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大漢朝建立後,劉邦開始大封功臣,對於戰爭中與他同甘共苦的家人,他自然也沒有忘記。

髮妻呂雉被封為皇后。

嫡長子劉盈被封為太子。

嫡女劉樂被封為魯元公主。

庶長子劉肥被封為齊王。他是劉邦未起事前,與村頭曹姓寡婦生的私生子,因是長子,頗得劉邦的寵愛,剛一打下江山,就把最為富庶的齊國封給了他。

母親王含始在他少時便已去世,被追封為昭靈夫人。

大哥劉伯在他起事前去世,被追封為武哀王。

姐姐姓名不可考,也早已故去,被追封為宣夫人。

二哥劉喜被封為代王。代國地處河北、山西一帶,靠近匈奴,是大漢朝的邊陲要塞。而劉喜並無多少軍事才能,後來在一次匈奴的入侵戰爭中兵敗逃回洛陽。劉邦震怒之下,削去了他的王位,貶為合陽侯。劉喜鬱郁地過了六年,就病逝了。

劉喜雖然平庸,但其子劉濞卻頗有才幹,憑軍功被封為吳王,管轄著吳國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後因野心膨脹,暗中謀劃帝位,煽起“七國之亂”,失敗後被殺。

同父異母的弟弟劉交,初時被封為元王。劉邦征戰四方時,劉交一直伴隨他左右,與他感情十分深厚,頗得他的器重。劉邦殺掉韓信後,將他的封號連同封地的一半,一同賜給了劉交。

封了這麼一圈,卻唯獨漏了他爹劉太公和大嫂及侄子劉信。咋回事呢?

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劉邦和劉太公


劉邦對劉太公的心結

劉邦出生在沛郡豐邑中陽裡的一戶農民之家,父親劉執嘉是個地地道道的勤勞農民,他的願望十分樸實,希望兒孫們能夠踏實種田,搏一個豐衣足食。

但是劉邦自幼便厭惡農活,他不會幹,也幹不好,整日與一幫狐朋狗友鬥雞遛狗,遊手好閒。

與勤勞的大哥劉伯、二哥劉喜相比,這樣的劉邦顯得尤其不務正業。

劉太公痛心疾首,經常拿他的二哥劉喜來激勵他,希望他能改邪歸正,好好務農。然而劉邦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未有絲毫長進。恨鐵不成鋼的劉太公沒少因此打罵他。

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劉邦沒有忘記。

後來未央宮建成,劉邦宴請家人和群臣。喝得醉醺醺的劉邦當著眾人之面問劉太公:“想當年你經常罵我是無賴,比不上我二哥,不能安家置業。現在請問,我和二哥誰置辦的家業更大啊?”

眾人鬨笑中,劉太公尷尬地臉紅耳熱,也只得陪著乾笑。

都說酒醉吐真言,功成後的舊事重提,恰恰說明了劉邦對當年之事,真的比較在意。這才在發達之後向老父炫耀,瞧瞧,我這個兒子出息不出息,你當年真是看走了眼。

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劉太公對劉邦的心結

公元前205年,項羽以三萬精銳之師擊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劉邦主力被殲滅,狼狽大敗,匆忙逃跑之中,與家眷走散。

劉太公和呂雉都成了項羽的俘虜。

不久兩軍再次對陣。劉邦圍而不攻,而楚軍糧草告急,為了逼迫劉邦應戰,項羽數次激將,然而都不湊效,於是變得十分暴躁,大怒之下命人把劉太公綁到陣前,駕在鍋上,威脅劉邦:“快快投降,否則我就煮了你老爹!”

但是令項羽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邦滿不在乎,慢悠悠地回答道:“我們都曾受命於楚懷王,所以咱們是兄弟。我老爹就是你老爹,你要煮了你老爹,別忘了也分一碗給我嚐嚐。”

項羽當場氣炸了,立即命人生火,要煮了劉太公。

還是項羽的叔叔相伯攔住了他,勸他說:“世事不可預料,打天下的人是不會顧念家人的,你即便真的把劉邦的父親殺了也不會對劉邦產生什麼影響,反而會令天下人同情他的遭遇,而憎恨你的殘忍。“

項羽冷靜下來,這才放了劉太公。

面對當時的那種情形,劉邦實施的這招“以流氓之道還施於流氓之身”,似乎是最好的法子了。劉太公未必不曉得輕重厲害,但身為父親,兒子表現出的那種漠然,想必劉太公很難做到毫不介意吧。

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父子和解

楚漢爭霸,最終以劉邦的勝利告終。

當了皇帝的劉邦把劉太公接到了皇宮裡,好吃好喝地供著,還每隔五個工作日前去探望一次。看起來倒也挺孝順的,但始終不提封號之事。

劉太公百思不得其解,還是身邊僕人看不過去,提醒了他:“雖說老爺子您是陛下的父親,但畢竟陛下才是天下之主啊,所以您也是陛下的臣子,哪有皇帝拜臣子的。下次陛下再來,您也出去接接,別老擺架子。“

劉太公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又過了五個工作日,劉邦來了。幹了一輩子活兒的劉太公閒不住,彼時正在掃地,看見了劉邦,連忙拿著掃帚背向門退著往後走。

劉邦一臉蒙圈,這是鬧哪般?

劉太公就解釋了:“兒子你如今是皇帝了,不能為了我亂了法度。”

上道了,不錯。劉邦頓時心花怒放,給那個出主意的僕人賞了五百斤的黃金。

沒過幾天,劉太公就被封為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成了歷史上唯一個沒有當過皇帝,且還活著時就當了太上皇的人。

《西京雜記》中還記載了這麼一段故事:

“太上皇徙長安, 居深官,悽傖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

這段話說的是,劉太公住到深宮裡不適應,懷念從前的農村生活。於是劉邦為了取悅老爹,就把老爹原來居住的村莊在長安城裡給仿造了一個,還把村裡居民全部遷來,令老爹在長安城皇城中過起了“沛縣的農村生活”。

這樣的劉邦,不可謂不孝順,不體貼,父子倆的心結自然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解除了。

那劉邦與大嫂及侄子又有什麼過節呢?

這源於一場“蹭飯未遂“事件。

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蹭飯未遂

未發跡前的劉邦是個十足的無賴,他最常乾的事兒就是領著一幫狐朋狗友東家竄竄,西家竄竄,到了飯點,就蹭在那兒不走了。

而他最常蹭飯的地點是他的大哥劉伯家,後來大哥去世,他仍舊照蹭不誤。

孤兒寡母過活不容易,劉邦竟然還帶著這麼多人來吃喝,大嫂終於忍無可忍。又是一次飯點,劉邦帶著幾個人準時來報道了。

大嫂假裝沒飯了,故意把鍋颳得特別響,客人聽了非常尷尬,紛紛找藉口溜了。劉邦送走了兄弟回來一看,鍋裡明明還有很多吃的!

劉邦很生氣,這件事,就被他深深地記在了心裡,所以當了皇帝后,封了一圈,就是不封這位大嫂和侄子。

不但不封,他還天才般地想到了一個報復的法子。

他專門安排了一個廚子,每天讓廚子煮粥給大嫂和侄子吃,連吃了40多天……

即便是山珍海味,這麼天天吃也受不了啊,大嫂熬不住了,不敢去找劉邦,就去找了劉太公。

劉太公是個老實人,不忍心媳婦兒和孫子受罪,就出面讓劉邦饒了他們娘倆兒。

劉邦發牢騷:“是她這個大嫂當的不稱職,當年不給我飯吃!”

牢騷歸牢騷,不久,劉邦還是給侄子封了一個侯位,叫做:羹頡侯。

羹頡的意思是,用勺子刮鍋底……

這個仇,記得也是真夠結實的。

封號雖然不好聽,但劉信很有才華,在任上曾率人在七門山下開了七門堰這一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田地,極大地造福了一方百姓。

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嫂為

劉邦得天下後曾與大臣共約: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他一生共封了兩個女性侯位,第一位是功臣奚涓之母。

《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中記載:

“魯侯奚涓戰死,‘因無子,封其母底為侯。’”

這位襲了兒子侯位的底氏在位十年,死後,封號才被除去。

劉邦封的第二位女性便是他口中“不給他飯吃”的大嫂,陰安侯。

底氏是因兒子戰死後無孫子襲位,所以被劉邦封了侯。

但他的這位大嫂,對社稷未有半點功績,卻被封了陰安侯這麼個侯位,顯然是劉邦的破例和偏私了。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女性的封號有“君”、“夫人”等。如漢武帝的外婆臧兒被封為平原君,王莽的母親被封為“功顯君”等等,封“夫人”的就更多了。但是封侯爵的,卻少之又少,足以看出,女性的侯爵之位,是如此珍貴。

劉邦不是很厭惡這位大嫂嗎?為何給她封了這麼個珍貴的侯位呢?

當了皇帝的劉邦大封親友,卻獨獨不封老爹和大嫂,咋回事?

大概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劉邦的大哥劉伯。劉邦的母親王含始生下最後一個孩子劉邦後死去,長兄如父,大哥劉伯對這個幼弟非常呵護疼愛。尤其在劉太公對他諸多不滿和挑剔的時候,這種呵護與疼愛便變得尤其珍貴,成了劉邦記憶中最真摯的溫暖,以至於大哥死去多年,他發達後,便想將那份想要回饋的心意,給了大嫂和侄子。

二是大嫂本人。劉邦起事時,已經四十多歲了,在此之前的漫長歲月中,作為親人的長嫂,與他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這種貧困生活中釀出來的親情,不會因為一點糾葛和心結就真的被阻斷。所以,他也不是真的討厭大嫂。

大仙說

從劉邦對父親劉太公和嫂子、侄子的分封事件中不難看出:劉邦父子與你我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尋常父子何其相似。兩代人的相處,難免有些磕碰,也許還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芥蒂和心結,但內心深處,卻依然情意深重,彼此掛懷。

他對大嫂和侄子遲遲不予分封,以及給侄子的那個戲謔性封號,更像是一種得志後在親人面前的小小得瑟和傲嬌。

而這,恰是這位布衣天子政治家身份之下,可愛、真性情的另一面。

參考文獻:《漢書》、《集解》、《西京雜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