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成功抵禦瓦剌離不開這兩個太監的鼎力相助

明朝宦官干政者不乏其人,尤其王振導致覆師土木堡為之慘烈。

正統十四年,王振構釁瓦剌,瓦剌大舉入寇,王振導引明英宗親征瓦剌,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包圍慘敗,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軍士殺死。

瓦剌也先在土木堡擊敗明朝精銳,裹挾明英宗攻破紫荊關,長驅直逼京城。

于謙成功抵禦瓦剌離不開這兩個太監的鼎力相助

京中朝臣齊聚朝堂,茫茫不知所從,這時候侍講徐珵(徐有貞)大言天道有變,應當南遷避難。于謙一聽立馬回言議南遷者可斬也,獨不見宋南遷之事乎。當時于謙只是一個兵部左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也不是內閣成員,終其一生都沒有進入內閣,內閣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一個國家的最核心部門。

于謙雖然在當時是一個二品大員,其實說話的分量還不算大。這時候大太監金英說話了,呵斥徐珵,把徐珵罵了出去,並大聲說敢言南遷者斬!為什麼一個太監敢這麼有底氣說話呢,看看前面的王振就知道明朝的太監有多大權利了。

金英,乃是宣德皇帝時期的司禮太監,司禮監提督太監掌管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司禮監素有“第一署”之稱 。金英在宣德時期親信用事,為當朝第一大太監,宣德七年賜予金英免死詔,言辭極其褒美,宣德帝對金英寵信若此等。王振以狡黠會哄人得到小皇帝明英宗的歡心,從此以後超越金英成為第一大太監。金英雖然排在了王振後面,但是威儀還是很大的。正統十四年夏天大旱,明英宗命令金英督理刑部、都察院獄囚,金英座位之上打著黃傘蓋放在中間,尚書以下只能陪坐在金英兩邊,這威儀連部長尚書都不敢抗衡。

既然大太監說話了,外加老臣胡濙也不同意南遷,與于謙意見相合,朝中暫時確定了堅守北京。金英穩定住朝局以後便向太后進行了報告,並勸郕王朱祁鈺全權任命于謙署治戰守。不過也有記載說叱罵徐珵的是太監興安。

興安,在英宗初立和金英同時受到重用。興安這個人對於于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太監都嫉妒大臣受到寵信,極力破壞大臣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而興安不一樣。興安和金英受命郕王召集群臣商議戰守事宜,和金英共同穩住朝局,隨後被郕王命令與李永昌同於謙、石亨總理軍務。

後來金英因為貪賄,論罪該死,明景帝沒有殺掉金英,而是把金英囚禁起來,終明景帝一世沒有再任用金英,興安於是就成了景帝朝第一大太監。興安這個人是非常有節操的,清廉有節,雖然參與了景帝更易太子,但興安在保護于謙方面可是傾盡全力。因為于謙性格剛直,就是現在所說的直男,肯定會得罪很多朝中大臣,引起別人不滿意之後便會受到攻擊彈劾。有人就嚮明景帝說于謙的壞話,說不能任用於謙太過專權,要把于謙的權利分一點出來,這時候興安便說「為國分憂如於公者,寧有二人!」

明景帝是十分寵任於謙的,于謙常發痰病,發作的時候景帝就派遣興安等人去探視,于謙這個人是非常廉潔儉約的,對待自己非常苛刻,吃不好住不好。堂堂一品大員竟然服用如此,於是興安打心底裡佩服這位於大人。回來把情況報告給景皇帝以後,景帝就詔令上方制賜,連酒菜都準備齊全,景帝還親自到萬歲山伐竹取瀝賜給於謙。景帝這麼對待于謙,肯定又有人看著于謙不順眼了,又說景帝寵任於謙太過,這時候于謙的鐵桿粉絲興安又說話了「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在維護于謙方面,興安真可謂是于謙於少保的鐵桿粉絲。

終明景帝一朝八年,景帝對於謙的信任是從始至終的,這離不開大太監的極力維護,畢竟太監才是和皇帝最親近的人,興安一直在維護于謙。金英對於進勸郕王朱祁鈺全權任命于謙署理北京城防衛,功勞也是巨大的,不可磨滅,興安和于謙一起總理軍務,沒有阻撓掣肘,才可使于謙的謀劃成功實施,抵禦外侮,後來又極力維護保全于謙,明景帝和于謙保治一時,功勞簿這兩人不可或缺。

明英宗復辟以後,興安只被奪職。興安一生喜好佛事,去世之時遺命把骨頭搗碎成灰,供奉浮屠。金英最後也以善終。

古史悠悠,特此摘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