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克鲁格效应,认清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最近去刷了两部电影,海王和无名之辈。海王的剧情闭着眼睛都能猜到怎么走的,包括彩蛋的套路,就是看个超棒的特效,和爽快的打斗,过瘾!

另外一部无名之辈看的有欢笑有泪水。剧中的男主角眼镜抢了手机店之后,和李大头躲在房间里,边吃着菜边大谈理想,先干一票小的,抢个手机店,赚他20万,把装备更新一下,将来再干票更大的,更有价值的。

然而一辈子都待在乡下的眼镜和大头,不知道抢的是手机店柜台的模型,直到发现是模型后傻了眼。


邓宁–克鲁格效应,认清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这么愚蠢的行为,我们可能以为只是存在于电影之中,给大家逗逗乐,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看起来很愚蠢的故事,总在不断上演。用百度搜索一下蠢贼。其中一条,美国一位21岁名叫查理斯的年轻人用一张偷来的空支票企图去银行兑现3600亿美元……他觉得银行会把钱支付给他……


邓宁–克鲁格效应,认清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昨天我发了个创投基金项目,有位做企业的朋友,善意的留言到“当国家去虚转实之际,你却一头扎进了虚体经济”,我回复说“邓宁克鲁格效应了解一下。” 说到这位朋友,这位老哥经常给我朋友圈留言,金融是虚拟的,是骗子怎么怎么滴

邓宁–克鲁格效应,认清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我知道他是善意的,就像我父亲2003年跟我说一样,网上买东西还有真的?都是骗人的。

这位老哥也是一名响当当的大老板,更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住七都岛大别墅中,可能钱赚太多了,掉入了权利的傲慢和知识的偏见之中去了。可惜了…

就像无名之辈中的眼镜以为柜台模型是真手机,21岁的查理斯认为空支票填写3600亿美元就可以去银行提取,我那位做企业的老哥认为金融全都是虚拟的………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可偏偏这样的人,认为自己认知很够,好像啥都懂,自信满满。参考下图,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邓宁–克鲁格效应,认清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用官方的话解释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个图分了几个区间: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信心爆棚,处在愚蠢的山峰。

知道自己不知道,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产生怀疑,信心下降。

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增长,慢慢开启了爬坡之路,知道自己知道。

最后达到了大师级别,知识太多了,都不知道自己知道了。类似风清扬的独孤九剑,练到无招的境界了。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期,考试结束,学霸们总是挨着叹气,哎,考不好了,成绩一出来,乖乖,又是前几名。而学渣总觉得这次考的不错,然后对着考卷分数大失所望。

越是能力很足,知识丰富的人,越认为自己能力知识不足。强如王石这般中国顶级企业家,在一次公开的股东大会上,面对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思到“出现这些问题,我觉得是我的能力不足,智慧还不够”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要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变的越来越知道。

然而所有人都掉入了邓宁–克鲁格效应之中清楚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怎么做呢?

首先,寻求别人的反馈,即使他讲并不动听,也要仔细考虑。

其次,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学习,我们了解的知识越多,那些隐藏的能力缺陷就会越少。

最后回答一下那个老哥的金融虚拟论调,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 金融将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链接起来,从而达到货币资金的有效配置。

真正的金融离不开实业,实业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风险投资基金对实业的帮助非常的大,而且也不是阿猫阿狗的企业都能拿到基金的钱。

即使在风险投资最盛行的美国,每年大约有50万家创业公司相继创立,然而实际上只有1000家左右可以获得风投。每年新成立的公司中只有不到0.3%的企业能拿到风险投资,美国风险投资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之0.2%。但是这些投资对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远大于这个比例。美国12家大型科技公司(例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全部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那12家企业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创造了远大于投资金额的价值(2015年数据,摘自从0到1书内)

而中国,能拿到风险投资的企业比例可能在万分之三,我们做的金融与投资,就是把钱给到有能力拿到钱的好的实体企业去,帮助支持实体企业成长。

投资人赚取的收益最终来自实体企业的成长,价值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