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01褪去繁複華麗,真實自然的畫面美最打動人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樹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當你輕輕哼著這首詞曲,眼前是否立即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風光迤邐,如詩如畫。

幽靜質樸的小亭佇立在空曠與惆悵中,斑駁滄桑的古道邊,萋萋的芳草從路邊蔓延開去,連連綿綿伸向遠方,如茵繽紛之間與天際相連,微微的晚風吹拂著柳枝在風中搖曳,一道緋紅的夕陽斜掛在山間,悠長又落寞的笛聲緩緩飄蕩,殘了夕陽,溼了眼眶......

我知道,無論多少優美的詞語也不足以描寫出李叔同這首《送別》的美好與韻味。

多少年來,這首《送別》是那麼的充滿深情與力量,只需輕輕吟出,立即讓人滿心柔軟與透亮,好像不曾去過,卻早已立在那片地方許久,一幅送別的畫面就這般施施然從詞語中跳脫而出,顯現在眼前。

我想,這就是李叔同詩歌中的畫面美。這種畫面美,是一種簡潔自然而又真實美好的柔和與貼切,褪去繁複與華麗,只幾個字就輕盈表達出一種空靈的意境與韻調。

傳聞,李叔同創作這首詩是因為好友許幻園來跟李叔同道別:”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門也沒進。而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門外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屋,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了這首詞曲。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天涯五友,左一李叔同,右一許幻園

這首詞曲的動聽和優美自不必多說,曾經,知名音樂人朴樹也說過:“如果我能寫出《送別》這首歌,就死而無憾了。”

這首詞曲只要是你聽過,隨即為之一振,從心靈深處立即浮現出那份或濃或淡的別離愁緒。

也許,很多人都被詞曲中深深的別離思緒所打動,而我更被詞曲中那充滿意蘊的畫面美所感動,寥寥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幅送別的畫面,讓人魂牽夢縈,百結愁腸。

我想,詩歌詞曲除了意境與情感,我們更不能忽略的是詞曲中的畫面美。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02畫面美,是詩詞的另一種生命力。

如果沒有畫面美,短短几個字怎能如此打動人心,又怎能如此叫人難忘與銘記。

詩人寫詩講究意象意境,用幾個字抒發出自己的情懷,但畫面美似乎更是詩詞中最攝人心魄的另一種力量。

李叔同的另一首:

《春遊》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妝束淡於畫。

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蔬鍾送夕陽。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這首詩,更是把春日裡的風,春風中的人,路邊的花兒,菜地裡的花,樹上的鳥,山外的夕陽,交相輝映成了一幅圖畫。

春日的風輕輕吹拂好似比紗還輕柔,花在風中舞,人在花中行,白的梨花黃的菜花,從田野到路邊,絢麗開放,一片繁茂,嫩綠的柳枝蔥蘢覆蓋在路邊,那芥菜花兒的香也甜絲絲,春日裡的人兒那妝容再美也淡於這春日自然恬淡的畫,鶯鳥啼叫著從外歸來停靠在樹上,聽聞從花那邊傳來隱隱的疏離的鐘聲,微微迴盪在空氣中,送走了夕陽和歸家的人們。

好一幅春日裡美麗、鮮活、旖旎的圖畫,就這樣在李叔同短短几句詩中清晰傳達。

詩歌的畫面與意境和情懷的交融,歷來是詩人寫詩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詩歌的畫面美也各有特色。

從某一方面來說,詩歌的畫面美代表了這首詩的基調與靈魂。

就如同,李白寫詩總是一幅大氣磅礴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而杜甫描述的畫面則是柔軟平和居多。所以,讀懂詩詞的畫面美是深刻理解作者感情的最好辦法。

李叔同的詩詞,大多簡潔自然,空靈而輕盈,慣用白描的手法來呈現出一幅圖畫。而且,這種畫面美,總給人一種跳脫與恣意的舒展。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在來看這首詞

《憶兒時》

春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橡,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嗚,小川游魚,曾把閒情。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這首詞,更是輕鬆明亮,歡快的光景中略有淡淡的惆悵,兒時的歡樂,如今是再也回不去了。

首先這首詞的畫面感非常強烈,從茅屋到老樹,再到鳥和魚,這幾句白描手法相當自然貼切,再然後藉由魚兒說出兒時的自在,由此隱喻現在的被束縛。

整首詩的畫面感非常輕盈,意境純美簡潔,借用幾種事物來恰當表達對兒時的懷念和感傷。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03悲憫與慈悲造就了輕盈與空靈

李叔同詩詞所展現出來的畫面美和意境,其根源來自他內心深處的情懷和修為。

李叔同出生前,全家信佛,他父親李莜樓虔誠拜佛,終生樂善好施。大約是常年感染家人潛心念佛的氛圍,李叔同從小就表現出一種悲憫心。

兒時,他常與三弟一起在家中學僧人做法,在家唸佛玩。15歲,他就唸出了“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種充滿澄明與透徹的詩句。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少年時李叔同

後來,李叔同到外求學,結識了很多文人雅士,但李叔同始終保持著樂善好施的習慣,常常支助學生。

母親去世後,李叔同悲傷不已,只用簡單的葬禮送走了母親,但滿腹惆悵與悲傷的情懷縈繞在心間。

後來,好友又一次離去。大約是李叔同又想起了母親的離去,所以才寫出了這首《送別》。也是那時,他常借來佛教寺廟的古書研讀。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李叔同自畫像

第二年,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試驗斷食17天,入山前作詞:“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此後他開始素食。兩年後,李叔同正式出家。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

出家後,李叔同心底深處的悲憫和慈悲心真正浮現出來,他嚴格受戒,過午不食,不求名利供養,一雙僧鞋,一把雨傘一床薄被用了二十多年。他把所有精力用來研究佛法,講經。

只因為,他想用短短几十年光陰為世人多留下些東西,誠如他在《護生畫集》的跋中曰:“我依畫意,為白話詩;意在導俗,不尚文詞。普願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國。”

就是懷著這樣一顆悲憫與慈悲心,所以李叔同的詩詞總是那麼充滿了溫情與善意。

李叔同的詩詞,除了抒發情感,更多有一種深深的悲憫情懷在裡面,這種情懷下,本該是憂愁與傷感的,但李叔同卻用豁達與澄明的胸懷將詩詞變得輕盈而空靈。

他說過:“人要有顆接受失敗的心,有了失敗,便看穿無常,便有了新的開始。”

因為慈悲,所以透徹輕盈;因為悲憫,所以空靈潔淨。

這種慈悲與悲憫早已跳脫出世俗的名利與虛妄,所以,儘管那時的李叔同還未出家,但這份悲憫心早已深深刻進他的骨子裡,才能有如此美妙的詩詞。

輕盈與空靈∣淺談李叔同詩詞《送別》充滿意蘊的畫面美

04寫在最後

我們讀詩,是為讀一段情懷,從中找到共鳴,感知於詩歌的美好,再領悟作者的意境。

任何一首詩歌,意象意境都離不開詩人傳達的畫面美,唯有畫面美能清晰體現詩人的心懷和情意。

讀李叔同的詩詞,不管你是先抱著情懷來讀,還是以一種平淡的心來讀,只要讀完,那舒暢與慰藉的畫面感會立即讓你感到滿心喜悅,因為再沒有比這詩更好的表達了你想說的話。

你只需輕輕吟出,什麼也不必說,那份情意就自然流露,輕盈跳脫在你的眼前,讓內心空靈柔軟,思緒萬千,恍如隔世。

有人說,詩如其人,我們讀詩就是讀一個人。

李叔同的詩詞,正是他悲憫的靈魂讓輕盈與空靈永遠鐫刻進了人們的心裡,流芳百世。誠如他的人那樣,用悲憫與慈悲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精髓。

誠如,他後來所言:“長我慈心,存我天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