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历史之 · 消失的“许平社”

许平社,位于今福建漳州龙海市海澄镇,毗邻陈平社,原龙溪县八都八图许平社,明朝海澄建县后属城外西路温林保。

黄耀,字各兴,号西麓,称志耀公。龙溪二十三四都浦西(今属华安丰山镇)黄氏均信公之子,生于元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当是时也,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八闽之地,反元起义纷纷,元朝各地官府力不从心。特别是在闽“覆舟山“中的“明教总部“,对元兵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元朝兵源虚少,朝庭向各地方发出征兵令,少年的黄耀无奈充军。

“十四食军粮,小少不识天,关旁冒白刃,午殒差丧身。”军旅生活中,黄耀日渐长大,在边关的腥风血雨茁壮成长,更学会了为人之道,礼义忠孝。当想起自己的家族就是被元朝所推残,隐居滨海之陬,不见天日这长时间,又岂可助纣为虐。堂堂忠良之后,更应效先祖而不可辱我祖宗。逐寻机会逃了出来。回到海澄蔡埭时,家乡已成沼泽,找不到家人,经查问才知道家人已迁到石美。但思想着自己是逃兵,恐连累家人,逐打消回家的念头,毅然投罗良的义军,转战于八闽之地。后来,罗良义军被元镇压,步步败退,最后罗良战死塔庵,义军败散,黄耀逃至海澄温林,栖身西月社 。并娶妻生子。为了不累家庭,年复一年,黄耀与家庭也失去了联系。到明朝建立,太祖高皇(朱元璋)御字,“德泽远被”,黄耀始获自由,重见天日。遂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与郭宗玉买得背内园山(八都八图许平社)置居。后又买得陈景辉(陈平社二房大祖)的风长山一崙,因为同时子女幼小,又招十三都的庄纯衍为婿,一家至此终于安居立业。开基龙溪八都许平社。

黄耀长孙黄日初,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少怀大志,和羡一族,思祖训效祖志,规后裔千年衍传,不辞千里,永乐年间进入广东,寓居广东惠州府海丰方塘社,因春节间回福建探望老父兼祭祖,不幸遇倭寇被害。一家只有长子孙留于方塘,其余都回福建奔丧。回居福建后没有再返回广东。海澄县八都,比邻月港,九龙江汇海处,以前都是以海为生。明朝洪武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特别是海澄沿海一带。从周德兴建五寨抗倭寇开始后,确是有一段太平日子。然而,因守卒的遂年减少,至景泰年间已无力守卫海澄沿海一带,海贼、倭寇开始猖狂入侵。掠戮无常。而至加靖三十七年,将浯屿寨(今金门)移厦门后,海寇、倭寇停泊浯屿,猖獗掠杀,澄人苦焉。是年三月,倭寇由沧泉至月港(海澄古名月港),焚烧九都,室庐殆尽,夺舟出海。三十八年正月,倭寇又由岛尾渡浮宫直低月港,夺船劫杀八、九都,复归浯屿。四十年,月港二十四将反,巡海道邵梗发兵围捕,张维退入" 许坑",率众拒敌,官兵皆被杀,由是益横,附近效尤,各都贼起,据土为巢。民复何堪?

在这样的历史背境下,许平黄氏五代孙黄舜璞(字惟宝,号碧山)众兄弟自喟漳郡已无立足生存之地,乃弃祖地重返广东开基。自嘉靖末年入粤后,几经碾转,到方塘社定居,至万历年间才将家、族人等遂迁于广东。海澄许平黄氏,传至明朝嘉靖年间,子孙繁多,地少人众,有兄弟二十八,为惟字辈,如惟洁、惟刚、惟慎、惟谨、惟丽、惟笃、惟琳、惟福 、惟袭、惟考、惟岳者相继入广东开基各处。或远或近,散居荒榛。屡经变乱,旧谱残缺,名绩莫详。数百年战乱纷纷,或散或失,已无可考矣。在明朝的严重课税,和海贼,倭寇及反贼的多重推残、压迫下黄氏后人离开祖地,另寻他处。而此前,已有几支叔、伯祖迁于漳浦、漳郡等处,至嘉靖末隆庆初年间,堂支也迁往台湾,计迁台湾多支。

到后来,传说许平社与陈平社斗风水,许平社风水破,更多后裔迁往他处。只留下数户人家,今已并入陈平社矣,然户虽少,从未改其姓,实属不易。

今天的许平社已经消失,只留下地名流传于当地。关于许平社后人的去向当地人说不清,道不尽,笔者于偶然机会幸得此段历史,还原真像。一把辛酸泪,皆付文字间。时间淘汰了原因,历史埋没了脉源,人为改变了事实,社会分离了族人。

夕阳西下,大榕树下的残檐碎瓦,青山脚下的许平庵,似乎在诉说着那一段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