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不想死?問問我的腿同意不——史記十大復仇事件之孫龐篇

《孫子兵法》大家都是知道的,龐涓應該也聽過,但今天的主人公不是他們。在孫子死了一百多年後,他有一個後代也很出色,叫孫伯靈,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他。

伯靈起初的時候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畢竟身上流著孫子的血脈,才華那是槓槓的,於是也就很容易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其中一個人叫龐涓。

龐涓畢業以後到了魏國,成為魏王的大將軍。戰國那時候烽火不斷,能人也輩出,為了出人頭地,這些能人間互相算計的事很不少。所以足智多謀的伯靈被龐涓視為首要威脅,只要有他在,龐涓感覺自己難有出頭之日。

於是在嫉妒心的驅使下,龐涓快刀斬亂麻的就打好了主意。他先把孫伯靈騙到魏國,然後設計陷害伯靈觸犯了魏國法律,按照當時魏國的刑法必須要處以臏刑。

臏刑是什麼刑呢?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截肢手術。從哪兒開始截呢?膝蓋骨。雙腿,沒有麻醉藥。不但如此,龐涓還計上加計在伯靈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從此抬不起頭來做人,能找個深山隱居最好。

真是無毒不丈夫。

可憐可嘆的孫伯靈,在前途一片光明,人生正要起飛的時候,受到這足以讓人萎靡不振的當頭一棒。從此以後,他有了另一個名字——孫臏。不錯,就是課文裡田忌賽馬講的那個。

於是他決定,就像越王臥薪嚐膽一樣,帶著這個新的名字,以另外一種方式站起來。他想辦法來到齊國,憑他的才華,再吸引到另一批人的注意何難之有。

一次田忌賽馬,就讓他獲得了被推薦給齊威王的機會。再一次圍魏救趙,使他徹底俘獲了齊國上下的信任。但光憑這些還不夠,從哪裡跌倒就得從哪裡站起來,只有用那個人的血,才能贖回他所受過的恥辱。

就在十三年後的一天,那個機會終於來了。在一次齊魏之戰中,龐涓和孫臏各自使出自己畢生所學,用智謀來正面交鋒。龐涓看見齊兵漸漸稀少,殊不知那是孫臏以虛為實,當他自以為得意一路所向無敵長驅直入的時候,正一步步走近孫臏精心為他設定的陷阱裡。

最後龐涓走投無路來到一棵樹下,看樹幹上若隱若現彷彿寫下了什麼字。正當他點燃火把打算湊上去看的時候,齊兵的箭從四面八方射過來。原來孫臏早就交待好士兵,看見有人點起火把就放箭。

龐涓知道大局已去,自己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了,於是拔劍自刎而死。臨死之前他終於看清了樹上的字,那是孫臏為整個計劃寫下的點睛之筆:龐涓死於此樹。雖然不甘心,但龐涓最後還是以自己的性命成全了孫臏的名聲。

孫臏卓越的軍事才能確實令人稱奇,不但算準了龐涓會窮途末路,還算準了樹和火把,這份謀略比起他的祖先孫武來,恐怕也不遜色多少吧。這一戰終於讓他報了臏刑之仇,出了口惡氣,結局總算是令人拍手稱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