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陷阱,“表演型”學習

今天看了成甲老師的一篇文章,文中他談到一個朋友,正在做學習產品項目的運營,而有的用戶幾乎買了這個項目的所有課程,然後天天花3~4小時留言寫作業。

成甲老師認為這個用戶能夠堅持是一件好事,但是花這麼多的時間寫作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學習知識只剩下寫作業這種方式就太單一了,也不可能提高學習效率。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情形,有的學生學習態度非常端正,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可以一字不落的把老師所說的知識記下來,課後還設計了非常精美的筆記。大部分人看過都感到自愧不如。

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的學習軟件被設計出來,比如思維導圖軟件。有些人學習完課程或者看完一本書籍之後,也根據所學內容做出了幾乎讓人無可挑剔的思維導圖。知識全面,設計精美。當然,他也為此花費了許多時間。

對於以上的幾種情況,我們首先要讚揚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但是每天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寫作業、筆記記錄上,這會讓我們忽視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識本身。成甲老師也說這種方式已經成為了“表演型學習”。這會讓我們忘記了學習的初衷到底是什麼。聽課閱讀的價值不在於我們知道多少,畫得多好,記錄得多精美,而在於它能夠給我們帶來思考,並且能夠運用。

正如現在很多的學生把每天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寫作業上,而且平時作業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數。但是一到大考就排名靠後。因為大考試考查綜合能力,而平時作業只讓你記住了基本的知識點,卻沒有訓練出舉一反三的能力。

記錄知識、畫思維導圖同樣僅僅讓你記住了知識點,但是你卻忽視了更重要的方面——知識之間的聯繫。而知識之間的聯繫來自於你的思考和運用。

因此平時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不用花太多時間在細枝末節上。比如做PPT時,我們可以寫上重要的知識,以及PPT之間的邏輯聯繫,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搜索精美的圖片上,或者刻意追求完美的背景。

比如你購買了一個課程,不用天天花時間來打卡寫作業,甚至一節課不落的全部聽完,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對你有用的課程內容上。

還比如你買了一本書,不要強求能夠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你可以先看那些對你最有用的知識,解決你的困惑。

當你所學的內容能夠對生活工作有一定的作用時,這錢就有所值。

我們可以借鑑二八法則。把80%的時間集中處理20%的事,這樣可以帶來80%的回報。正如中國古語說的,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7寸。所以我們要時時問自己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集中精力做好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對於即將高考的學生來說,提升總分是他們的重要目標。那到底應該總體科目提升呢?還是集中精力在幾門上?一般來說,像語文這樣需要長期積累的科目提升會有些難度,所以可以把重心放在文綜這種通過短時間內記背知識的科目上。

對於上班族來說,你也要經常問問自己所學的內容符合工作需求嗎?當你發現你工作當中有80%以上的時間需要溝通時,那麼花精力打磨你的演講寫作能力就有必要。但是仍然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把太大的精力放在記背知識點上,而是要運用在實際的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