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Leslie Hough作为伦敦国王学院的化学教授,最近的主要工作是跟泰莱公司合作,希望能研发出一种更有效的剧毒杀虫剂。

看过绝命毒师的小伙伴都懂,化学实验这玩意就是各种鼓捣,每次都会整出一大堆衍生废料,在抛弃前都需要经过检测来确定成分。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出事儿了,实验室刚来个印度籍学生Phadnis听力不大灵光,活生生把教授说的test检测,听成了taste,舔-舔

舔?舔就舔,谁怕谁!

Phadnis捏了一撮白粉,伸出舌头咂巴咂巴。要知道这是剧毒实验的衍生物,没咂巴几下,这哥们开始眼神迷离,表情僵硬,似笑非笑。

完喽,要人命了!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如果这哥们死了,也肯定是甜 死 的

白色粉末分子式是C12H19C13O8,学名“三氯蔗糖”,一种超级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320-1000倍。

嗯,就这么在1976年被发现了。

为什么零度可乐热量值为零,依然会很甜?因为它的甜味来源正是三氯蔗糖。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参与人体代谢,不被人体吸收,热量值为零。1998年通过FDA审核后开始作为所有食品的通用甜味剂。

历史上把没事用舌头撸实验室制剂当成乐子的科学家,可不止这一例。比如大名鼎鼎的舍勒



舌头日记

卡尔·威尔海姆·舍勒,瑞典科学院成员,氧气、氯气、乳酸、锰元素的发现者,一生热衷于品尝化学制品,死于汞中毒。

这哥们不但喜欢舔,还喜欢写,把每次舔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这东西气味奇特,但不难吃,味道有点甜,嘴唇发热,舌头微麻”。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做实验的卡尔·威廉·舍勒(1742年-1786年)


让舌头微麻的东西是Hydrogen cyanide氢氰酸,剧毒,致死量是1mg/kg体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主要用它做集中营

杀人毒气,它还是香烟燃烧烟雾中的有毒副产品之一。

能以如此平静的心态,稳当的手,记下来一次又一次舌头的生死存亡,还真是了不起。

这不,在舍勒的舌头日记中,还记录了一种更神秘、更毒的绿色溶液。



舍勒绿

同样是作为一次实验的衍生物,这种绿油油、泛着春之气息的绿色溶液被制造出来。面对着无法描述的谜之绿,蠢蠢欲动的舍勒喉咙发紧,舌头发颤,咕噜一声咽下口水后,还是没忍住。

一仰脖,干了!

咂吧咂吧嘴,味道还行!舍勒这次尝的是有很强染色作用的砷酸铜,被它染过的东西绿的发翠,仿佛置身草原森林一般的舒爽。

由此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绿色,人们都叫它舍勒绿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舍勒绿


就像大部分鲜艳的蘑菇都有剧毒一样,舍勒绿也是一只妖艳的魔鬼,其化学组成亚砷酸氢铜CuHAsO3中含砷,剧毒,100mg致命。

16世纪,哪有人知道这东西有毒,从油漆到家具、壁纸、衣帽、报纸甚至儿童玩具,都用舍勒绿来染色。

包括生日蜡烛。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直到19世纪的报纸,还曾有报道圣诞节狂欢夜的舞会中,会有很多孩子急性中毒。因为在封闭的房间里,点燃了大量绿色蜡烛。

这么妖艳的绿,怎么能逃得过画家的法眼。绘画上的大量使用,让舍勒绿中的剧毒砷得以持久、缓慢的挥发,并遍布各个宫殿、别墅、教堂和餐厅。

那个古老年代,还真是压根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巴黎绿

舍勒绿虽然艳丽,但却有个致命缺点,就是褪色严重。一家法国工厂想尽办法改良了配方,成功发明了“翡翠绿”,化学式Cu(C2H3O2)2·3Cu(AsO2)2醋酸亚砷酸铜。

除了价格更便宜,更经久耐用以外,毒性也下降了一丢丢,只是一丢丢。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因为翡翠绿从巴黎开始兴起,也被欧洲人称作巴黎绿,也叫做祖母绿

这种物美价廉的粉末当时最大的用处有三个,

绘画颜料,给烟花上色,做老鼠药。

也因为物美价廉被传播的更广,比如所有的绿色壁纸都在用翡翠绿做染料。当时的英国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到潮湿的冬天,人们往往体弱多病。

如果搬到气候干燥的地方,就会自然的好起来。他们理所当然的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潮湿的空气会让人生病,阳光明媚对人更健康

直到100多年后人们才发现,错怪了天气。

绝大部分花色的壁纸都会用绿作为基本色,当房间空气潮湿,巴黎绿染料中的砷元素会转化成砷蒸气,弥漫开来。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谁能想到,巴黎绿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凶手。它还顺便害死了拿破仑。



绿色百合花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囚禁在朗伍德之家,孤独中度过余生。死因当时被确诊为胃癌。

要知道,砷元素正是胃癌发病率的极大诱因,加上孤悬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气候潮湿,如果拿破仑所处的房间有类似的巴黎绿的来源,结果可想而知。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1980年,英国药剂学教授戴维·琼斯博士在BBC做一档科普节目,他曾半开玩笑的说:“如果我们能知道当时囚禁拿破仑卧室中壁纸的颜色,也许就能知道毒素的来源了。”

可惜近200年的时间过去了,哪里还能找得到那时候的壁纸呢。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从拿破仑卧室取下的墙纸(未证实)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节目结束后不久琼斯博士收到了一位女士的来信:她的祖父辈曾有幸拜访过朗伍德之家,并且——鬼使神差地偷偷扯下了拿破仑卧室的壁纸,带回家夹在了书中保留至今。

一块带有绿色和金色百合花的壁纸。



倒霉的总是画家


要说绿色,接触最多的就是画家了。

你看塞尚、莫奈、雷诺阿这些印象派笔下闪耀着绿宝石般色泽的风景,正是巴黎绿。

而莫奈晚年的视力问题,据闻也是受到颜料中砷元素的毒害而加重。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采花》雷诺阿


可不只是印象派,比达芬奇更早的时代开始,西方的画家们无一例外都在使用和舍勒绿原理接近的铜绿进行调色。

油画之父扬·凡·艾克在1434年就画下了著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让人唏嘘的以一袭有毒的绿袍来象征婚礼中的生育。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这种铜绿颜料从波斯传入欧洲,被英国人叫做Verdigris,希腊绿,意思是外国来的绿。就这样,西方世界始终在铜和苹果醋上打转转,来获得所需要的绿色,直到1960年无毒的钴绿被发明。

但对整个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可不是这些有毒的绿,而是来自遥远东方的“秘色”之绿。



巧剜明月染春水


晚唐民间文献《秘色越器》中记载了越州瓷窑出产“秘色瓷”,一直以来秘色都被解读为“神秘的绿色”,在英语中则被翻译成“meeser”,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颜色。

嗯,人们会把它想象成黎明时分,海上雾霭的青涩。

特别是中国诗人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秘色瓷器,更让人浮想联翩。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几百年间,只要遥远的中国有新的盗墓发现,随后总能一路辗转流落到欧洲。

要么古董商手里会捧着几个绿色的碗,被信誓旦旦的认为是失传千年的

“秘色之瓷”待价而沽,或者被摆进了各大博物馆供人瞻仰。

不止是西方对“秘色”浮想联翩,自宋代以来迄于明清,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真正含义聚讼不已。今天普遍认为,秘色的意思不是一种青绿或香草色,而是“被秘密保存的釉料配方”之意。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与实物考察,秘色是晚唐以来顶级青瓷的代称——一种经过特殊淘洗并使用专门釉料配方制成的最高级瓷器,温婉如玉,剔透似冰

和秘色青瓷的传说不同,在18世纪实实在在的有一罐绿色,从中国到达欧洲,并引起了一连串的风靡。



中国绿膏

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败割让香港岛。这让整个欧洲都垂涎不已,原来看似威武的东方大国,这么窝囊?

三年后法国派出了一个官方访问团,也想要试试运气,看能不能也给法兰西带回去一些城池领土。结果访问团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想买,直接装了满满一船的物资打道回府,压根儿忘了自己来干啥。

满载着瓷器、丝绸和矿石样品的航船靠岸,其中,有那么几罐特别不起眼的绿色泥巴,混杂其中。

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这绿色泥巴颠覆了整个欧洲的色彩格局。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到,纯天然绿色染料。法国人把泥巴命名为“LoKao”绿膏——中国绿

彼时的欧洲印染工艺,需要把布料依次浸染在黄色和蓝色染料的大缸中,加入适当的媒染剂,并在温湿度恰当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理想的绿色。但问题是每次得到的绿色,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品控达不到一致。

并且,时间久远之后,因为褪色会让本来的绿变成面目模糊的灰蓝。

被称作中国绿的绿膏,却不需要媒染剂,不需要混合,只要把它放到染缸中煮沸,布料就会拥有历久弥新的绿色,再也不担心色差,也不担心掉色。

这是一次彻底的染料变革。

唯一的问题,就是需要从中国大宗进口绿膏,万事大吉。

对原产地中国来说是好生意,绿膏的原料是一种灌木“冻绿”,学名“鼠李”,《本草图经》中形容其“鼠李,枝叶如李”,取之不竭。

工艺也不复杂,是以反复蒸煮后收集到高浓度沉淀物,加大人力投入就会源源不断产出。

的确是好生意,中间商赚差价的好生意。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法国人垄断了进口货源,让中国绿彻底变成了奢侈品,几乎以每五年翻一番的价格上涨。这也导致当19世纪有机染料被发明的时候,第一个被替代掉的就是中国绿。

因为实在是太贵了。

而中国人自己用绿色的历史,却浪漫得多。



青绿共生


水墨丹青的中国画中,最早使用的绿是用孔雀石研磨成粉得到的石绿,因特有的绿色同心圆花纹犹如孔雀美丽的尾羽,故而得名“孔雀绿”。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个稀有的石盘,雕作荷叶形。内外浅浮雕的叶脉纹理,仿佛能看到稀疏雨滴落入池塘,泛起涟漪。这美轮美奂的正是孔雀石。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孔雀石盘》清


孔雀石所得的石绿,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生成的铜绿,但在中国画家的眼中,成为了珠宝般美好的美石。画家们又根据细度不同,分成头绿、二绿、三绿。

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张大千先生这幅泼彩爱痕湖,把中国水墨颜料的魅力发挥到了不可思议的境地。不仅石绿,石青、朱砂、胭脂、秋香,每一种中国画颜色都有着璀璨的剔透,让人莫名激动。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爱痕湖》张大千


其中的“石青”很特别,它是石绿的双胞胎。

真双胞胎。

石绿来自于孔雀石,作为矿石主要产自铜矿床的氧化带中。而另一种“蓝铜矿”是孔雀石的紧密共生矿石,常常一起一起产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是含铜硫化物氧化的次生产物,绝对的孪生姐妹。

蓝铜矿磨成粉,就是石青,中国画中的一种蓝色颜料。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更奇特的是两者因共生,蓝铜矿日久会转变成孔雀石,所以在中国传统概念中青、绿不分彼此,没有区分。

这是这蓝绿共生,造就了中国绘画别具一格的青绿山水。其中,集大成者莫过于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


画家王希孟毫无吝啬的用石青、石绿绘出了一副青绿山水画坛上的巅峰。超过11米的画卷中江河浩渺,崇山峻岭,渔村寺观,飞瀑鸣泉,长松修竹,水榭亭台。

好一幅完美江山。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也正是因为其中大量的矿物颜料,历经沧桑后只要打开画卷,厚重的颜料就会剥落,极易损坏。

以国宝至尊的千里江山图被深锁故宫博物院20多年,无见天日。

北京奥运会,千里江山图曾以数字技术的姿态被世界第一次得见。直到2013年,修复与保护技术层层叠叠之下,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才首次全卷示人。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这一幅绢本青绿设色的千里江山,比我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要长出一倍有余,画中碧波万倾皆继承了传统青绿画法,笔法精密,一丝不苟。

仅青绿中求万变,就已灿烂夺目。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18岁,落笔成图的王希孟那年刚刚18岁,却在《千里江山图》完成不久就嫣然逝去。

后世收藏者宰相蔡京,在画上题跋记下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并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千里江山图成了唯一传世之作,王希孟,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仅有的一位,以一画流千古的天才艺术家。

end



一碧万顷,烟波浩渺的千里江山,与君共赏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