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文|Bree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到處都在鎖鏈之中。

—盧梭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著名作家、最偉大的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作品,這本書同時也是《歌德集》其中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維特算是歌德本人的影子,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感情經歷,促成這本書創作的源泉。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少年維特之煩惱》

它講述了市民階層的主人公維特在父親死後嚮往自由的鄉村生活,來到鄉村後,結識了已經訂婚的少女綠蒂,愛而不得,只好離開,希望事業有所成就慰藉心靈,但事與願違,社會階層和腐朽的打擊讓維特失去信心,再度回到鄉村,曾經美好的一切都悄然遠去。凡是使人幸福的事,又會成為不幸的源泉,維特只好用生命與之抗爭,用槍了結了自己的一生,雖然故事本身很簡單,但蘊含了深刻的主題:人的天性有限度,越過極限,就會掙脫牢籠,嚮往自由。維特一直踐行這句話。


1、聚焦故事主題:人的天性有限度,越過極限,就會掙脫牢籠,嚮往自由。


《少年維特之煩惱》於1774年問世,而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後,近代人類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稱為“歐洲啟蒙運動”。德國文壇自然而然受到影響,因此1760年晚期到1780年早期,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城市青年發動一次文學解放運動,

主張“自由”,“個性解放”,強調“返回自然”,被稱為“狂飆突進運動”。這本書就是這次運動的典型代表作。

故事中,第一部分就是維特回到鄉村,一種奇妙的快樂充滿整個心靈,整個世界和天空都猶如一個戀人的形象向他走來,此時,他就如同脫韁的馬兒一般快樂、自由,反應了“返回自然”的主題。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圖片來源有書:維特回到鄉村

同時維特也接觸到了階級的碰撞:初到鄉村,想和當地人接觸,當他友好地問這問那,人們以為維特嘲笑他們,便想擺脫他;幫年輕的侍女把水罐放到頭頂打水,少女下意識地拒絕;與小孩子嬉戲玩耍,被醫生看到說既有失尊嚴,又把孩子帶壞了。此時,人與人之間的階層差別,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別還沒有讓維特感到煩惱,他還是喜歡這裡。

鄉村還有對維特思想的啟迪:比如菩提樹下,進城採買歸來的女人對小兒子滿腔的母愛;青年農民向維特訴說著喜歡自己的主人,他的情話,透露著他的愛情與忠誠;和少女綠蒂的相識,馬車上忘情的言論,舞會上飄飄欲仙的舞姿,一起去探望病人時深情,都讓維特感受到她是那麼的可親,這是維特與愛情的相遇,雖然綠蒂已經與他人有了婚約,但剛開始瞭解的他們內心相近,維特已然沉醉在愛情的風暴裡。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第二部分,維特不能放縱自己的感情,選擇離開,回到城市。然而新的工作環境,公使的粗暴,同事的爭名奪利,精神貧乏,市民階層的等級差別讓維特深感厭煩,再次離開。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補錄部分:離開後的維特,回到故鄉,曾經兒時的記憶已然離自己遠去,在能說上話的侯爵的獵莊,想到了從軍的計劃,不過經過,侯爵的勸說,他還是放棄掉了。

幾經輾轉,再次回到了當年的鄉村,卻物是人非,菩提樹下的女人小兒子已經死去;曾經一起和綠蒂一起坐車參加舞會的道路已然消失不見,如同過眼煙雲;青年農民被解僱離開後殺人,深陷牢獄之災,哪怕維特費力辯護也是徒勞;夾雜在綠蒂和她的丈夫阿爾貝特中間,維特的痛苦與日俱增,終於拿著綠蒂送於自己的手槍在聖誕節前夕自殺離世。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維特的天性一直受到打壓,他渴望靈魂相近的愛情,渴望注重效率對工作環境,渴望公正的法律制度,所有他所向往的,都一步步扼殺了他,正如故事中分享的,人的天性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他就沒有辦法忍受了,所以死亡是維特沒辦法忍受的結果。

這不禁讓我想起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中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對於維特而言,心中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其他兩者皆不重要。


2、聚焦故事衝突:愛情,愛而不得;工作,格格不入;心靈能否有淨土?時代悲劇告訴我們不能!


故事中,維特曾寫給威廉說“千真萬確,人活在世上,唯獨愛情是最不可缺少的東西”。“假如世界上沒有愛情,那算一個什麼世界呀!”

第一次與綠蒂的相見,在綠蒂家,她穿樸素的白裙在6個孩子中間分發麵包,維特就被她的容貌、語調和舉止所震撼,在去參加鄉村舞會馬車上,綠蒂談起對於一些書的見解,更是讓維特感受到了兩人的契合,之後維特和綠蒂一起去拜望牧師,看綠蒂守在病危的女友身旁,看她用泉水洗淨被自己吻過的小女孩的臉龐,和她一起為M夫人祈禱……,感受兩人第一次的指尖觸碰而縮回,全身血液沸騰,又情不自禁的伸出。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但他們之間還有一個阿爾貝特。作為綠蒂的未婚夫,他有完美的品格,誠摯可親,注重禮貌,外表沉靜,言行嚴謹,是當時社會環境下理想的丈夫形象。

但當維特和阿爾貝特第一次深入探討人的天性時,維特認為“人的天性是有限度的,人忍受到一定的程度就無法忍受了”,阿爾貝特顯然不這麼認為,維特再次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理解,這句話也為維特的自殺埋下了伏筆,兩人誰也不能說服誰。

“凡是使人幸福的事情,又會成為不幸的源泉”,曾經去綠蒂家給弟弟妹妹們講故事;曾經和綠蒂一起徘徊在親切的林蔭道上;當綠蒂回憶起母親的離世情景時阿爾貝特和維特截然不同的反應,表明維特是真的懂得綠蒂的,曾經讓他幸福無比的鄉村,只能放任他的離開。

“人對人竟然如此冷漠,我常氣得想撕開我的胸膛,打破我的腦袋。”這是維特在城市的生活的感受。

回到城市,認識不錯的一位B小姐,其姑媽徒有貴族身份,卻無對等的財產和知識,依然俯視市民的腦袋,注重繁文縟節;違背公使的意志,提出講求效率的主張令他在部長背後告了維特的狀;去到賞識自己的C伯爵家參加宴請受到眾人公開擠兌,只好離開,階級的壓迫,世人的流言蜚語,憤怒的維特向宮廷遞交了辭呈,選擇了離開高官厚祿,到侯爵的莊園去。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幾經輾轉,再次回到鄉村,但時移世易,綠蒂已經是阿爾貝特的妻子,自從維特給她讀了莪相的詩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後,綠蒂對開始疏遠他,維特也沒有辦法利用之前學到的技能為鄉村的朋友提供幫助,這是他生命的火苗最後的顫動,日常生活的不快,所遭受到的失敗和傷害,都在心裡翻騰,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離開人世的決心已經下定,心靈終於得到了解脫,哪怕在維特心裡心靈算得上淨土,但在世人的眼裡還是不解。

最後,維特如果生活在當代社會,對待愛情,他嚮往靈魂的高度;對待工作,他講求效率、辦事果斷;對待理想,他敢於堅守,一定可以獲得一席之地。是時代,才造成了他的悲劇,但是我們也慶幸正是有維特這樣代表人物的存在,新舊理念的衝突,不斷更新換代,才給那個時代人們的自由帶來了希望。

3、聚焦故事手法:第一人稱書信體的溝通方式,簡單直接,直擊心靈深處,表達對自然的嚮往,也是對自由的追求


01 第一人稱的書信體讓情感更容易表達

整個故事,全部採用書信體的溝通方式,從親愛的朋友,到親愛的威廉的稱呼,讓人感覺非常親切,第一人稱結合維特的個人經歷,向我們娓娓道來,訴說他的愛情、工作和對理想的追求,讓整個閱讀體驗十分流暢;在訴說的過程中,愛情與事業,維特多次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讓人不由得與他融為一體,將維特之煩惱轉化為我之煩惱,令人深思,如果是我,該如何選擇;再加上直接抒發情感和議論,表達對愛情的讚美、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對人性的蔑視,表達了嚮往自由,嚮往自然的內心獨白。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02 綠蒂是自由的象徵

綠蒂是維特的心之所向,兩人靈魂相近,維特為之瘋狂,但綠蒂已經嫁作人婦,當時的社會情況絕不允許維特繼續深愛著她,因此維特的感情自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工作失意,再次回到瓦爾海姆,朗讀莪相的作品讓維特做出出格的舉動,綠蒂讓他稍微遠離自己,維特的精神世界崩塌,死亡沒有什麼可怕了,死亡才是解脫,他想象著被綠蒂親手擦拭過的手槍,毫不猶豫的跟這個世界告別。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03對自然的嚮往貫穿始終

故事開頭,維特回到鄉村,感受到這是天堂般的樂園,這裡春光明媚、生機盎然,每一棵樹,每一叢灌木,都是花團錦簇,我願化為金甲蟲,在花香襲人的海洋裡四處漂浮。這種喜愛不是隻言片語,因此文章中有大量的描寫自然風光。

當然伴隨著維特愛情和事業的失意時,大自然轉向秋天,我的內心和我的周圍也是秋色正濃,此時的維特正在承受著煎熬。

《少年維特之煩惱》:生而為人,你有權利嚮往自由

結尾中有一段,維特被一種無名的內心狂亂縈繞,冰雪解凍,河水氾濫,大水從瓦爾海姆洩下,淹沒了他曾經熱愛的山谷,那段美好的記憶消逝不見,死的勇氣尤然心生。

迴歸自然,它自會淨化心靈,移情於景,借景抒情,維特的感情深切的蘊含於自然之中。

故事啟迪:維特是時代的悲劇使然,但對於我們,卻和他一樣有選擇的自由


英國作家伊夫林·沃說過:“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隱含著道德準則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

看完整本書,對文字開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到處都在鎖鏈之中”盧梭的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觸,作為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結局充滿悲傷,多愁善感的維特以死亡為代價向時代做出了抗爭,雖然維特的逃避也有其消極影響,但他所代表的進步思想啟迪了一代代人。

世界就是這樣的,對自由的探索永無盡頭。

回到現在,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但現實依然會向我們甩來一個個磨難,正如維特在當時面對愛情、事業和理想時一樣,我們可以直接接受它們,內心承擔著痛苦;也可以憤世嫉俗、負面陰暗;但我們還有一種更好的選擇,搞清楚到底哪些可以化為力量繼續前行,哪些可以直接捨棄掉。而維特的兩種選擇,要麼是屈服於當時的社會,和當時的人們一樣;要麼是做出抗爭,但靈魂受到束縛就不再有意義,嚮往自由是他的追求,他選擇了後者,這隻能是時代的悲劇。

所以,我們比維特幸福的多,但有一點,我們是一樣的,生而為人,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