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向度的缺失:流浪地球的隱喻

宗教向度的缺失:流浪地球的隱喻

“國產科幻片”,這一聽起來有點怪異的影片類型,在《流浪地球》的熱映之中,被驚豔地廣為接受。劉慈欣提供了硬科幻的內核,導演則拍攝製作了可以與好萊塢平等對話的視聽效果,吳京的投資眼光也成為津津樂道的影片花絮。

在影片廣受好評的同時,來自知識界的,則是關於影片情節反映的價值觀的爭議:

宏觀視角下,流浪地球計劃以犧牲地球上一半人口為計劃實施的前提;

中觀視角下,太陽出問題要在100年之後,沒抽中籤的人本來都可以頤養天年,卻將在黑暗與恐懼中度過餘生;

微觀視角下,健康的父親比身患重病時日不多的女兒更有獲得拯救的正當性?結束夫妻關係時只需說一句,我要去和別人生活了?還出現了計劃生育的升級版——抽籤取得生育權。

劉慈欣的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是將整個人類拋擲於極端態之下,然後使勁地考驗人類平日中溫情脈脈的道德觀念,這種考驗,近乎於蹂躪。

宗教向度的缺失:流浪地球的隱喻

人類的精英階層用冷靜的理性來應對這種考驗,結果就是一種看上去非常合乎邏輯的道理:

一小部分人,聲稱是為了所有人的整體利益,決定了另外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命運乃至生命,犧牲實實在在的個體以保全構建意義上的集體。

這可謂是極權體制與計劃經濟的極致版,這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鬼魂在其間若隱若現。

宗教向度的缺失:流浪地球的隱喻

在《英雄》裡,刺客為了“天下一統”,放下了屠刀,在《三體》裡,劉慈欣讓聖母程心毀掉了人類,在《流浪地球》裡,只有理性的算計和理所當然的被犧牲,看不到一絲悲天憫人的終極關懷,看不到對於個體生命的終極意義的探尋,剩下的,只有動物精神。

愛因斯坦曾這樣說道: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秘,而這些奧秘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

流浪著的地球,則在深邃的宇宙中,劃出一條通往奴役之路。

宗教向度的缺失:流浪地球的隱喻

40年高速經濟發展帶來的繁榮背後,底色則是致命的自負,自信一切盡在掌握的無所敬畏,這便是幾代人的宗教教育缺失,帶來的累累碩果。

宗教向度的缺失:流浪地球的隱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