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拖延?3個方法,幫你走出拖延怪圈

說到拖延,大家都不陌生。現在想一下,你有沒有以下經歷?

1、不到最後期限不交活

2、總是“偽加班”,白天可做完的事,總是拖到下班後加班做

3、懶散,日復一日,總想著明天再做,時間還有很多

4、處理問題不分主次,忙了半天,最緊要的事沒做

據統計,有9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拖延行為或習慣。

為什麼你總是拖延?3個方法,幫你走出拖延怪圈

什麼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明日歌》裡寫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意思是明天有很多,每天都在等待明天到來,白白耽誤了當下的時間,結果一事無成。

「拖延症」,與「窮」和「焦慮」齊名,成為現代都市人生活不快樂的三大因素之一。

明明知道拖延有害,卻就是行動不起來,所以一邊拖延,一邊自責和懊悔。我們都深受拖延之苦,想要戰勝它就得先知道拖延的原因是什麼。

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哪些?

1.注意力分散

正寫著分析報告,結果朋友給你打來了電話,從工作到老公、再到孩子,聊著聊著,1個小時沒了;

剛讀完一本書,準備就自己的體會寫一篇讀後感。結果拿起手機刷起了朋友圈,等想起來要寫的時候,半個小時已經過去了。

這些主動或者被動的因素不斷打斷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專注於需要做的事情上,進而影響了辦事效率和進度。

為什麼你總是拖延?3個方法,幫你走出拖延怪圈

2.對抗壓力和消極情緒

一方面是因為需要達成的目標太大,超出了自己目前的能力範圍,我們感到了壓力,所以用拖延來對抗這種壓力;

還有一種情況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感覺會做不好,為了抵抗因為做不好而帶來的沮喪、焦慮等消極情緒,遲遲拖著不肯行動。

我之前學車的時候,科二的教練實在太兇了,一旦做得不好他就會罵人啊。

所以我對學車就產生了很大的牴觸情緒,曾經一度不想學了。要不是最後再不學就會過期,估計我的駕照到現在都沒考出來。

3.回報太過遙遠

相比於去健身房運動,我們更願意在家窩著看電視;想比於學習,我們更樂意刷抖音。

因為看電視、刷抖音,能讓我們得到即時的感官回報,伴隨著輕鬆愉快。但是,健身和學習這樣的事情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回報,當下的過程可能會伴隨疲累和痛苦,所以我們就會一拖再拖。

為什麼你總是拖延?3個方法,幫你走出拖延怪圈

我去年想考CPA,上半年報名之後就遲遲沒有行動。為什麼?

因為在最開始的熱情消退之後,我首先想到的是,就算我一年能順利考過2門,等我拿到CPA證書也是4年之後的事情。這個回報,實在不足夠支撐我開始學習。

如何戰勝拖延?

一個得不到執行的念頭只會消亡 ——羅傑·馮·歐克

不管我們又多麼美好的願景和宏大的目標,如果不走出第一步,一切也就僅限於想象了。

下面提供3個方法,幫助我們戰勝拖延,走出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01 使用番茄工作法,提升注意力

番茄工作法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它簡單易行。

原則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

為什麼你總是拖延?3個方法,幫你走出拖延怪圈

具體步驟包括:

  • 制定任務列表。
  • 設定你的番茄鍾,時間是25分鐘。
  • 開始完成第一項任務,直到番茄鐘響鈴或提醒(25分鐘到)。

  • 停止工作,並在列表裡該項任務後畫個X。

  • 休息3~5分鐘,活動、喝水、方便等等。

  • 開始下一個番茄鍾,繼續該任務。一直循環下去,直到完成該任務,並在列表裡將該任務劃掉。

  • 每四個番茄鍾後,休息25分鐘。

每個番茄鍾只有25分鐘的時間,能夠讓我們更容易開始行動。而且在每個番茄鍾內,我們都被要求將注意力專注在需要做的任務上,屏蔽掉其他干擾,做事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02 將大目標進行分解,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

一個大的目標往往讓我們望而生畏,行動的腳步就會停止。

能讓我們積極行動的,一定是那些容易達成,或者我們稍微多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所以將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易達成的小目標,並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具體怎麼做呢?

  • 拆分大目標

比如你是一名銷售,年初給你定的年度銷售目標是120萬。乍一聽,這個目標太大了。

那你可以將年度銷售目標分解到每個季度,再從季度目標分解到每個月,這樣算下來,每個月10萬。這個目標對當下的行動就有意義的多了。

  • 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

還是上面的例子,定好每個月10萬的目標之後,那就想你怎麼才能完成。

為什麼你總是拖延?3個方法,幫你走出拖延怪圈

當月回款能有多少?預計要下的訂單金額是多少?不夠目標的部分我該去攻哪個意向客戶?

明確意向客戶之後,再想要拿下他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價格調整?付款條件調整?質量?

通過一連串的探索,找到影響目標實現的具體因素,制定達成計劃。

03 設置獎勵

採銅在《精進》這本書中將一件事情分成了四種情況: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做那些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才是最有價值的。比如學習寫作,學會一種有效的思維技巧,與“大牛”進行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可是這樣的事情既耗費精力又不能在短期內產生回報,所以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們最能拖延的。

那怎麼樣才能讓我們行動起來?那就是讓大腦提前嚐到“甜頭”。

比如,你想學習寫作,可以設定一個規則:當你能夠利用學到的寫作方法寫出一篇1000字的文章時就獎勵自己一頓美餐;

或者你想減肥20斤,可以設定:如果我能在一週內減掉2斤,就給自己買那個特別喜歡的包包。

人都是功利性動物,當你把某個行為和短期內可獲得的利益掛鉤的時候,行動就容易多了。

對於拖延,正如在《拖延心理學》中所說的:

它具有錯綜複雜的根鬚,很難完全根除。我們並不主張一下子全然改觀你的處境,而是請你拔出這些蒲公英,一次一棵,這樣你的花園才不會被蒲公英全部佔據,你才有空間去種植其他你所喜歡的植物。

我們無法一下子從拖延症患者變成高度自律的人,但是我們能做的是一點點去改進,慢慢走出拖延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