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边缘》: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从《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到最后三本《永恒的边缘》,读者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世界的焦点在哪,作者肯·福莱特就在哪里就着墨。

作为中国读者,当然想看到中国的影子,但是中国在其中占的比例可以说极少了,但如果作者照着这个历史继续写,局面一定会不一样。

1

《永恒的边缘》讲的是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美苏争霸”,而美苏争霸的矛盾凸显在共产主义的东德与资本主义西德之间的柏林墙。相比于前两本战争的背景,《永恒的边缘》更偏向于是思想的战争(虽然美苏都有核武器),更多是观念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白人与黑人种族的矛盾,以及人们对性关系的思想解放。

《永恒的边缘》: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与事件更接近于我们生活经历,也许是作者写作倦怠,读者审美疲劳,豆瓣《永恒的边缘》是7.8分的评价。

我十分赞同,甚至觉得7.8分里掺杂着对前两部作品感情的水分。

《永恒的边缘》里男女关系混乱包容,追星族上线,乐队成员吸毒...这些事情本身不是什么震撼事情,作者对这方面的描写也没有挖掘很深,浅显带过,有一种“来来回回就是那些事”的疲乏感。

人物刻画也不深刻,以至于读完之后对所有人物的感觉都是平平淡淡,唯一有感觉的是,讨厌一个为谋求高位利用友人的记者。

对比第一、二部的五个家族,每个人物都多多少少承载着读者不同的情绪。而《永恒的边缘》,呵,得拿出“必须看完”的态度来勉励甚至强迫自己。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垮掉的结局。

2

尽管如此,《永恒的边缘》也有几个让人激动的历史时刻。

比如黑人平权运动中,黑人为争取民权乘车游行,故意去那些贴着“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是三本书里最值得看的,与《绿皮书》有几分相似。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让人振奋,那是黑人理所应当的权利。

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入江河涛涛。

比如柏林墙倒时,东德的人在呐喊:“让我们过去!让我们过去。”而西德的人也呼应:“来吧!来吧!”。“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街头派对”,这样标志性的历史时刻总是让人不自主地感动与欣慰。

终于世界向前迈出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那一步。柏林,柏林。

《永恒的边缘》: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而人物方面也有触动我的时候;

比如伊维·威廉姆斯从小时候裸演,到出名后亲吻黑人的额头,勇敢的挑战世俗,对平等不懈追求。会让我联想到她的祖母,艾瑟尔·威廉姆斯,这是品德的传承。

比如“古巴危机”时面临可能发生第三次大战,格雷戈对自己的私生子乔治表达出从未显露的父爱,但是乔治并没有表现的多么感动欢喜,这让我想起了盛明兰的那句“我需要的时候已经过了”;

在最能无条件接纳别人爱意的时候,没有建立起亲情的需求,等到长大了,发现没有这些需求也可以活得好,那又何必浪费感情徒增忧伤呢。

《永恒的边缘》: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3

回顾世纪三部曲,我最喜欢的是出身在矿工家庭,子辈当了政府要员,孙辈去搞摇滚乐的威廉姆斯家族。尤其是艾瑟尔·威廉姆斯,一辈子的战士,坐在轮椅上也要去支持同性恋合法化。

对比而言,原本是衣食无忧的伯爵妹妹茉黛却一生坎坷。一战开始她和德国丈夫分别四年,战后如愿嫁入了德国,但是贵族没落,生活困苦。丈夫被秘密警察打死,儿子先后追随纳粹、苏联共产党,女儿在二战中被轮奸,喜欢上的年轻军官也被自己谋害而死。

唯一让人稍感慰藉的是她拥有最纯粹美好的爱情。回顾一生,即使茉黛对此无怨无悔,但在读者眼里,茉黛付出的代价太过惨痛。

而曾经骄傲的菲茨伯爵,年迈故旧,思想却比以往更加通透。

他去参加了老死在东德的妹妹茉黛的葬礼;艾瑟尔去世后,他去了的艾瑟尔家里,向自己曾经不屑认可的私生子道歉。老矣善矣。

看着这些人这些人物起起落落,世纪三部曲终于迎来了结尾。

作者肯·福莱特最后用一首诗歌为《永恒的边缘》贴上了历史的封条。

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将谎言揭穿,让真相大白,

将岁月印记,给往事封印,

将黑夜守望,唤黎明醒来,

将恶人惩治,直至其悔改,

将傲然大厦以光阴蚀毁,

尘封它们那金色的光辉。

——莎士比亚《鲁克瑞斯受辱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