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增廣賢文》

靠近水能夠了解魚的習性,走近山能夠識別鳥的叫聲。

如果生活在水邊,經年累月地觀察水中的魚,那麼就能熟悉魚的性情,同樣,如果生活在山上,經年累月地觀察山上的鳥,那麼就能聽懂鳥的叫聲。說明要了解一個人或一種東西,一定要接近這個人或這種東西近距離觀察。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孔子在授學的時候,曾經收過一個叫宰予的弟子。宰予長得一表人才,又很有風度,說的每一句話都十分得體。孔子心裡非常喜歡他,認為他將來肯定有出息。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發現宰予有個懶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給弟子們講課,宰予卻一個人躲在屋裡睡大覺,孔子心裡有些失望,但又覺得他荒廢了學業很可惜,便再三勸導他,而且在講課時還特地多對他留意。然而,宰予把孔子的規勸當成耳旁風,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孔子看到他不肯改正自己的毛病,便傷感地說:“剛開始,我還以為他會像自己說的那樣刻苦,成績也能像他的長相一樣優秀,可跟他相處時間長了,才知道他是根不可雕刻的朽木啊!”

後來,宰予憑他的口舌之能做了官,可沒多久,卻因夥同奸人作亂而被處死。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我覺得這個故事與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訴我們:經常關注或長時間用心做一樣事情,就容易把這件事情做好。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有大把的時間學習,但每樣都蜻蜓點水般過去了,所以我的學習總不會進步。要想學習有進步,無他,但手熟爾。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近山近水,就一定知道魚鳥的習性嗎?我看不然,近山和近水不一定知道魚鳥的習性。因為只有在近山近水的時候,有意識地學習、瞭解並在實踐中努力掌握魚鳥的習性,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達到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的境界。否則,見水不知魚也。由此,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在堅持長時間用心學習的同時,應該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中國成語“盲人摸象”,其意思是說眼睛瞎了的人由於眼睛看不見,當他需要感知和判斷事物(大象)時,便只能依靠手掌的觸碰來感覺認知它;是故,盲人永遠無法觀察並認知到事物實際的外在表象,所接觸的也只是整體事物表象當中尚且在猜測和臆想的一部分而已。

可是,宋代詩人蘇軾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說,就算是眼睛沒有瞎的人,他所能看見的也只是事物整體表象中的一個側面或一部分,特別是近距離觀察或置身於其中者猶為如此。人若欲窺得事物表象整體,還必須從事物的不同側面不辭煩勞地進行仔細觀察,然後再給予聯合、分析及總結,最後才能獲得一個完整的事物表象來。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佛教理論將認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階段“見山復是山,見水復是水”。上面所描述中對事物表象認知的感性思維者只是處於此論的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罷了,即見什麼是什麼階段。問題是,事物外部的表象只是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外在變幻表現,認識事物本質及其構造原理才是認知事物整體當中最為關鍵的核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