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克魯格效應,認清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最近去刷了兩部電影,海王和無名之輩。海王的劇情閉著眼睛都能猜到怎麼走的,包括彩蛋的套路,就是看個超棒的特效,和爽快的打鬥,過癮!

另外一部無名之輩看的有歡笑有淚水。劇中的男主角眼鏡搶了手機店之後,和李大頭躲在房間裡,邊吃著菜邊大談理想,先幹一票小的,搶個手機店,賺他20萬,把裝備更新一下,將來再幹票更大的,更有價值的。

然而一輩子都待在鄉下的眼鏡和大頭,不知道搶的是手機店櫃檯的模型,直到發現是模型後傻了眼。


鄧寧–克魯格效應,認清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這麼愚蠢的行為,我們可能以為只是存在於電影之中,給大家逗逗樂,然而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看起來很愚蠢的故事,總在不斷上演。用百度搜索一下蠢賊。其中一條,美國一位21歲名叫查理斯的年輕人用一張偷來的空支票企圖去銀行兌現3600億美元……他覺得銀行會把錢支付給他……


鄧寧–克魯格效應,認清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昨天我發了個創投基金項目,有位做企業的朋友,善意的留言到“當國家去虛轉實之際,你卻一頭扎進了虛體經濟”,我回復說“鄧寧克魯格效應瞭解一下。” 說到這位朋友,這位老哥經常給我朋友圈留言,金融是虛擬的,是騙子怎麼怎麼滴

鄧寧–克魯格效應,認清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我知道他是善意的,就像我父親2003年跟我說一樣,網上買東西還有真的?都是騙人的。

這位老哥也是一名響噹噹的大老闆,更是高級知識分子出身,企業也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家住七都島大別墅中,可能錢賺太多了,掉入了權利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之中去了。可惜了…

就像無名之輩中的眼鏡以為櫃檯模型是真手機,21歲的查理斯認為空支票填寫3600億美元就可以去銀行提取,我那位做企業的老哥認為金融全都是虛擬的………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中,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的認知不夠。可偏偏這樣的人,認為自己認知很夠,好像啥都懂,自信滿滿。參考下圖,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鄧寧–克魯格效應,認清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用官方的話解釋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這個圖分了幾個區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心爆棚,處在愚蠢的山峰。

知道自己不知道,對自己的認識不足產生懷疑,信心下降。

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的積累,智慧的增長,慢慢開啟了爬坡之路,知道自己知道。

最後達到了大師級別,知識太多了,都不知道自己知道了。類似風清揚的獨孤九劍,練到無招的境界了。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學生時期,考試結束,學霸們總是挨著嘆氣,哎,考不好了,成績一出來,乖乖,又是前幾名。而學渣總覺得這次考的不錯,然後對著考卷分數大失所望。

越是能力很足,知識豐富的人,越認為自己能力知識不足。強如王石這般中國頂級企業家,在一次公開的股東大會上,面對公司出現的一些問題,反思到“出現這些問題,我覺得是我的能力不足,智慧還不夠”

孔子在幾千年前就說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要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變的越來越知道。

然而所有人都掉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之中清楚瞭解自己的真實水平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怎麼做呢?

首先,尋求別人的反饋,即使他講並不動聽,也要仔細考慮。

其次,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學習,我們瞭解的知識越多,那些隱藏的能力缺陷就會越少。

最後回答一下那個老哥的金融虛擬論調,用官方的話來說就是,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 金融將資金的供應者和資金的需求者鏈接起來,從而達到貨幣資金的有效配置。

真正的金融離不開實業,實業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風險投資基金對實業的幫助非常的大,而且也不是阿貓阿狗的企業都能拿到基金的錢。

即使在風險投資最盛行的美國,每年大約有50萬家創業公司相繼創立,然而實際上只有1000家左右可以獲得風投。每年新成立的公司中只有不到0.3%的企業能拿到風險投資,美國風險投資金額佔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之0.2%。但是這些投資對整個美國經濟發展的推動遠大於這個比例。美國12家大型科技公司(例如亞馬遜、谷歌、Facebook)全部得到了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那12家企業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創造了遠大於投資金額的價值(2015年數據,摘自從0到1書內)

而中國,能拿到風險投資的企業比例可能在萬分之三,我們做的金融與投資,就是把錢給到有能力拿到錢的好的實體企業去,幫助支持實體企業成長。

投資人賺取的收益最終來自實體企業的成長,價值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