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情感依賴”

這些年來,“情感依賴”這個詞經常出現在一些網絡文章中,用來形容一些“離開所愛的人就感覺生活沒意義,為了獲得一個人的愛,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的個體。

看到一些博文裡對“情感依賴”的介紹,小曼感覺很符合自己的情況。小曼的父親非常疼愛她,從小到大一直護送她上學,對她百依百順,對她的生活和學習方面都安排得面面俱到。婚後,她的先生也對她呵護有加,美中不足的是,她先生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售前工作人員,工作需要經常出差。而小曼非常依賴他,先生一出差,她就會失眠、眩暈甚至暈倒,每次先生都不得不提前回來照顧她。如果一天沒見到先生,她心裡就慌慌的,兩天不見已經是極限了。只要先生出差超過3天,她就會悶悶不樂甚至發脾氣,感覺生活沒意思,對工作也提不起熱情。因為她沒有說得上話的朋友,只能獨自逛街散心。

淺談“情感依賴”

依戀自己的愛人或家人是很正常,每個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這是正常現象。但如果過於喜歡或者寄託過多的個人感情於別人,一旦失去就難以適應,覺得生命失去了意義,進而引發焦慮和抑鬱情緒,就可以稱之為“情感依賴”。有“情感依賴”傾向的個體,常常會因感到自己很無助、沒有能力獨立處理問題,或者感到自己不被人所愛,從而產生情感上的不安全感,他們把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當作救命稻草。因此他們會為了維繫一段關係,不惜犧牲個人興趣和喜好,過分順從他人的意志,容忍甚至要求別人安排自己的生活。一般來說,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要當心“情感依賴”。


時刻關注對方,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情感依賴者通常會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到對方的感覺、想法上,特別關心對方的方方面面。由於注入了全部情感,有時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對方;

佔有慾強,情感依賴者內心往往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孤單和拒絕,所以在感情上依賴對方的同時,也希望對方時刻關注自己。一旦對方表現與自己的預期有差距,容易產生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

無法維持個人邊界正常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包括夫妻間都應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免受對方的打擾,但情感依賴者卻喜歡隨意踏入對方的獨立空間,也不徵求對方意願。

無原則迎合,有些情感依賴者由於對情感有一種盲目、過分的非理性渴求,往往會委曲求全,無原則去迎合對方的各種習慣,自己只是一味盲從,這種行為模式會使自己情感變得越來越脆弱,缺乏自主性。

“情感依賴”的產生往往源於幼年的體驗,父母的溺愛或貶低都可能是成因。後天的經歷和環境,可以加劇這種傾向,使他們片面地認為某種情感就能滿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如果他們能在生活或是兩性關係中找到平衡,他們會感到滿足和幸福。而事實是沒有一個人能滿足我們一切的情感需要,即便是最親密的愛人,所以這樣的關係往往會失去平衡,產生矛盾,一旦被依賴的一方感到無法承受,就會想要逃離這段關係,就會令到依賴者感到痛苦和不安。

痛苦和不安會促使這些個體尋求治療和改變,如果要改變,小曼必須意識到“依賴給她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依賴先生處理問題和做決定,看起來比較省心,她一直以為有人可以依賴是幸福的象徵,但實際上這會使得她很少有機會學習並掌握自立所需要的技能,事事依賴對方也會給對方帶來負擔,損害這段關係。長期陷在這種關係裡她沒有真正嘗試過獨自去面對生活,沒機會發現自己是有能力去處理生活中難題的,長此以往就產生一種“我沒有先生不行”的感覺。

淺談“情感依賴”

當然,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沒辦法在很短時間內實現獨立,甚至獨立這個詞可能會嚇到她,她會有種疑惑是:“獨立會不會令我和先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其實並不會,適時的獨立可以改善他們的關係,能夠給予她先生一些空間,另一方面,能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亦會令到先生更加欣賞她。具體來說,小曼可以做以下的練習來慢慢實現獨立:

減少尋求得到先生的安慰和保證的次數;

對獨立行動的恐懼進行暴露;

練習獨處、練習自我肯定;

學會容忍或調解消極情緒,提高自己對痛苦的耐受力。

只有學會了自我約束,調整心態,才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後走出“情感依賴”的陰影。


供稿:廣州市心理援助熱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