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名人故居第四篇:丘逢甲故居

編者的話:近日小編髮現不少讀者在本小編的部分文章的評論區當中發佈一些不利於和諧的信息。在此小編想講一句,不管是廣府人、客家人、潮州人,應當放下成見,放下地域歧視,因為廣東人,一個都不能少!

廣東名人故居第四篇:丘逢甲故居

今天講的這位名人,他是一名客家籍的民族英雄、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他是丘逢甲。丘逢甲(1864年~1912年),漢族,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保臺志士。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 ,1864年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87年中舉人,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台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1895年5月23日,任義勇軍統領;1895年秋內渡廣東,先在嘉應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支持康梁維新變法;1903年,被興民學堂聘為首任校長;後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諮議局副議長的職務之便,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與同盟會等革命黨人參與許雪秋籌劃的潮州黃岡起義等革命活動。中華民國建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復發,1912年2月25日病逝於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淡定村,終年48歲。

今天來介紹他的故居。他的故居位於梅州蕉嶺,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從臺灣回到蕉嶺時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四橫一圍客家圍屋,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間2堂。

丘逢甲故居是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民居,為兩堂四橫一圍龍佈局。屋前面為半月形池塘,後面為半環狀的“圍龍屋”,在風水學上這兩個半月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堂橫屋又成了“地方”,塘水深陷屬陰,化胎高亢屬陽,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形成前後空間的太極圓形。整個圍龍屋,是水塘、禾坪、堂橫屋與化胎圍龍的總體組合,再加上圍龍屬附近的山水環境,便是陰陽調和,天圓地方,體現了客家人在追求一種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

丘逢甲故居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堂名、楹聯,陳列著丘逢甲任臺灣義軍大將軍時在戰鬥中繳獲的日本侵略軍刺刀等,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丘逢甲的“國家、民族至上,蒼天為念”精神,在今天仍有現實價值,丘逢甲故居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丘逢甲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正門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為丘逢甲自擬,意為精心栽培教育後裔子孫,努力繼承祖輩的優良傳統。

屋內的上堂還有兩副丘逢甲自擬的對聯,不僅描繪了家鄉的勝景,也表達了他不忘丘氏祖宗的根源。“地勢據贛閩粵之交,山水清雄,環百里自成小聚;族居自宋元明以降,淵源宏遠,從廿世再渡初遷”,聯中一個“再渡”,體現丘逢甲思念臺灣,渴望統一的心境。

正門上方的“培遠堂”三字,是清末翰林溫仲和書。

內堂懸掛著1889年,丘逢甲高中進士時,清光緒皇帝欽授的“進士”牌匾。

內堂匾額“心泰平草廬”為清廣東巡撫許振褘題。北廂房“嶺雲海日樓”是藏書樓,為翰林吳道鎔所題,門聯“一室讀書唯鑄我,十年種樹當封侯”。以前這匯聚了丘逢甲與其父兩代人的心血,不少藏書是他們從臺灣帶回來的書籍,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

南廂房“念臺精舍” 匾額為潮州知府李士彬書,是丘逢甲的書房。“花好月圓人壽之室”題額及聯“白沙泉沸穿心罐,黃熟香燒息耳聆”是書法家夏啟瑜手書;“聽大海潮音之室”題額及聯“情文欲共尊彝古,志節應爭日月光”則是兵備道沈守廉所題。

“潛齋”是以丘逢甲之父丘龍章的名號命名的會客室。由丘逢甲文友,清末狀元官至殿撰、書法家夏同和題寫。“蟄庵”是以丘逢甲的別名命名的會客室。署額及對聯“松壽千歲,桂馨一山”、“龍臥南陽,馬來西極”均出自狀元夏同龢之手。

地址: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丘逢甲故居(972縣道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