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需不需要修

修心2字,一个是修,一个是心,都让人很是迷茫。何为修?何为心?心为什么还需要修?生下来就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知识,长大后谋取到自己的职业,养家糊口,生儿育女,之后经历生老病死,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似乎都是这样的。以上的问题随着生活中遇到烦恼和痛苦,就让人不由自主的想烦恼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们会愤怒、会有抱怨情绪?这些都从哪里来的?


心,需不需要修


《金刚经》第一品的内容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不论以前读过或没有读过,都会从字义上感知到这里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该吃饭时即使是佛陀也示现给我们看是要吃饭的。

吃饭其实很有学问,一日三餐,是吃饭的节奏,丛林中人吃饭是有规矩的,比如百丈禅师制定了丛林20条法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让修行人在丛林建设、学习修行、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至今仍流传不衰,成为指导修行的理论指南。那我们普通人是怎么吃饭的呢?现在社会,三餐基本已经没有那么规律了,基本是想什么时间吃都可以吃到,除去给我们带来很是便利的好处外,细思其他影响,是不是在遵守规律、秩序方面是不利的,在人们的头脑中基本是混乱的,没有什么是我必须坚持的,我不坚持也可以有其他便利的做法代替他,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染下,让人在消费了快餐的便捷后,也消弭了自己的坚韧,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形成我这样不行,我还可以那样的散漫习气,在每样都没有真正深入挖掘后又转入了另外一个领域,导致时间虽已流逝但并没有收获到应有的结果。许多人的不成功估计都与快餐文化习惯有关。


心,需不需要修


佛陀入舍卫大城,次第乞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挨门挨户乞食,不会因某一户的富有就多去几次,也不会因为某家的贫穷而不去扣门,给僧团培养平等的意识。我们很多时间都是在充满分别心的情况下度过的,我们做事情有时会因人而异,俗话说见人下菜碟。我们在其中充满了欲望,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得我们所期盼和所求的东西。欲望一旦不能被满足带给我们的就是失望、烦恼。

人类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进步,那我们又为什么说因为欲望是我们的烦恼的因呢?是因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我们动了不该有的妄念,如果我们拥有正知正念,按照事物发展的缘分向前推进,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边做边根据形势的变化给予调整,这样的起心动念谁又会说它有错呢?产生了不该有的邪知邪见,自然会带来烦恼、痛苦。


心,需不需要修


吃完饭后,和家人在一起,度过晚间时光,无可厚非。别忘了,和自己也要待在一起,哪怕每天只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和自己待在一起都好。涤荡身心的疲惫、白日被社会的染污,让我们的心回归清净自性,给自己重新补充能量,迎接新的一天充满活力的生命。

现在开篇的问题我觉得基本已经回答完毕,我们的心如果不修,不知要在世间的河流中飘向何方,或者很容易被淹没。所以说光有一颗善良的心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不修行是很难通过红尘炼狱的各种考验的。

心,需不需要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