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1997)

1

當然,我們首先注意到的是一種奇觀。

一個四十多歲男人和一個十四歲少女的戀情,一個父親,愛上了他的繼女。

如果這還說不上是一種不倫,那至少可以說,這位中年男人犯了某種禁忌,一種法律和道德上的雙重禁忌:禁忌和未成年人通姦。

這種禁忌是否合理,是否有其普遍性的根源,亦或僅僅是一種偶然、人為的規定?這些我們將不做討論。

我們更關心的是,當一種關係被命名為禁忌之時,踏入這種關係的當事人,是不是便再也無法無辜的擁有這種關係?

無疑,答案是肯定的:禁忌的命名本身,將深刻地影響這一關係的每一階段。

也就是說,受禁忌的戀情,將無法像一般的戀情那樣發生、發展和終結。

無論戀情的當事人是不是瀟灑不羈,無論他是否擁有較之普通人而言更開放的道德觀念,他總要受到禁忌這一命名的影響。

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洛麗塔和亨伯特

2

被禁止做某件事,至少從兩個方面對亨伯特和洛麗塔的愛情發揮著作用。

第一,禁忌呼喚著我們去打破禁忌,但凡在有禁忌的地方,總會有人嘗試去打破它。

或者說,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犯禁的衝動,只不過,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有勇氣。

亨伯特愛上洛麗塔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被禁止這樣做。

正如未成年人點燃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支菸,是因為他們已經多次接觸到這樣的信息:吸菸是不對的。

第二,禁忌意味著一種不可能性,而不可能性正是愛的本質。

回顧藝術史上所有那些刻骨銘心的愛情,幾乎每一種都在一開始被標示了“不可能”的標籤。

好例子不勝枚舉:羅密歐與朱麗葉、公主和青蛙、張生與崔鶯鶯、至尊寶和紫霞仙子、傑克與蘿絲。

什麼讓這些愛情變得不可能?家族世仇、人獸之別、仙界規定、階級差異。

如果“在一起”從一開始就是可能的,那麼上述這些愛情都將不會發生。

這對於日常中的愛情是一樣的:我們命定般地愛著那些不可能愛我們的人,一旦這種不可能變得可能了,我們也就不會再愛了。

如此說來,婚姻只能是愛情的墳墓:婚姻徹底消滅了愛情所必須的不可能性。

對於已經擁有的東西,人唯一的處置方式,不是輕蔑,就是漠視。

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3

如果從亨伯特和洛麗塔的愛情中拿走禁忌這個命名,我們將看到一種非常典型和純粹的愛情。

愛情是什麼?愛情是一種回憶。

《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回憶的例子。

一日,小說主人公吃到了一種名叫“小瑪德萊娜”的蛋糕,立即體會到一種異常熟悉和奇妙的感覺。

什麼時候吃過這種蛋糕?小說主人公開始回憶,與此同時,各種少時往事紛紛湧入他的腦海,使他正式開啟了追憶似水年華的旅程。

過去存在於哪裡?

它既不在主人公的腦海中,也不在他吃到的蛋糕中,而是在蛋糕的味道中,在他品嚐蛋糕的這個動作之中。

蛋糕的味道之所以讓他感到奇妙,是因為蛋糕使他將當下和過去聯繫了起來,使當下和過去的本質差異暴露了出來。

而愛情的本質,或者說愛的感覺之所以奇妙,就在於它恰恰也是一種從當下對過去的回望。

我們面對一個新的對象,我們將我們的愛投射出去,這種投射,亦是一種納入,我們將這個新對象納入到所有那些我們愛過的人的序列中。

納入的動作,產生了類似與差異,而這個既是類似又是差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愛。

影片在一開始就向我們揭示了愛的這一本質:在亨伯特的少年時代,他曾對一個年齡相仿的少女產生過強烈的戀情,而這個少女後來死掉了。

這麼說,洛麗塔是少年時代那位少女的替代品嗎?

不,愛的對象不僅無法替代,而且也與替代無關。

愛是一種關係,是從亨伯特的視角來看,洛麗塔與他少時戀人的關係:既是類似,也是差異。

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4

在禁忌之外,我們也仍然能看到一種愛的不可能性。

相比於身份差異、客觀環境造就的不可能,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戀情還有一種更內在的不可能。

這個不可能的意思是說,即便沒有禁忌,亨伯特的戀情也不可能“成功”。

劇情上是如何演繹這種不可能的呢?

亨伯特永遠無法把握洛麗塔在想什麼。

洛麗塔就像一陣風,在願意的時候她會將亨伯特全身籠罩,其它時候,她吹向別處。

她令亨伯特心生嫉妒,彷彿有若干個競爭者伺機潛伏,隨時準備奪走洛麗塔。

但這不是亨伯特無法把握住洛麗塔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於,愛的對象從來就是無法把握的,正因為她們無法把握,我們才會愛。

我們有我們的目光,愛的對象則另有她們自己的目光,我們分別用不同的目光感受世界,因此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兩個世界是完全相互阻隔、無法溝通的。

被愛不是愛的目的,被愛仍然無法讓一個愛的人滿足,因為他想要的,是以與愛之對象完全相同的目光來感受這個世界。

佔有一個目光和這個目光感受到的世界,這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的。

要麼就這樣一直想佔有而不可得,要麼就失掉這種佔有的慾望,而這也就意味著愛情的終結。

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5

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之後,洛麗塔最終還是從亨伯特的身旁逃離,嫁給了一個她不愛的人,過起了平庸乏味的生活。

在電影結尾處,亨伯特在一片高地上俯視一個小鎮,從小鎮隱隱約約傳來孩子們的嬉笑喊叫聲。

令亨伯特遺憾的,不是洛麗塔不在他身邊,而是這群孩子裡沒有洛麗塔。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洛麗塔不再是個孩子了,她失掉了她的純真,失掉了她在亨伯特眼中的所有魅力,她喪失了她作為愛的對象的資格。

洛麗塔怎麼可能不是一個孩子,怎麼可能過充斥著茶米油鹽的世俗生活,怎麼可能也成了苟且活著的一個人?

這是亨伯特的疑惑。

但這是誰的責任?是社會的責任?是洛麗塔自甘沉淪?毋寧說,這是亨伯特自己的責任。

社會仍然是那個社會,洛麗塔也仍然是那個洛麗塔,但亨伯特已經不再愛了,他沒有能力再為洛麗塔賦予以前的那些特質。

洛麗塔心裡怎樣想的,亨伯特可能依舊無法把捉,但他對此已完全喪失了興趣。

他非常失落,彷彿是洛麗塔的沉淪導致了這一失落,而實際上,失落感只意味著一件事:他失去了對洛麗塔的慾望。

關於禁忌之戀,這就是那部最著名的影片

6

整部電影電影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傷感的氣氛(音樂、旁白),這種氣氛,是否與電影講述的故事以及它講述故事的方式協調呢?

我認為是協調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電影採用倒敘的方式,亨伯特以追憶過往的旁白將我們帶入故事,而此時他已經因為謀殺受審,等待他的是服刑的命運。

往事已經消散,未來之路黯淡,這是我們通常之所以傷感的兩個主要原因。

其二,這是一個愛情故事,愛的不可能性和註定失敗,給了主人公的傷感以充足的理由。

其三,亨伯特是一個對生活不抱有任何期待的人,在他看到的世界中,已經沒有任何東西讓他感到是有價值的。

他是一個心如死灰之人,而洛麗塔是他的一根救命稻草。

我們看到過不少跟亨伯特同類型的人,如《缺席的人》裡的理髮師,《美國麗人》的凱文·史派西。

亨伯特和他們一樣,是感覺世界虛無的人,因此也和他們一樣悲觀和傷感。

巧合的是,在《缺席的人》和《美國麗人》中,都有主人公愛上未成年少女的橋段。

少女們就像一束光,在少年時代,她們令我們的未來閃閃發光,到中年時代,她們映見我們前路上的深淵。

這部電影既是講愛情,也是講一箇中年男人的處境,既是原著作者納博科夫的處境,或者也是本片導演阿德里安·萊恩的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