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衰落,更多是一種心理感覺?

時隔一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登上聯合國大會講臺。他鼓吹道:“美國經濟從未如此繁榮。自我當選以來,我們的財富已經增加了10萬億美元。股市正在歷史高點,申領失業救濟的人創下50年新低……我們增加了400萬就業崗位,其中50萬是製造業。我們通過了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稅務減免和改革……我們為軍隊提供了創紀錄的資金—今年是7000億美元,明年是7160億美元。我們的軍隊將很快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美國的衰落,更多是一種心理感覺?

這讓筆者想起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2016年出版的《美國世紀結束了嗎》一書。在討論未來世界秩序時,約瑟夫·奈先論述美國沒有衰落,然後分析歐洲、日本、巴西、印度等地區對“美國世紀”會否有衝擊,最後才開始論述中國。在此基礎上他得出結論,就是中國的崛起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遠不能標誌美國世紀的結束。

從特朗普列舉的數據也能看出,外界所謂的美國衰落,更多是指世界範圍內美國之外國家的實力增長,是美國的“相對衰落”,而不是內部惡化的“絕對衰落”;或者如約瑟夫·奈理解的那樣,所謂的美國衰落更多是一種心理感覺,與地緣政治分析無關。美國的衰落,更多是一種心理感覺?

“美國世紀”依然存在?

雖然美國的工業實力在19世紀末就已領跑世界,但“美國世紀”一詞是在1941年由創辦了《時代》等週刊的亨利·盧斯提出來的。他提出這個詞的用意,就是呼籲美國走出孤立主義,參與世界秩序的締造。

隨後美國的表現就是參與二戰,在戰後主導建立了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等一系列世界政治經濟的公共治理產品。戰後涉及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也是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這一套世界秩序,一直延續至今。

與英國主導世界秩序的時期相比,美國主導世界秩序時的自身國力更為強大。在二戰後初期,美國的生產總值佔到了世界的一半。隨後到1970年代,隨著歐洲的復興、日本的發展,美國的生產總值降到世界的1/4,但仍然是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且,英國主導世界秩序時倚靠的是全球範圍內的殖民地,而美國依靠的是全球範圍內的盟友。

對於美國當下存在的問題,約瑟夫·奈教授在書中也坦率承認,但是他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角度對美國的實力做了全視角分析,試圖讓讀者明白美國實力的強盛。

經濟方面,書中在分析中國經濟與美國存在的差距時說道,排名前25位的全球性品牌中有19個是美國的品牌;全球性跨國公司中,500強中的46%為美國人所擁有。針對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的事實,約瑟夫·奈用了一句話形容中美的差別:“貿易額出現在中國的數據裡,附加值卻顯示在美國的數據裡。”

軍事方面,書中正視了中國軍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不無自信地提到,中國軍事建設的投入,要到這個世紀中葉,才有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書中這樣介紹美國的軍事實力:“美國海軍的規模相當於隨後的17個國家海軍的總和,不僅如此,美軍還擁有空中優勢,在太空和網絡空間技術中領先,甚至美國的軍事預算為全球軍事預算總和的近一半。”

而且,關於軍事,書中還提到了美國目前無國可比的實力:盟國、海外基地、遠程物流,以及遠征經驗。在這一點上,美國獨佔鰲頭,也是值得我們國人冷靜思考的。

外交關係方面,約瑟夫·奈指出美國因關係網和盟友而處於更有利的地位,美國有60個條約盟國,而中國一個也沒有。但是,約瑟夫·奈在書中也承認,現在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想刻意針對中國;恰恰相反,尤其是在亞洲,很多國家認識到,雖然政治上可能還需要依賴美國,但經濟上需要靠中國。

他者眼中的中國

約瑟夫·奈在書中對美國政治遇到的問題論述不多,他認為美國社會的問題在於不平等和培養未來勞動力,而最大問題與政治體制有關。他擔心受困於政治對峙的政治體制能否應對美國未來的挑戰。

約瑟夫·奈從經濟實力、軍事實力、軟實力三個角度,來觀察分析當下的中國。

經濟實力方面,中國當下GDP雖然回升至全球前列,是貿易數字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人均收入也排在後面,屬於發展中國家。

中國的軍事實力更是處在追趕之中,無論是全球佈局,還是投放能力,乃至經驗等方面,均與美國有較大差距。書中有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在累積的現代軍事裝備儲量上,即使不計入美國的盟國,美國對中國也至少保留著10:1的優勢。

軟實力方面,約瑟夫·奈認為要分三個層面來分析:文化、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他認為美國顯然做得更好,而且主要由美國的民間社會完成。書中舉了美國高校,還有美國的好萊塢。在這一塊,中國已經起步,但仍處於落後狀態。

不管怎麼說,中國在崛起,要不約瑟夫·奈不會在書中單闢一章講中國,並且談論美國對中國崛起應該採取的戰略姿態。不同於美國的鷹派,約瑟夫·奈說不可能形成一個反中國聯盟,他主張要擁抱中國的崛起。他總結了之前美國政府採取的“整合加保險”的策略(中國被迎進世貿組織,但美日重修安保條約防範中國勢力擴張),也認為與中國更為廣泛的議題合作是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也是面對中國崛起時的應有態度。美國的衰落,更多是一種心理感覺?

對未來世界的暢想

約瑟夫·奈在書中肯定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發展是“美國衰落”的題中之義,然後他對歐洲、日本、巴西、印度等的未來,做了一番暢想。

書中承認歐洲是與美國處於同一經濟層面的競爭對手,但是歐洲的問題在於人口的老化、內部民族認同的多元化、實力的轉換能力較差。用約瑟夫·奈的話說,評價歐洲未來發展的關鍵是,歐盟能否發展出足夠的政治和社會文化凝聚力,從而在廣泛的國際事務中作為一個整體而行動,還是將繼續保持一個由不同民族、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的國家所組成的有限聯盟。他認為,在上述問題的制約下,歐洲不大可能成為美國的挑戰者。

日本的人口問題老化嚴重,日本的種族中心主義削弱了它的軟實力。日本與鄰國中國的關係,對日本的發展也是一個影響。

不同於如今流行的唱衰俄羅斯,約瑟夫·奈一方面認同俄羅斯嚴重依賴能源出口而導致的困境,包括在國家戰略上採取機會主義的應對措施,另一方面,他也清醒指出,俄羅斯有著優良的軍工生產能力,它剩餘的核力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網絡技術方面的技能、鄰近歐洲、與中國結盟的可能,都是俄羅斯未來給美國製造麻煩的可能基礎。當然,他也從歷史角度分析了中俄結盟的問題與隱患,闡述了他認為中俄真正結盟的困難所在。

雖然印度有著良好的信息經濟基礎,有著龐大的軍力資源,軟實力方面也有一定的發展,寶萊塢所製造的流行文化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印度的軍事力量也很強,但是,印度11億人口仍有大約1/3生活在赤貧之中,人均收入是中國的一半,中國95%人口掃除了文盲,印度才63%。其實,筆者看過福山對印度的分析,認為印度更大的問題是它的種姓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一個強大統一團結、充滿活力的印度社會就不可能。

雖然巴西領土3倍於印度,2億人的90%掃除了文盲,人均收入達到1.2萬美元,2016年奧運會也是在巴西舉行,但是其中暴露出的腐敗和社會秩序的混亂,也和世界盃新聞一樣廣為人知。除此之外,巴西的創新嚴重不足,裡面有個數據:韓國人口是巴西的1/4,但是登記的專利是巴西的30倍以上。外交政策方面,巴西也是問題多多。因此,巴西未來的發展道路還很漫長。

在對可能的挑戰者一一做出提綱挈領的分析後,約瑟夫·奈得出結論:美國世紀仍然存在,衰落也是相對衰落,美國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對此,我們也無需帶著意氣去急於否認,正視和美國的差距,找出問題,迎頭趕上,中國世紀才有可能早一點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