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儘管沒有人願意,自己一晃就變老了,但歲月就是那樣不講人情。
年齡大了,腿腳就行動不便,生活的圓圈越來越小。有的是離不開門,有的是離不開床。
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寂寞枯燥,朋友越來越少,能陪他們坐坐,聊聊天,解解悶的人更少,好像離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越來越遙遠。
養兒防老,就是兒女們對父母愛的供養。
有的說,老年人和年輕人,各有各的生活,無需養老。
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生活態度,獨自居住,買買菜,跳跳舞,溜溜公園,逗逗鳥兒,也很開心。
但老張是這樣的,毛衣是女兒買的,手機是兒子給他買的,一會兒要去接孫子放學了,老太婆在家裡邊準備晚飯。這樣的老年生活會更有家的感覺。
父母經濟獨立,可以為年輕人減少很大的負擔,甚至還可以幫助他們發展。生活中也可以請保姆做飯,可以請司機開車。但是卻請不到一個讓他無需防備的,隨時都能敞開心扉,把好聽的,難聽的全部講出來,就算吵完架也不記仇的人。
他們依然需要,子女噓寒問暖,老少同樂。
老有所養,最需要供養的其實是內心。
如果年輕的,下班就只打遊戲,刷小視頻,睡醒就上班。也不怎麼和他們交流,那老年人一定是內心寂寞的,不開心的。
就像一些組織,專門誘騙老年人買保健品一樣。父母內心寂寞,得不到親情的溫暖
,於是他們就趁虛而入,和老年人聊天拉家常,噓寒問暖送小禮物,獲得老年人的信任。養老錢就這樣,被看似比親生的兒女,還親的騙子,給騙走了。就算被騙了,也不覺得是上當,因為他們很少得到,這樣暖心的假關愛。
父母經常唸叨,我今後老了,不用你們管,你們自己照顧好自己就行了。
但是哪個做父母的又不希望,自己兒孫滿堂,在一起高高興興,享受天倫之樂呢?做子女的,誰又能真的放得下自己的父母。就算遠在千里,一個人的時候,就沒有不思念父母的,有時只是故作堅強罷了。
父母一生最驕傲的成就。其實就是自己的兒女。他只要一想著,自己優秀的“作品”,知道他們每天吃了什麼,穿的暖不暖和,心情好不好,心裡就會特別踏實,有時還會自言自語,笑出聲來。
養兒防老,也得看兒女,有沒有負擔得起的經濟能力。
有的家庭,夫妻要供養4個老年人,老人上面還有那麼一兩個。自己下面還有兩個。如果收入又不怎麼高,那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好在,很多家庭的老年父母,同意能開著三輪車拉客,積攢著紙皮賣,掙錢貼補家用,即使生活拮据,一家老小吃著剩菜也能聽見笑聲。
養兒防老傳承了幾千年。古代,人們的沒有多少收入,需要生兒子養老。而現在生活條件好很多了,一些父母還是挺富裕的,好像自己也能養活自己,是不是養兒防老一說,過時了?
養兒防老時至今日,究竟有沒有過時呢?其實他只是告訴我們,一個很普通的道理,父母對於我們,有生育養育之恩,做人不可忘恩負義,要懂得知恩圖報。就憑這一點,它永遠都不過時。
在父母的心裡,很多時候寧願自己多吃一點苦,也不喜歡在孩子面前表現的脆弱。既希望兒女在膝前走來走去,更希望他們能事業有成,身體健康。把那份愛埋在心底,變成我們出門時,那一桶雞蛋,一包新米,幾個南瓜,一大堆青菜。
站在路邊的她,在汽車的後視鏡裡越來越小,直到看不見了,她的眼眶已經溼潤了。
養兒防老,在父母眼裡,更多的不是錢。而是血濃於水的幾聲問候,病床旁有人跑上跑下,行動不便時,我們能推著他出去透透氣。
而現實是,生活把我們綁架著。即使擁有很強烈的孝心,有時也很難長期在跟前盡孝,因為停下來後更無力供養。深深的愧疚感,常常是父母在心頭,我們在外頭。
養兒防老不僅是知恩圖報,更是榜樣。我們如何對待父母,子女就會如何對待我們,因為他們都看在眼裡的,記在心裡了。
閱讀更多 一片竹林池塘邊 的文章