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善因才有善果,這也是“捨得”的智慧

本文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易經》:有善因才有善果,這也是“捨得”的智慧

莎士比亞說過這樣一句話:馬,馬,一馬失社稷

在這一句話的背後有一個歷史故事:1485年,英國國王理查三世準備在波斯沃斯和奇蒙德伯爵亨利帶領著軍隊決一死戰。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戰鬥,而且也決定著誰將永遠的統治著英國戰役。理查三世是身先士卒,命令馬伕背好自己的馬,戰鬥打響之後,他跨上戰馬率領的士兵衝在前方,衝進了敵人的陣地之中。

但是他衝到一半的時候,自己的那匹馬卻突然馬失前蹄,摔倒在地,裡查三世隨之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其他的士兵看到理查三世摔了下來之後,誤以為他中箭身亡,紛紛轉身就跑。

理查三世站起來朝蒼天大喊:“馬,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一匹馬。”

當戰鬥結束之後,理查三世被亨利的軍隊俘虜,成了敗軍。

後來才知道理查三世的馬之所以在激戰之中逃走,就是因為他的馬伕在休整馬的時候,給馬少釘了一個鐵釘,於是就有了:少定一個鐵釘,丟了一個馬掌,失了一匹馬,最後敗了一個國家。

《易經》:有善因才有善果,這也是“捨得”的智慧

所以莎士比亞的那一句:馬,馬,一馬失社稷,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形容的就是一個人目光短淺,因為貪圖小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原則,最終失去大的機會的道理。

生活中最不划算的狀態,就是因為貪圖小的蠅頭小利,而因小失大的結果。

古人常說捨得的智慧,一個人有舍才有得,看似丟掉眼前的蠅頭小利,實則得到的卻是看不見的福報,正所謂“傻人有傻福”,而很多人則不明白這一點,因為過於在意眼前的利益,而丟失了大的利潤,就好像很多生意人太顧及小的利益,從而失去顧客的信任,失去了大的機會。

《易經》:有善因才有善果,這也是“捨得”的智慧

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九四,喜愛隱居,這對君子是吉利的,對於小人則正好相反。在《象傳》之中說:君子喜愛隱居,對小人正好相反。

從容的隱退避讓,無所牽累,君子完全可以做到,小人卻正好相反。君子氣度寬宏,能夠適時審視,放棄功利而全身隱退。小人心胸狹窄,過於看重名利,自然不甘於默默無聞。

這一句話說明:君子深處陽剛正位,堅守正道,自然不計個人得失,能成就一番偉業。

正所謂說: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利他才能自利,害人實則也是害己,敬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很多人能夠用小的本錢換來大的利益,就是因為有舍才有得的規律,給別人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是造福自己。

《易經》:有善因才有善果,這也是“捨得”的智慧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牧場飼養馬,有一次馬不小心跑掉了,被附近的村民殺掉吃了,他的手下非常生氣,要把300個農民全部處於死刑。

秦穆公當時心軟,放了他們,幾年之後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的時候,陷入絕境之地,正當千鈞一髮之時,正是那一群農民騎馬衝了進來,解救了秦穆公,秦穆公的善舉獲得了好的回報,這便是因果的道理。

所以你不僅要明白“捨得”的智慧,也要明白以善為本才能獲得好的福報的根源。

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是如此,在面對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所走的每一步,其實都是為了明天埋下了種子。

《易經》:有善因才有善果,這也是“捨得”的智慧

所以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利益,有舍才能有得,有善心才能有善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