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封城77天后终于“解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校友们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下,生活、计划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没有好好过年,没有好好团聚,没来得及好好计划2020,甚至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眼楼下盛开的樱花……


在疫情的大剧场中,我们经历、我们思考、我们辨析、我们求证,我们看到这世界有黑暗的角落,我们也看到一束一束的光透过乌云照射进来,我们看到有人慌乱,有人迷茫,有人失去,也有人挺身而出,而更多的人,如同我们,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等待大剧落幕。


如今,我们重启!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我们采访了近20位校友,他们有的生活在武汉,有的是疫情爆发后驰援武汉。作为亲历者,在不同岗位上的他们,将如何讲述?此时此刻,他们又有怎样的期待?


(以下内容按校友姓氏音序排序)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公丕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校友

中国东方航空武汉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20年4月8日,“封城”两个多月的武汉即将迎来交通重启,其中包括了公丕才所在的武汉民航业。对他来说,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恍如隔世”。


在这段特别的日子里,作为一个“外乡人”,他放弃了春节与家人的团聚,投入到长达70多天的医护救援包机保障一线,在大雪纷飞的机坪上,见证了一批批“最美逆行者”驰援武汉;又在春暖花开之时,机坪挥泪告别一批批离汉的白衣天使,那种“大爱无疆”的感动与震撼,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他自己也从一无所知到亲自编制员工防护“战疫宝典”,从中学习到了丰富的防护领域知识,成为大家心中的“专家”,一力承担着员工防护组组长的重任。他更体会到了邻里间的互助友爱与家人般的温暖,感受到了抗击疫情中的患难真情,以及彼此间的关爱和互助……


“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公丕才虽不是武汉人,但早已融入这座英雄的城市。武汉所彰显出的无私精神与大爱情怀让他倍感自豪,也让他觉得这两个多月来与家人的分离是如此值得。


“解封”后,他希望第一时间回青岛老家看看亲人,然后去海边度个假,给身体和心灵一次全面彻底的放松。而于未来,他还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谋划。或许正是亲身体会过疫情阴霾下生活的不易,如今的他更会珍惜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对马拉松的热爱程度。


对于原本就是马拉松爱好者的公丕才而言,没有什么比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更重要。因此,他计划在疫情结束后,重拾被耽误的马拉松比赛,继续自己的强健身体之旅。


疫情像面镜子。随着疫情的逐渐消散,公丕才对未来也有期盼:医生和老师,一个挽救生命、一个拯救灵魂,是最该被尊重的职业;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享有者,要学会彼此相互尊重,社会才会更加文明和谐。“行为者要有公共文明意识,我们都需要诚实守信,遵守规则,行有所止,行有所耻。”


在公丕才看来,这次的疫情是一次持久战,武汉虽即将解封,但疫情防控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必须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当作头等大事。“慎终如始,不掉以轻心,我想这才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对于武汉重启首先应该做好的准备。”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龚文静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台大EMBA校友

武汉松年公司/董事长

汉封城的消息隐隐传来之前,龚文静果断取消了早已预定好的前往海南的机票。只是当时,父母已经提早抵达海南。家人两地分离的状况,加深了她在疫情期间的压力和牵挂。在担心自己和家人安全的同时,她也在第一时间发起武汉校友会募捐,积极为一线医护人员筹集防疫物资。


“当时形势不太好,我身边也有很多亲戚朋友在医院工作,有的也感染了,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是想到帮忙筹集资金援助物资。”在各方的支持下,龚文静和伙伴们一共筹集了数十万元资金,自己也捐款5万元,购买了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资,并通过多方资源互助,将这些物资点对点对接到武汉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手中。


捐助事宜结束之后,茫然与焦虑重新回到龚文静身边。直到新增确诊为零,方舱医院接连收关的消息传来,她压抑的心情终于有所释放。清明节那一天,时隔2个多月,龚文静第一次驾车驶出小区。那一天天气很好,她的心情也随之明媚起来……


经营外贸生意17年,龚文静在武汉、广州、越南都有自己的公司,一直是家人眼中的成功典范,是他们的偶像和骄傲。但这两个多月的隔离生活,却让她对自己的价值,对家人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知和审视。“以前忙碌在外,家务都是由阿姨和父母帮忙,离开了他们要解决家人的一日三餐,我发现自己毫无用处。”好在和哥哥一家是邻居,龚文静发现平日里忙于家务少有存在感的嫂嫂,却成了大家的生存支柱。


“疫情结束之后我想要去学习烹饪,在只讲吃喝和安全的时候,你的生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龚文静想要弥补的短板不止于此。在自己的淘宝购物车里,她开始放入一些有女人味的衣服,“我比较男孩子性格,平时也不爱打扮,在先生和家人的面前都缺少一些温情。”龚文静想要改变。虽然家人仍然支持她,是她的粉丝,但她会偷偷变得更好,让家人看到一个更美好可爱的自己。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毛方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校友

美团点评副总裁、美团点评(上海)党委书记

3月上旬,一位美团小哥作为代表坐在了国信办的记者见面会上;3月下旬,一位美团小哥上了《时代周刊》封面。毛方校友作为美团点评的副总裁,第一时间投入紧张的“抗疫前线战斗”。她自豪地说:“有人把我们外卖小哥称为城市摆渡人,到后来他们甚至成为了武汉市民的精神依靠。”


她坦言:“这段时间我们高管层和联合创始人没有一天是在当天睡觉的。”每天凌晨两点还在开会,前半个小时出的问题,下半个小时就要解决……自从疫情发生以来,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已经成了美团同学的日常。


武汉封城初期,美团高管团队立马组织调集各种原料物资驰援武汉。在基础服务上,从买菜送菜基本服务、免费单车出行,到送药上门,乃至送书上门……全面支持武汉市民的生活重启。


身在抗疫前线,当毛方第一时间听到了“重启”号角,上海宣布防疫指数调级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摘下口罩,迎着阳光,去附近星巴克点了杯咖啡。“当我看到新闻里市长摘下口罩去饭店吃饭,餐厅也不再一人一桌了,我就知道这座城市正在一步一步复苏。”


“吃,是和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在毛方看来,“后疫情时期”所有经济的重启是从吃开始的。“疫情的蔓延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信心都缺失了。我们不敢上街、不敢与外人多做接触、不敢去店里消费……店家也不敢开店,担心一旦有人感染得不偿失。”


为了从供给侧拉动城市本地消费,美团高管团队一道策划上线“安心消费节”。如果说这次疫情让毛方重新反思自己工作的意义,那就是在之前的使命价值体系中,加入了“安心”二字:“吃得更好生活更好,享受安心的城市生活,这一定是每一个与疫情抗争、走出疫情市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团队背负的使命与愿景。”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钱敏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校友

“从身处繁华到面临封城,突然进入一个断崖式的恐惧状态,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消息冲击,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只要有一点不舒服就觉得自己可能生病了。”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钱敏先是外出补足生活储备,之后便在未知与恐惧中度过了短暂的“至暗时光”。


后来,钱敏参与了社区志愿者工作,并且协助复旦校友及各渠道对接面向医院的捐赠工作,她紧绷着的神经在逐渐有序的工作进展中得以舒缓。直到新增和疑似数据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小区达到无疫情小区的标准,她终于松了一口气,“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安全了,就感觉我们离解封不远了。”


武汉“重启”在即,但当地居民的生活依然在安全管控之中。“最开始无论是买菜、买药、采购生活用品,还是协调看病、住院,都要通过专门的志愿者帮忙,自己是无法做到的。现在只要你是绿码,小区不存在高危因素,就可以自己外出去超市,但也有时间限制。”钱敏觉得即便4月8号离汉通道打通之后,这样的封闭管理也仍将继续,但对于武汉居民而言,当前的自由度已经放开很多。


疫情之后钱敏一直滞留武汉,无法及时返沪复工,对此公司给予她极大的包容。武汉重启之后,她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回到上海的工作岗位上,让一切步入正轨。“我们是做医疗设备的,目前的情况已经做好医院采购可能下降的心理准备,销售的曲线可能会有一些后延,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刚需。”


这一阶段的经历带给钱敏很大的触动,她意识到,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看似很长,但其实不然,“一个突发事件就可能让你没有机会再见到那个人,没法再去实现你曾做的那些人生规划。所以有什么计划和目标,就尽快行动吧!” 还有一点不要忽视,那就是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美好的生活一定要有“革命的本钱”去承载,不是吗?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谈义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BA、EMBA校友

江苏无锡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董事长

疫情期间捐款捐物的企业家有很多,但像谈义良这样亲自带队前往武汉,且一待就是33天的抗疫一线董事长则难寻找。这33天里,他接管了7个病区,协助2个院区建立感染控制管理系统,服务了200余位老人,截止撤离0人感染,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跨区域抗疫养老服务支援成绩单。


为什么要亲自带队?谈义良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企业理念和“定海神针”。谈义良的企业做的是养老服务,平日里给员工传递的企业情怀、责任、担当,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最能体现:既然要组队奔赴前线,他身为董事长义不容辞。再者,也正是这层董事长的身份,他相信有自己在前线调度指挥,前线的员工会更有信心,后方的支持也一定义无反顾。当然他也有一些小“私心”:“在武汉的实战经验,可以在养老行业应对疫情的举措中给我们一些积累和帮助。”


谈义良不会打没有准备的战役。早在出发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部署和岗前培训,而与他共赴前线的40位员工,也是从200多位报名人选中精挑细选而来。“连帐篷、睡袋、户外烧饭的工具我都带着,大米和矿泉水带了一个礼拜的量。不知道当地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们都是考虑在没有外围支援的情况下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2月20日晚上9点抵达武汉院区,谈义良马不停蹄地加入会议部署,连夜与团队成员制定管理方案。第二天便接管了四个病区153位老人,并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熟悉所有老人的基本情况以及院方环境,用三天时间完成感染防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病区实行分割管理,五天之内,将病区带入正常管控状态。随后他们又将感控体系带入其他病区、其他院区……


33天时间里,谈义良团队只休息了1天,3月23号离开武汉的时,这两个院区员工、长者两次核酸检测全部阴性。


在武汉的日子忙碌而充实,谈义良没有多想自己是在为武汉做什么贡献,但当地民众的温暖举动,却让年近60的他每每谈及都眼眶湿润:“为了给我们的女队员过一个有玫瑰花的3.8节,一位武汉小店老板带着我们跑了大半个城市;为了感谢我们对武汉的支援,一个小姑娘默默跑去买了两大包零食送给我们;还有一个理发师傅,10个小时不停歇免费给我们剪头发……”


离开的时候沿路向支援队伍致敬的武汉民众让谈义良动容。在火车站台上,工作人员整齐地向他们行礼致敬,这一刻,他强忍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武汉人付出的代价。我想跟武汉人说我感恩你们,我要向你们致敬!”


谈义良的武汉逆行结束了,他带回了感动和温暖,带回了勇气和担当,带回了疫情一线感染防控的宝贵经验,也带回了自己12万字的“战地”日记和思考。“重启”将近,他祝福武汉,也深深地相信,武汉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熊秋芳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校友

武汉市东湖区曙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

50岁的熊秋芳形容武汉疫情缓解之后的感受,“就是劫后余生的感觉”。


武汉封城事出突然,在社区医院财务条线工作的熊秋芳更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接到了单位要求返岗上班的通知。临危受命,人手不足,熊秋芳从二线财务系统办公区直接调任至一线医疗区,参与导医及窗口收费工作。


“恐慌”是熊秋芳最初的感受。彼时武汉各大医院发热门诊已经人满为患,每晚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原本热闹的街区清冷无人,她心里也更觉悲凉。


情况的好转是在一周之后,随着同事们陆续返岗工作,熊秋芳也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之后在政府的有序指导下进行疑似排查、上报、转诊,她所在的社区医院也逐渐回到提供基层服务的正轨。直至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的建立和陆续启用,社区医院的压力彻底释放,“2月23日我们的发热门诊就基本撤销了,疫情的压力还在,但大家的心理已经不再恐慌。”


让熊秋芳喜出望外的好消息出现在3月16日,当看到“有序复工”、“117条公交线路逐步恢复”的消息公布,她第一时间和宅家许久的亲朋好友转发分享,“大家都很高兴,我们相互鼓励,有一种希望在前方的感觉。”3月25日公交恢复的第一天,熊秋芳“得意”地联系上级卫健委的财务,“要我坐公交把材料送过去给你吗?”双方都很兴奋,坐公交这件“小事”终于不再是武汉人的“奢望”。


给康复病人建档建册、办理退费,继续做好疫情的后续预防,熊秋芳的工作仍然忙碌,但眼前的一切正在越来越好,“好好生活吧!”这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她很珍惜也很感恩。尤其在疫情期间,社区居民的相互帮助、亲友鼓励、同事支持、同学问候都让熊秋芳深受感动。


“重启”之后的生活让熊秋芳充满期待,她希望春节没能回咸宁老家看望父母的遗憾能够在5月底有所弥补;也希望两年之后迎来自己的退休生活时,“旅游”将不再受到限制。“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吧!感谢疫情中一直关心着我的同学们,我挺过来了!”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杨国超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博士校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果计划没有被打乱,杨国超原本计划在今年3月前往重庆学习语言,7月赴美深造,而现在,则在家里看数据做研究……


由于学校放假早,杨国超在武汉封城前一周已经回到洛阳家中,之后居家隔离至今,与国内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隔离生活无异。所不同的是,许多同事、朋友身在武汉,他所能够感受到的抗疫氛围要真切许多。


“学院里的在职老师和学生都没事,但老师们的亲戚有因为‘新冠’去世的,听到消息的时候也很震惊。”杨国超坦言,最初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尤其参与到复旦校友会在武汉的捐助协调工作时,前方医院的物资短缺与病人暴增的现实状况对比强烈,抗疫初期的境况他也感同身受。


但与此同时,在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民众、校友、同事们所表现出来的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让他非常感动。“有一位司机帮咱们运送校友捐赠的物资,后来也确诊了;有一些东西需要送货上门,也是我们的校友在默默付出;还有学校组织值班,老师们也踊跃报名,大家都没有怕!”杨国超感叹,大家在抗疫过程中“绝对是一条心!”


所幸大家都安全无事,确诊的司机最终也痊愈出院。之后在国家的有力防控下,武汉疫情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谈起“重启”,杨国超的看法却有所不同。“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重启其实还需要时间,心理上大家还需要时间去接受。”就自己的计划而言,“等待”仍是他当下能做的唯一选择。


杨国超直言,疫情将对学术交流和全球经济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他已经做好了往后半年甚至一年鲜少出差的准备。而闭门宅家的过程中,他也做了相关的数据研究,以“疫情冲击主要是对产业链的冲击”这一主旨观点,在《第一财经》、《清华金融评论》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疫情结束之后杨国超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散心,至于愿望,他希望疫情结束了就不要再有,”彻底消灭它,不要留有后患!”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杨信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校友

湖北高艺科技集团副总经理

公室消毒、打健康卡、测体温,这是杨信发自3月3日正式线下复工以来的日常。虽然举措严格,但却让他感到了“自由”,“目前我们还没有大面积复工,因为建筑行业工人比较多,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场突然起来的疫情,对他个人和建筑行业来说,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身边充斥着诸多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最初封城隔离的那段时间,让他最是煎熬和紧张。人在最脆弱或者最担心的时候,会因一些不实消息而格外不安。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杨信发感受到独立思考、清醒判断的重要性:“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我们的生活,都是如此。”经历了这段难熬的时光,他也更加体会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是最重要的,若无生命,何来其他。”


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型密集行业,即使在恢复办公后,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工期耽误所造成的索赔、与业主的沟通、原材料的供应以及运输、工人复工以及防疫等。但他依然相信,只要重回“战场”,他们就能齐心协力重振旗鼓。


对于未来,杨信发并不想谋划太多。“我只希望疫情早日全面稳定,我能和家人出去踏青访友或与亲人团聚,回到以前的日子。”


春已至,花已开,尽管如今的武汉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但“回到以前的日子”正在成为美好的现实。对于杨信发而言,一次疫情就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让他得以放慢脚步,更好地活在当下。


今日武汉重启,9位亲历者的讲述

邹和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校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夕至今,邹和建每一天都在办公室忙碌,没有一天休息。这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从前期派遣至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到本地医院的疫情防控,再到近期境外输入病例防疫,以及恢复普通门诊之后的各地病人流入,邹和建绷紧的神经从未松懈,“只是重点的频道在不断更换,但都是处于一种高压的状态下,也就无所谓‘重启’。”


对于邹和建来说,压力即是常态,即便不是疫情的影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突发事件发生。“压力虽大,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也很充分。只要有国家的指挥,医务人员的付出,全民的支持,伴随着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控制住疫情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入境国内的主要窗口之一,所面临的疫情防控压力尤其巨大。让邹和建欣慰的是,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专业而敬业,展现出了从医者极大的责任担当。“我们有一位医疗队员,在解除隔离的第二天就回到医院为病人做手术,都没来得及休息以及和家人团聚,也是尽可能的在安全条件下首先满足病人的需要。”


从医多年,邹和建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感悟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让他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在此次疫情中所体现出的成长和担当。“越来越多年轻的医生护士、后勤人员,很多的90后,都能够在疫情面前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一名医护人员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对于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眼下,医患关系的改善是邹和建最大的期待。4月2日一则华山医院检验科医生回到小区、受到小区居民夹道欢迎的新闻让他十分感慨。“我们也很意外,这其实体现了民众对医护人员的尊重。”他希望这样的关系能够延续,医生始终抱着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精神工作,患者和家属也能对医护人员多一些理解,“医患关系融洽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疫情打乱了许多学术交流的计划,这也是邹和建在真正的“重启”之日到来之时最挂心的事情。“医生的生活比较单调,除了病人就是学术交流,有空也是在家休息,看看书写写东西。把一些学术会议计划,包括和国外召开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正常推进,这就是我在疫情结束之后最想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