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不丟人,丟人的是你自己不敢打開心扉

歲月催人老。

當第一批90後即將奔三的時候,95後已接棒,成了婚姻話題的新研究對象。

然而,事實證明,這群年輕人比第一批0後還要“不走尋常路”。

8月6日,社交平臺探探發佈了《2019年95後戀愛報告》,其通過對全國單身用戶進行抽樣調查後發現:66.2%的人認為“網戀比相親脫單更有效”。

這其中,男性對網戀的認可度較女性略高,佔比為67.5%,女性為62.5%。

且越是收入高,越覺得網戀靠譜。月收入高於20000元用戶中,70.4%認為網戀比相親靠譜,5000元月收入以下用戶這一比例僅為50.8%。

相親不丟人,丟人的是你自己不敢打開心扉


曾幾何時,網戀是社會公認的最不靠譜的戀情。

雙方對彼此的生活,性格、工作都一無所知,完全就是靠想象在談戀愛。

結果95後一出手,網戀竟成了“心頭好”,這是怎麼了?

(一)

時代在變化,觀念同時也在更新。

從差不多過得去就結婚,到權衡工資、學歷、家庭等物質條件,

再到將顏值、三觀等主觀因素放在擇偶的首位。

年輕人找到心儀另一半的難度可謂越來越大。

於是,相親成了愈加熱門的社會話題。

只要單身適齡男女一天不脫單,

朋友、同事及家裡的親戚就會熱情地介紹各種各樣的對象。

只可惜,由於外人並無法完全知曉當事人的擇偶標準,

所以這種方式的成功率並不高。

2013年,有一部電影名叫《101次求婚》。

其中,黃渤飾演老實平凡的包工頭,就有著99次未成功的相親經歷,

最後遇到由林志玲飾演的大提琴手,才解決了終身大事。

相親不丟人,丟人的是你自己不敢打開心扉


不過,這並沒有阻礙家長寄希望用這種方式解決兒女婚姻問題的心態。

畢竟有中間介紹人在,見了一面即使沒成,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

(二)

可家長從來都不代表孩子的意願。

對於這種近似被支配的找配偶方式,

80後可能心有不滿,但還是會選擇配合。

到了95後這裡,則沒那麼簡單了,該抗爭就會抗爭,壓根不想忍受這樣的委屈。

這是個性使然。

對於90後,尤其是95後來說,

從一出身就享受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他們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也沒有太多傳統的束縛,

特立獨行、享受生活成了他們共同的追求。

所以,從內心來說,他們根本不願意將自己像商品般,推銷給陌生人。

與此同時,社交焦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互聯網的高度發達,讓95後群體在諸多生活方式上患上了“網絡依賴症”,並越來越不喜歡和現實中的人打交道。

購物能在網上搞定就絕不去線下逛商場;

外出迷路,寧願不厭其煩的看導航查地圖,也堅決不開口問路;

沒事戴耳機,走路低頭,坐地鐵玩遊戲,一個人就是一個小世界。

這樣的他們,自然極度不希望和一個個因為相親認識的陌生人費力交流。

對比之下,網戀就沒有這樣的負擔了。

2018年,某網站發佈的《95後準社會新鮮人戀愛白皮書》顯示,95後戀愛選擇的更多約會方式是線上遊戲,比如一起吃雞,打王者或者狼人殺,在遊戲裡培養感情。

對他們來說,時間沒有那麼貴。

他們可以在網上,用自己獨特的試探方式,去找到和自己品味相同的人。

然後再將這些人轉為線上日常的熟人。

合則繼續聊,不合聯繫方式一刪就啥事沒有,再繼續尋找下一位。

整個過程完全由自己把控。

沒有父母的嘮叨,也沒有中間人一味的逼問究竟哪裡不合適,很是自由。

相親不丟人,丟人的是你自己不敢打開心扉


(三)

問題是,戀愛和結婚完全是兩碼子事。

戀愛可以不見面,結婚能嗎?!

說到底,網戀到一定程度,那還是得 “奔現”。

於是,“見光死”的麻煩來了。

隔著網,大家故意迴避,導致很難暴露出各自的缺點,互相看到的也都是對方的優點。

但見面就不一樣了,隨著交流和互動的增多,大多數人心裡的落差會越來越大。

這個時候,只能給彼此面子,熬過小時後各自回去,再默契地互刪聯繫方式,徹底告別。

如此一來,和線下相親,又還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事實上,遇到這種情況還算好的。

因為網上還有不少人,在專門靠網戀的方式實施詐騙...

足見,網戀才是最浪費時間的一種求戀愛方式!

說來說去,95後愛好網戀,

還是因為太年輕,所以有的是時間折騰。

再過十年,若是這個問題再問他們,答案很大可能就會反過來。

而屆時,尚未婚的他們,恐怕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乖乖接受相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