程度”和“要求程度”上是截然相反的。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溺愛型家庭:對孩子低要求、高反應

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只有關愛,什麼都是無條件答應。但是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則沒有相應的懲罰,要麼視而不見,要麼默認接受,很少讓孩子對自己的過錯負責,這樣長時間地、過度地縱容,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理智和分寸。極易形成不良的個性,逆商低、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缺乏責任感、對父母依賴性強、常常以哭鬧形式尋求即時滿足,甚至偏好反社會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的理解中,一切行為都是合理的。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權威型:對孩子高要求、高反應

所謂權威型教養,指父母給孩子充分的關愛,在孩子提出要求之後,不是無條件地答應,而是善於傾聽孩子的理由,覺得合理就滿足孩子,覺得不合理,父母可以提出更適合孩子的要求。當然,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也不會一貫縱容、視而不見,而是善於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權威型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始終是平等的,尊重而不嬌慣,從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個性差異出發,因材施教。

戴安娜·鮑姆林德 (Diana Baumrind)的研究證明,權威型管教方式是比較可取的教養態度。

4、教育孩子:從小預防比長大補救更有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說:從小就應使兒童培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為了杜絕種種悲劇的上演,唯一的辦法就是:家長要從小給我們的孩子最正確的教育。教育孩子,從小預防比長大補救更有效。

  • ①不嬌慣、不溺愛,將眼光放長遠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只顧著嬌慣孩子的行為,是一種太過短視的行為。畢竟一輩子很長,家長能陪伴孩子走過的也就一大半時間,剩下的時間他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將孩子奉為至寶沒有錯,但是隻需要給予濃濃的愛意,讓他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有家、有愛、有親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足矣。要將眼光放長遠,教會他們如何去愛別人,如何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因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將來他還會有自己的小家,他會有自己的伴侶、孩子。他還會加入社會那個大家,在那個大家裡他得做一個合法的公民。

所有的這些,都要從做一個好人開始,善良、真正、有愛、有擔當、有責任感等等,是他身上必備的素質,這些都是要從一個小孩開始培養的。

  • ②權威型管教,讓孩子從小培養責任感

記得前段時間,孩子的同學浩浩來我家玩,我跟浩浩媽媽就在一邊聊天,中途只聽嘩的一聲,隨後就聽浩浩喊叫“阿姨,軒軒把書扔下去了”。

聞聲趕過去才發現我家軒軒站在凳子上,把一本書從廁所的窗戶扔了出去,原因是他兩為了一本書爭執不下,軒軒生氣了就直接扔下去了,之所以他會去廁所,是因為其他臥室的窗戶都有防護網。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看到這個情形,我沒有暴怒,而是語氣堅定地告訴軒軒“你這樣就把書扔下去,你確定下面沒有人,萬一砸傷路人怎麼辦?你要對你的行為負責。”

浩浩媽媽在一旁說:“好了好了,教育一下就行了,這麼小負什麼責啊!”

但是我依然嚴肅地告訴軒軒:“你現在自己下去撿書去,萬一有人被你的書砸到,你還要給人家道歉,得到別人原諒。萬一別人被你砸傷,你還要負責陪著人家去醫院。”聽到這裡,軒軒應該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媽媽,我知道自己錯了”。

看到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我就陪著他下去把書撿了上來,萬幸沒有砸到路人。

隨後我又給他講了很多真實事件,例如前段時間有小孩從樓上扔熱水瓶,直接砸到路人致死,軒軒聽得很認真。結束他告訴我“媽媽,沒想到後果會這麼嚴重,我以後再也不從樓上扔東西了,那樣做是對別人的生命不負責任”。

相信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他都會想到今天的事情,也會三思而後行。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裡積累起來的。

不要想著“沒發生什麼大事,就隨他去了”,這樣的思想最可怕,一旦發生,那後果可能就是無可挽回的了。

  • ③春風化雨般感化比暴風驟雨式批評更有效

難免會有一些不服管教、不聽勸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不能硬碰硬,要採取特殊的方法加以感化。有時候,溫柔教育可能比暴風驟雨般的嚴厲批評更有用。

15歲男孩開奔馳撞人後逃逸:你沒教育好的孩子,社會將替你教訓他

就像《正面管教》裡的那句話:如果你總是在孩子面前指責他們的一個缺點,那最終孩子也會朝著相應的方向發展。面對他的頑劣,你如果還能夠讓他感覺到自尊心被保護,那麼他會真正反省自己的,這才是管教的藝術。

好的家庭教養是孩子社會行為的底色,願我們的孩子都遠離底色悲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