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出現了教育分歧,到底該聽誰的?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堅持一個聲音、一種態度。”父母形成了合力,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才能健康發展,一家人才能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爸爸媽媽出現了教育分歧,到底該聽誰的?

晚餐時,文文夾起碗裡的香菜放到了桌子上,並說道:“媽媽,我不想吃香菜,有一種怪味道。”還沒等媽媽說話,爸爸就嚴厲地說道:“也不知道你這挑食的毛病跟誰學的,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不吃連飯都不要吃了!”

媽媽看著委屈的文文不免心頭一軟,連忙說道:“孩子吃飯你說他幹什麼,你不是也有不愛吃的東西嗎?孩子不願意吃香菜怎麼了?”“我想教育他別那麼嬌氣,你懂什麼?能不能別說話?”美好的晚餐變成了父母的爭吵……

這樣的情景在很多家庭中上演過,其實家庭中出現教育分歧,是件不容小覷的事情。不僅影響夫妻關係,也會讓孩子“受傷”。因為,一旦父母的教育出現分歧中孩子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聽誰的。

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爸爸媽媽的看法和立場可能不完全相同,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也是常有的事,那麼,我們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呢?

無論是誰,都要先管理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在工作中我們有很多的壓力,在生活中還要承擔家庭的壓力,每天都有各種瑣碎到能讓你煩躁抓狂的事情,最根本的是不要把共性看作是個性,不要陷入無盡的自我否認和抱怨中。

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通過運動,看書,學習等方式“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即使自己的情緒低落,在面對孩子時也要打起精神。如果情緒不好又恰巧遇上孩子犯了錯,那也不要爆發。讓自己冷靜下來,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爸爸和媽媽一定要形成教育的統一戰線

陶行知曾說,“家長肩負著教育兒女的責任,但不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各種方法來管教孩子,家長之間要團結,教育孩子的觀點要一致。”

在孩子面前表現一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否認對方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看到你們的立場一致,就不會利用你們的分歧來搗亂了。

一檔親子節目,讓我們認識了黃磊,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好男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更稱得上是一個好爸爸。在談到育兒經時,他的這樣一個經驗足以讓許多父母學習。

黃磊說,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我們沒有紅臉白臉,我永遠跟媽媽是一致的。我跟孩子說,咱們倆都得聽媽媽的。所以,爸爸媽媽不妨在生活中學習一下黃磊的育兒經驗。

尊重彼此在教育上的付出

很多媽媽聚在一起時,吐槽最多的就是老公這個“豬隊友”,甚至還有這樣一句玩笑:“爸爸是最沒用的母嬰產品。”

的確,有些爸爸覺得照顧孩子的責任就是媽媽的,一旦孩子出點什麼狀況,還會指責說:“看個孩子都看不好,你這個媽怎麼當的?”有些媽媽覺得爸爸什麼都做不好,甚至會跟孩子成為“同盟軍”,自己不僅要照顧大的,還要照顧小的,乾脆就讓爸爸“出局”。

爸爸有權利也有義務教育孩子,所以媽媽不要著急把爸爸淘汰出局,畢竟兩個人默契配合,才可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爸爸要體諒媽媽的辛苦,媽媽也要看到爸爸在陪伴孩子時的作用,比起“吐槽”,誇獎更容易讓人心裡暖暖的。


尋找恰當的方法解決存在的分岐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原生家庭的烙印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頭腦裡,我們也不要總想著改變一個人,只要大的原則性問題不觸犯底線,其它的小問題要先提升自己,心態平和才能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家人。

兒子有一段時間喜歡倚在沙發上看書,我覺著他只要有興趣看書,只要不躺著看就可以。可爸爸卻不同意兒子這樣看書,他覺得這樣看書會累壞眼睛,每次見到兒子倚在沙發上爸爸都會去提醒一下要坐起來看。有幾次兒子不高興哭了,我也跟著責備爸爸說:“孩子沒覺得這樣看書不舒服,你就不要管了。”老公聽了也不高興,“我擔心兒子的身體健康不對嗎?”

我改變了一個思路,兒子又一次倚著沙發看書時,我先於爸爸對兒子說:“媽媽是同意你這樣看書,但是媽媽也很尊重爸爸的意見,咱們來聽一聽爸爸的想法好嗎?”

爸爸說:“我擔心你這樣看書會傷害眼睛。”兒子恍然大悟說:“謝謝爸爸的提醒,你可以教我正確的姿勢嗎?”

一場爭吵就因為我適時的一句話,變成父子間的聊天時間,我清楚地表達了自已的態度,同時讓爸爸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和給兒子的正確建議,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講道理更有說服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的很多問題背後的原因並非是道理講得不夠透徹,而是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我們不得當的方法,扼殺了該有的柔情和理智。

想了解更多育兒妙招,來壹點壹滴,和我們一起學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